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正版 DL/T5429-2009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代替SDJ161-1985)

官方正版 DL/T5429-2009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代替SDJ161-198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设计
  • 电力技术
  • DL/T5429-2009
  • 规程
  • 标准
  • 电力工程
  • 设计规范
  • 电力系统
  • 技术规程
  • SDJ161-198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304
商品编码:29921454614
出版时间:2017-08-2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DL/T5429-2009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代替SDJ161-1985)
I S B N:155083.2304 出 版 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作 译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介 质:纸张 装 帧:平装 版 次:di一版 开 本:16开 定 价:9元 
内容简介   《DL/T 5429-2009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代替SDJ 161-1985)》规定了电力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电力需求预测、电源方案设计、电网方案设计、潮流及调相调压计算、电力系统稳定及短路电流计算、工频过电压及潜供电流计算和方案经济比较等。 本标准适用于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力系统设计(一次部分),以及电力系统专题研究,电厂、变电站、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发、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的系统部分。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电力需求预测 
5 电源方案设计
6 电网方案设计
7 潮流及调相调压计算
8 电力系统稳定及短路电流计算
9 工频过电压及潜供电流计算
10 方案经济比较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现代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前沿探析 图书名称: 现代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前沿探析 作者: 资深电力工程专家及高校研究团队 ISBN: 978-7-5123-XXXX-X 出版社: 华夏能源科技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页数: 约 1500 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智能电网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领域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与前沿技术方向。本书并非对既有标准的机械性解读,而是立足于系统工程的全局视角,对电力系统的未来演进路径、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策略以及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论述。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内容涵盖宏观规划、核心技术、安全稳定、新型技术应用、经济性评估及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力求为电力行业规划师、设计工程师、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手册。 ---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规划的范式转换与战略布局 (约 300 页) 本部分重点探讨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电力系统规划理念从传统的“确定性规划”向“概率性、多情景滚动规划”的根本性转变。 1.1 新能源消纳驱动下的电源规划新思路: 详细分析风电、光伏等间歇性电源对系统惯量、调频能力的冲击,提出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电源容量配置模型。探讨柔性直流输电(HVDC)在远距离、大功率输送以及黑启动中的作用,以及储能系统(ESS)在不同电压等级的优化配置原则。 1.2 区域互联与网架结构的适应性重构: 研究特高压(UHV)在构建大电网、平衡区域间能源禀赋差异中的战略地位。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先进的潮流计算方法,评估在极端天气和大规模故障场景下,现有及规划网架的韧性(Resilience)指标。分析虚拟同步机(VSM)技术对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惯量需求的潜力。 1.3 负荷侧的深度互动与需求侧管理(DSM): 超越传统的负荷预测方法,引入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实现对分布式能源(DERs)和电动汽车(EVs)充电负荷的精准建模。探讨综合资源规划(IRP)框架下,如何将需求侧响应视为一种“虚拟电源”进行有效规划和调度。 --- 第二部分:关键环节的设计优化与先进技术应用 (约 450 页) 本部分聚焦于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和保护中的核心技术难题,并引入了最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 2.1 智能变电站的架构设计与可靠性提升: 深入解析基于过程总线(Process Bus)的变电站架构,重点讨论光电式互感器(O/C-TX)在隔离、精度和空间占用上的优势。强调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SCDA)在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数据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网络安全体系在物理层和信息层面的冗余设计。 2.2 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的优化控制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电压源换流器(VSC-HVDC)和高压晶闸管换流器(LCC-HVDC)的设计差异。详细讲解MMC-HVDC在穿越故障、黑启动支撑以及并网稳定性控制方面的先进控制算法,并对多端直流电网(Multi-terminal DC Grid)的拓扑选择给出工程建议。 2.3 继电保护与故障诊断的数字化转型: 系统介绍基于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先进保护技术,如基于量测的保护(MBP)和自适应保护。探讨在复杂新能源渗透率下,如何设计一套快速、准确、可靠的故障定位与隔离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停电范围和持续时间。 --- 第三部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机理分析与仿真 (约 300 页) 本部分侧重于理论模型的深化与实际工况下的稳定性评估,强调对非线性动态行为的精确把握。 3.1 系统暂态稳定与次暂态分析的深化: 针对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导致的惯量缺失(Inertia Reduction)问题,介绍基于等效模型简化和时间尺度分析的暂态稳定评估方法。重点分析不同类型逆变器(如DSOG和CSOG)对系统次暂态特性的影响。 3.2 电网小扰动稳定与低频振荡抑制: 详细阐述阻尼振荡的机理,并对比不同电压等级(TL/QL/SL)下的分析方法。提供如何利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系统级或区域级的辅助控制装置(PSS/STF),以有效抑制低频、高频振荡模式。 3.3 电能质量的精细化管理与谐波治理: 探讨大规模风电机组和光伏逆变器对电网电压和电流波形的影响。