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男人怕失败女人怕孤独
定价:29.80元
售价:20.9元,便宜8.9元,折扣70
作者:(美)洛夫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470093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继《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之后,网站*受欢迎的两性情感著作。 席卷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畅销书排行榜,全球2 000 000册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约翰格雷、美女专栏作家、模特、主持人ayawawa盛赞不已。 爱,与交流无关。爱,是一种亲密感。 更多好书尽在湛庐文化专卖店
这是一本让夫妻消除隔阂,永远恩爱的心理学书。男人和女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不同的心理倾向,这让他们很难互相理解彼此的感受,因此误解和争吵不断。其实当我们对爱人出言不逊时,男人是在保全体面,而女人则是希望得到丈夫的关注。如果爱让你们走到一起,那么请投入精力了解对方深切的恐惧和焦虑,他和她并不想伤害你,并不是不关心你,并不是不爱你,而是他们先要释放自己的情绪。一切有效的沟通和爱都始于了解。
部分 为什么那么难
章 男人不懂女人的寂寞,女人不懂男人的失落
从出生那天起,女人一直在克服孤独感,男人一直在战胜失败感。
第2章 夫妻为什么会吵架
男人:你的牢骚是在说我不称职;女人:你的表现说明你不爱我。
第3章 男人其实很脆弱,爱在心头口难开
妻子赋予了丈夫生活的意义,离婚会对男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第4章 妻子做什么伤丈夫的心
很多妻子不知道,她们对丈夫有多么吹毛求疵。
第5章 什么是丈夫对妻子不应该犯的错
很多丈夫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很多重要事情上忽视了妻子。
第6章 出轨、离婚的是饥渴的失败感与孤独
婚姻不会哭闹、不会发邮件给你,所以我们常把它排在所有事情的后。
第二部分 如何爱他,如何爱她
第7章 作为亲密伴侣,你看重什么
尽力改善自己,真心实意地欣赏、关心、保护伴侣,你会找回珍贵的东西。
第8章 理解丈夫对失败的顽抗,关怀妻子对孤独的敏感
当爱人生气、厌恶、抱怨时,你需要意识到,爱人此时很脆弱,他们需要你的同情与理解。
第9章 你不必赞同伴侣,但应考虑对方的感受
婚姻就像大小提琴的二重奏,两种乐器不必改变自己的特色,也能奏出和谐的乐曲。
0章 在床上如何表现,才能让你们都满意
当妻子拒绝做爱时,丈夫会想“我不重要,我很失败”;当丈夫拒绝做爱时,妻子会想“我没有魅力,他不爱我”。
1章 聪明地陪他一起走出消极的漩涡
在对方伤心或消沉时,如果你不会用正确的方式陪伴他,那还不如你不在场。
2章 不要在意自己的感觉,永远积极地接近伴侣
妻子静静地陪着看报纸的丈夫,丈夫主动为忙得不可开交的妻子帮把手。
3章 建立亲密感,满足男人保护爱人的原始欲望
现代社会,男人的保护意味着更多地关心她的情绪,而不是她说的内容。
4章 每天45分钟胜过所有的卿卿我我
5章 把握一天中四个关键时刻,即使在上班,也尽量花十秒钟,想想对方的好。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独特的文学质感所吸引。它的语言并非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一种直抵核心的穿透力,仿佛作者是用最纯粹的观察力,将人性的幽微之处一一解剖开来。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同类题材书籍的浮躁和浅薄,这本书在探讨复杂人性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停留于现象的描述,更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恐惧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例如,作者对某些社会期待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体行为模式的论述,非常精辟,让我这个长期浸淫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读者,不时拍案叫绝。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巧妙,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缩影,也有极其微观、几乎人人都会经历的日常瞬间。这种在“大”与“小”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述既有扎实的学理支撑,又不失阅读的亲切感和代入感。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略显沉重的书,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轻快且富有启发性。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来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他没有试图去“治愈”读者的焦虑,而是更倾向于邀请我们一起“审视”这种焦虑。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非但没有使人感到晦涩,反而像是一剂强效的佐料,让原本就饱满的故事更添层次感和回味无穷的韵味。我最欣赏的是,无论叙事多么曲折,最终都会导向一个非常朴素却又难以做到的结论:接纳才是超越的第一步。这种温柔的坚韧,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避风港,而是教会你如何在风暴中稳住自己的船舵,这份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新书简直是直击人心的震撼,我一口气读完,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他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像一个老友般,用最真诚、最接地气的方式,娓娓道来了关于“恐惧”这个永恒主题的不同侧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情绪渲染。那种在关键时刻,理性与本能的交锋,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会停下来,陷入对自身过往经历的回想。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但绝不是那种为了制造戏剧性而刻意为之的堆砌,所有的冲突和转折都自然而然地从人物的性格和环境的压力中迸发出来。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奇特的释然,仿佛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为我清理了心中某块长期积压的迷雾。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一种面对不完美人生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张由无数细密的情感丝线编织而成的网,你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它整体的张力和美感。每个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内在自我构建”的宏大图景。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其敏感和私密的话题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和冷静,既不回避血淋淋的真相,又保持着对个体尊严的充分尊重。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内心深处的马拉松式对话。我常常在读完某一小节后,会立即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重新梳理自己过去做出的某些决定,那些当时看似无法抗拒的理由,在作者冷静的分析下,似乎都变得清晰可辨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停下来,真正地“看”清自己。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清醒”。它提供了一种强劲的、不加美化的现实主义视角,让人能够直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忽略的软肋和盲点。作者的观察力极强,他捕捉到了许多现代人精神世界中的细微裂痕——那种在光鲜外表下涌动的无声的恐慌和不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非停留在指出现象的批判层面,它更致力于探索这些情绪如何塑造我们的选择,以及我们是否有能力在既定的框架内重塑我们的反应模式。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书中的那些假设性情境,这种强迫性的思考练习,极大地锻炼了我辨别事物表象和本质的能力。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张长期有效的“思维处方”,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时不时地翻阅其中几页,从中汲取力量,保持这份来之不易的清醒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