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翁文灝日記(全二冊)--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
定價:98.00元
作者:李學通,劉萍,翁心鈞 整理.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10977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的《翁文灝日記(上下)》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間翁文灝每日親筆日記。在1936年至1942年期間,翁文灝先任行政院秘書長兼資源委員會秘書長,後任經濟部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工礦調整處處長,是抗戰期間西南、西北大後方經濟行政及工礦生産的高主管,是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決策者、參與者。同時,他還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董事長及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秘書、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等重要職務。他的日記中,對其每日工作、參加會議及見客等活動均有具體記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科教文化諸多領域,涉及的人物即有、孔祥熙、張群、戴笠等黨政要員,鬍適、竺可楨、李四光等教育科技界名人學者,也有許多工商界企業傢及專業技術人員,如盧作孚、吳蘊初、孫越崎等等。有些內容還是其他已知史料中披露極少或未曾為史學界注意的,如1937年隨孔祥熙赴歐時與德國的秘密外交情況,1942年赴新疆與盛世纔交涉情況等等。該日記不論對*時期政治、經濟及科教文化史的研究,還是對抗日戰爭史研究均是極有價值的史料,其整理齣版將對近代史研究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目錄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
民國三十年 1941年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一種“隨便看看”的心態去接觸這類日記體史料的,畢竟曆史人物的私人記錄,有時難免會顯得瑣碎或者過於側重個人情緒。然而,翁文灝先生的這套日記,卻展現齣一種令人驚訝的宏大敘事與個體觀察的完美融閤。他作為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地質學傢,其記錄的視角非常獨特。我讀到他描繪的那些關鍵曆史轉摺點時的內心掙紮和決策過程,那種“親曆者”的視角,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來得鮮活和震撼。比如,書中關於某個重要會議前夕的記錄,那種燈下伏案、思緒萬韆的場景,仿佛能穿透紙張直達眼前。這種真實感,是任何後世的評論或研究都無法替代的。它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曆史洪流中一個敏銳觀察者的心聲與記錄,讓人能更深層次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和多重性。
評分坦白說,閱讀這套日記是一段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旅程,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消費”的暢銷書。由於是日記體的特點,敘事上可能會有一些跳躍性,時而聚焦於廟堂之高,時而又沉浸於個人思緒的低迴。但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記錄方式,保證瞭其原始的史學價值。我發現,要真正讀懂它,需要讀者自己具備一定的近代史背景知識作為參照係,這樣纔能更好地梳理齣事件的脈絡,並準確把握翁先生記錄時的真實心態。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解碼”的文獻,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這套書對於深度閱讀者和曆史愛好者來說,絕對是值得珍藏和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它提供瞭一個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獨特、私人化且極其珍貴的窗口。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套日記展示瞭曆史人物在日常瑣事中的“人”性。我們總習慣於把曆史名人神化或標簽化,但在日記裏,你能看到翁先生為瞭一件日常小事而煩惱,或者為瞭一次失敗的考察而感到沮喪。這種接地氣的記錄,反而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不再是一個刻闆的符號。例如,他對傢庭生活的點滴記錄,穿插在對國傢大事的憂慮之中,這種對比極具張力。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身處權力中心或推動曆史進程的人,他們同樣有著柴米油鹽和喜怒哀樂。這種“去精英化”的敘事,其實是對曆史真實更深層次的迴歸。我發現,從這些看似尋常的記錄中,反而能提煉齣關於那個時代社會氛圍、知識分子心態的許多微妙信息,這比閱讀官方文書要有趣得多。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到分量十足,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細節處理得很到位。尤其是作為“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的一部分,它在整體設計上保持瞭應有的嚴肅性和曆史感,但又不失作為一套精裝書的美感。我特彆喜歡封麵的排版和字體選擇,既有古典韻味,又易於閱讀,讓人很有翻開閱讀的欲望。而且,兩冊書的收納方式也很講究,閤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風景。當然,好的外觀隻是敲門磚,更重要的是內文的編排是否方便查閱。我注意到,這套書在校注和注釋方麵做得相當細緻,對於不熟悉的曆史名詞和人名都有詳細的解釋,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整體感覺,齣版方在製作這套書時是下瞭大功夫的,從實體質量到細節完善,都體現瞭對曆史文獻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關懷,這在如今的齣版市場中是難能可貴的體驗。
評分從學術價值的角度來看,這套日記的史料密度極高,信息的顆粒度非常細。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政治、軍事乃至科學技術史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座寶庫。我個人對地質學在近代國傢建設中的作用一直很感興趣,而翁先生作為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記中必然包含瞭許多珍貴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材料。即便我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也能從他的筆觸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如何努力將科學知識服務於國傢建設的熱情與睏境。許多關於礦産勘探、技術引進的記錄,都反映瞭當時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麵臨的資源限製和技術瓶頸,這些都是宏大敘事下經常被忽略的基石性細節。閱讀它,就像是拿到瞭一份來自那個時代的“內部報告”,其價值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