基本信息
書名: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
定價:48.00元
作者:西華大學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
齣版社:四川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14900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係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大學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創辦的學術文集輯刊,本書為第九輯,由潘殊閑主編。書稿收入論文三十餘篇,涉及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理論與對策研究、岷江流域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四川名人資源研究、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全國各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等。
目錄
·理論縱橫·
蜀商齣現時間與蜀商的曆史貢獻
考古證實顓頊為黃帝族移居西蜀
從考古文化遺存看古蜀文化的西嚮傳播
佛教“八正道”的當代價值探析
民俗學的時代機遇與學術轉型
·四川名人研究·
“鐵麵禦史”趙扡的為官智慧及其當代啓示
趙扡與北宋的廉政文化探析
從黃、蘇關係看黃庭堅對蘇軾的敬慕之情——以兩人詩歌往來為例
蘇氏傢庭教育對當前傢庭教育的啓示
《墨池瑣錄》硃照廉校訂本勘誤舉證
李調元的學術與文藝思想淵源考論
一代名將嶽鍾琪的成都歸隱生活
宋育仁先生《藉籌記》的法文化解讀
略論李安宅先生的學風及學術品格一一以氏著《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為例
·地方文化與文化中國·
試析宋人心目中大禹的崇高品德
元明時期“趙氏孤兒”故事戲麯文本創作時間考述
《庭訓格言》中的傢庭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論方績詩歌對杜詩的受容及其地域文化特徵
民國新都縣土地契約研究
論金庸小說對曆史演義小說的繼承與發展
旅遊與社會文化變遷下的民族文化認同:羌族實例
·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地方立法分析
明清“湖廣填四川”與四川德陽方言的形成
和諧:侗族河歌的核心特質
簡論於田婦女小帽和弧形布帶胸飾女袍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戰爭勝利70周年專欄·
論侵華時期日本戰爭意識的日常化——基於四川省建川博物館藏侵華日軍傢書的研究
抗日戰爭時期內地大城市房地産市場狀況探究——以成都為例
建川博物館藏侵華日軍傢書(節選)
建川博物館藏侵華日軍明信片(節選)
·綜述與序跋·
二十一世紀以來孔子的君子人格研究綜述
古本《楚辭》篇次研究述略
老官山M1族屬考察與紅橋村遺址發掘匯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辦學術沙龍側記
張問陶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
永遠的蘇東坡——《尋訪東坡蹤跡》序
·開發與應用·
納蘭文化的經濟價值與文化産業平颱開發探析
四川眉山宋代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路徑研究
重建成都錦江書院略論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皇木鎮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産的保護與開發
·口述曆史·
四川老人口述革命經曆(下)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徵稿啓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翻閱《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的初步印象,是它所傳遞齣的嚴謹治學態度和對地方文化保護的深切關注。我一直認為,地方文化研究最動人之處,在於它能將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被忽視的聲音重新帶迴到公眾的視野中。我尤其期待輯刊中能夠齣現一些關於弱勢文化群體、邊緣地區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睏境的深入報道和分析。這些研究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更是對當下社會發展中文化多樣性缺失問題的一種提醒。我希望這本輯刊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思考,以及如何通過創新的方式讓地方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對於我來說,每一篇優秀的輯刊文章,都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一個陌生而又充滿魅力的文化世界,並從中獲得關於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深刻理解。
評分對於《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這樣一本匯集瞭多位研究者成果的輯刊,我最看重的是其學術的深度和廣度。我一直認為,地方文化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重要的是對當下和未來的啓示。因此,我期待這本輯刊中的研究能夠展現齣對地方文化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潛在價值的挖掘。例如,一些關於地方性集體記憶的構建與重塑,或者不同地方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研究發現。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夠引發思考,甚至帶來學術爭鳴的優秀論文,它們不一定都是主流的觀點,但一定具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和獨到的見解。對於我來說,閱讀這類輯刊,就是參與一場跨越地域和時間的思想對話,從中汲取養分,拓展視野。
評分拿到《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呈現齣的學術氣息,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感覺。我一直對那些埋藏在日常生活肌理之下的地方性知識和實踐很感興趣,它們往往不像宏大敘事那樣聲名遠播,卻承載著一個地域最深刻的集體記憶和價值觀念。讀這類輯刊,我最期待的就是能看到一些視角獨特的文章,它們能夠跳齣傳統的、被反復討論的話題,去發掘一些被忽視的角落,比如某個小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代際傳承中遇到的挑戰,或者某種地方性節日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變化。我希望這本輯刊能夠呈現一些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深入的理論分析,用具體的研究實例來支撐起對地方文化的理解,而不是流於錶麵的描繪。對我而言,地方文化研究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醒我們,在快速的全球化進程中,依然存在著無數豐富而多元的文化形態,它們是我們理解人類多樣性和自身文化根源的重要窗口。
評分《地方文化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的齣現,讓我對當前中國地方文化研究的現狀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尤其好奇的是,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文化符號快速流通的時代,地方文化的研究如何能保持其獨特性和原創性。那些被收錄在輯刊裏的文章,是否能夠呈現齣研究者們對於地方文化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們如何用創新性的研究方法來解讀這些文化現象?例如,一些關於地方戲麯、民俗信仰或者傳統手工藝的研究,是否能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找到新的傳播和延續方式?我希望這本輯刊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地方文化如何應對現代性的衝擊,以及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的研究,比如一些關於地方文化IP開發、文旅融閤等方麵的探索。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輯刊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對於自己所處地域文化的思考,並從中獲得一些啓示。
評分我最近收到瞭一本《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從初讀的感受來說,就已經被其厚重的內容和嚴謹的編排所吸引。從書的封麵設計到內文的紙張觸感,都透露齣一種知識分子的沉穩與考究,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尤其關注的是,這份輯刊是否能如往期一樣,在眾多地方文化研究的成果中,提煉齣那些真正具有啓發性和創新性的觀點。當代社會,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但如何將這份珍貴的遺産與現代生活、社會發展巧妙地融閤,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我希望這本輯刊能提供一些富有實踐意義的案例和理論支持,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並實踐地方文化的活化與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找到新的生長點,以及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潛在的對話與互動,我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期待在這本輯刊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