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
定价:28.00元
作者:吾淳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ISBN:9787101059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在中国哲学史和伦理史研究中,儒家伦理的社会实现一直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在人们的认识中似乎理论思想即等于社会实践。本书作者历经多年,对儒家伦理究竟如何可能的问题做了专门和深入的研究,这包括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思想究竟是如何向社会传播的;初作为精英的理论究竟如何能够转变为大众的实践;伦理思想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究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儒家伦理思想从发生、成熟到终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究竟经历了哪些阶段或什么样的过程等等。本书正是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所做的思考。本书对中国社会伦理生活作了鸟瞰式描述,依次考察了先秦、汉唐、宋以后中国社会伦理的基本状况,着重指出宋以前中国社会的伦理是比较薄弱的,这可以在社会史和教育史研究中得到证明。本书也对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伦理的一般状况做了比较考察,指出了普遍伦理得以可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再有孔子孟子与荀子有关伦理问题的认识、先秦与宋明有关伦理问题的认识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荀子与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则多有共同之处,这些在本书中都得到较深入论证。另本书还附带考察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伦理状况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基层伦理状况。本书虽是一部论文集,但全部论文共形成八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严密而清晰。
目录
绪论
篇 问题的提出与基本概念
儒家伦理何以可能
一、伦理界说
二、作为参照:犹太教伦理何以可能
三、早期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
四、非强制特征
五、非大众倾向
六、早期儒家伦理得以展开或实现的基石或平台问题
关于儒家伦理讨论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一、伦理与德性
二、实践与思想
三、应当与可能
四、大众与精英
五、他律于自律
六、早期儒家与后期儒家
第二篇 古代中国伦理阶段之鸟瞰
先秦时期伦理道德生活的走向
一、周代:周公以王族为主体的道德指向
二、春秋末年至战国中期:孔子与孟子道德思想的精英定位
三、战国晚期:荀子伦理学说的大众关怀
汉唐时期与宋以后社会基层伦理大略
一、汉唐时期中国社会基层伦理大略
二、宋以后中国社会基层伦理大略
三、善恶二元人性理论对于社会基层伦理的深刻影响
第三篇 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
商周时期的“德”观念与儒家伦理的思想准备
一、家族伦理
二、政治伦理
三、个人德行
四、敬德与保民
五、敬德与受命
六、和谐观念
七、内圣外王思想的原初模型
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
一、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
二、儒家伦理的道义原则
三、儒家伦理的思想原则
四、儒家伦理的至善原则
五、儒家伦理的自律原则
……
第四篇 汉唐时期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
第五篇 宋以后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
第六篇 问题的回答
第七篇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伦理状况
第八篇 中国当代社会的基层伦理状况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在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主题是“伦理生活”,但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读一部社会史的侧面论述。我个人比较关注古代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是如何与主流的儒家伦理相融合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不少。比如,关于丧葬礼仪中体现出的家族观念和祖先崇拜,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伦理”转化为可见的仪式,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再生产。这种从宏大理论到微观实践的切换非常流畅自然。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非常注重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没有搞“一刀切”的概括,而是强调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多元性和动态演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社会中那种“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多看似是人际手腕的东西,其实都内嵌在那个复杂的伦理结构之中,绝非简单的权谋。
评分我拿着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术的严谨和思考的深度。它不是那种迎合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下了苦功夫,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重构。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先秦诸子百家乃至宋明理学的经典文本,但解读却丝毫不晦涩,而是能紧密结合到社会实践层面去考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义”与“利”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这不仅是古代士大夫的终极困境,在今天商业社会中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哲学难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义胜于利”的口号式结论,而是通过细致的辩证分析,展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这种平衡点的调整和取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我们自己文化基因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假设。阅读过程需要集中精力,因为它时不时会抛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迫使你重新审视你对“好人”、“对错”的传统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文化品位,让人爱不释手。内容上,它成功地描绘了一个“活的”伦理体系,而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集。我特别被其中关于“中庸之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操作化而吸引。它不是教你如何做个“老好人”,而是教你在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期待中,如何找到一个动态的、符合当下情境的“适中”之道。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个体出发,扩展到家庭,再到社会群体,最终指向国家治理的理念。这套逻辑链条的完整性,让我对古代的社会治理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我来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度溯源之旅,它帮助我厘清了许多根植于血液中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来龙去脉,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底层逻辑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传统社会的一扇窗户。我原以为伦理道德那些东西都是老生常谈,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那些看似无形却又根深蒂固的道德规范是如何构建起整个社会结构的。读起来,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是如何一步步影响着普通人的日常行为的。特别是关于“差序格局”的讨论,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带着一种微妙的亲疏远近和责任界限,这和西方那种强调个体权利的思维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情境和生活实例来展现伦理的张力与复杂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孝”的层次性解读,它不再是一个扁平化的概念,而是被拆解成了对父母、祖先、以及家庭内部不同成员的具体要求,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使得我们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时,不再是简单地批判或推崇,而是能看到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和历史的必然性。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人在面对传统与现代冲突时的那种微妙心理,也提供了极好的参照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读完能立刻让你感觉自己“变强”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案头参考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审慎态度,面对中国这种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学术谦逊。书中对那些经常被现代人误读的传统美德,比如“克己复礼”的真实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考据和还原,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地”了。伦理不再是悬在空中的道德口号,而是被植入了家庭结构、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治理的毛细血管中。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何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文化根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不可跳过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