提出基于有源滤波器(APF)和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的动态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方案的优化选型与并联位置选择。 --- 第四部分:电网的数字化、信息安全与韧性建设 (约 250 页) 本部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电力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以及保障系统在极端事件下生存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4.1 边缘计算在配用电侧的应用架构: 介绍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DERMS)的构建原则,探讨如何利用边缘计算平台实现毫秒级的本地决策,提升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和电能质量。 4.2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的纵深防御: 分析工控网络(ICS)面临的威胁向量,提出基于零信任(Zero Trust)架构的安全策略。重点阐述安全态势感知系统(SGS)在广域测量系统(WAMS)中的部署要求与数据流保护措施。 4.3 极端灾害下的电网韧性设计: 引入网络科学和复杂系统理论,评估关键节点(如主变电站、通信枢纽)的脆弱性。设计多层级的灾后快速恢复策略,包括移动式电源的快速部署方案和关键设备的抗灾加固标准。 --- 第五部分:经济性评估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约 150 页) 本部分超越传统造价核算,引入更全面的经济学指标来评估规划和设计决策的合理性。 5.1 投资决策的风险调整与不确定性分析: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对新能源项目的并网风险、输电通道的建设周期延误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5.2 运维(O&M)成本的最优化与寿命周期评估: 建立包含资产健康指数(AHI)的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指导设备选型时平衡初始投资与后期维护投入,尤其针对高海拔、海洋环境等特殊工况下的设备耐久性设计。 --- 总结与展望 (约 50 页)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电力系统设计中需要摒弃的传统思维定势,并展望了如量子计算辅助优化、高熵能流管理等未来可能颠覆行业格局的前沿研究方向,旨在激发行业同仁对未来电力系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 --- 本书特点: 前瞻性强: 紧密跟踪国际能源转型和技术突破的最新进展。 深度融合: 首次系统性地将电力电子、信息安全、复杂系统理论应用于电力规划与设计全过程。 实践指导: 大量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和仿真结果,确保理论指导的可操作性。 适用读者: 电力规划部门人员、输配电网设计院工程师、电力系统科研机构人员、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带着一种沉稳而内敛的学术气质,这对于规范类文献来说是恰如其分的。它摒弃了许多花哨的修饰语,直奔主题,用词精准、表述严谨,每一个技术术语的运用都非常到位,几乎找不到任何含糊不清或者可以产生歧义的表达。这种高度的精确性,对于规范性文件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仿佛作者在用一种不容反驳的语气,阐述着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计算和参数设定的部分,作者也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将背后的原理和限制条件清晰地表达出来,这种对语言的克制与精准,是很多技术文档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粗略翻阅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其逻辑组织的严密性让人印象深刻。从宏观的系统规划到微观的元件选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充分展现了编纂者对电力系统设计全流程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几个关键技术章节的编排顺序,明显是遵循了实际工程项目从概念设计到实施落地的一般路径,这种实践导向的结构,对于初入行业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一张绝佳的路线图,能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且,不同技术模块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平滑自然,不像有些规范那样,章节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感,让人感觉像是在阅读一部连贯的教科书,而不是一堆孤立的技术条文。这种精心设计的知识脉络,使得学习和查阅工作变得事半功倍,体现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组织能力。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气息,它不是停留在纯理论探讨的象牙塔里,而是牢牢扎根于实际的工程需求之中。翻阅过程中,我能想象到各个设计环节的工程师们,手边就放着这样一本工具书,随时对照、随时验证。它似乎成功地扮演了一个无声的、全天候的“技术顾问”角色,时刻提醒着使用者行业内公认的安全红线和效率最佳路径。这种深度契合实际操作层面的编写风格,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著作。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复杂的系统设计工作,在既定的规范框架下,变得更加可控和高效。对于任何需要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电力系统设计和审核的人士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风格简约而不失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细腻,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响,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件精工细作的工艺品。内页的排版布局考虑得非常周到,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数据,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特别是章节之间的分隔和页眉页脚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严谨的工程美学,让人在查阅资料时能够迅速定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体来说,出版方在书籍的物理呈现上花费了不少心思,这份对细节的尊重,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专业书籍的阅读体验,而这本的外部设计和印刷质量,绝对是行业内的上乘之作,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设计师,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对“细节规范”的强调上。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操作要求,往往在实际工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例如,关于不同环境条件下设备布置的间距要求,或者特定接线方式的冗余度标准,这些内容在其他参考资料中可能一笔带过,但在本书中却被赋予了足够的篇幅和详尽的说明,甚至附带了必要的安全裕度分析的底层逻辑。这表明编写团队在总结过往工程经验和教训时,是极其审慎和负责任的,他们不仅仅是在罗列“怎么做”,更是在解释“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这种对基础和边界条件的极致关注,是确保大型电力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极高的职业操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