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28包郵 焦氏筆乘(上下冊)——學術筆記叢刊

滿28包郵 焦氏筆乘(上下冊)——學術筆記叢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焦竑 撰,李劍雄 點校 著
圖書標籤:
  • 焦氏筆乘
  • 學術筆記
  • 書法
  • 字帖
  • 臨摹
  • 傳統文化
  • 包郵
  • 教材
  • 工具書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梅凱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1000
商品編碼:2993582603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焦氏筆乘(上下冊)——學術筆記叢刊

定價:62.00元

作者:(明)焦竑 撰,李劍雄 點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1010610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1.2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明代學術與思想,至嘉靖年間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王學左派的興起,在思想界、學術界,以至文翠藝術界,都掀起一股反對程硃理學束縛,解放思想,倡揚個性的運動。隨著波濤的翻騰,一股所謂的「實學」思潮,也悄然而至。它伴隨著王學左派的心性、良知之翠,以「學以緻用」和「經世緻用」為其口號,産生一種類似文化復興的氣象,在自然科學範圍內,齣現瞭一批的科學傢和科學技術著作,如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啓的《農政全書》等,同時一批熱心的知識分子引進泰西學者傳來的新異科學知識;在文學藝術領域,則性靈之學大加倡揚,齣現瞭如公安三袁及徐渭等前衛的文學傢;在人文科學領域內,則湧起瞭一股文獻考據學和訓詁學的風潮。文獻考據學的內容是讀古書,明古義,闡明古人本始的思想,其手段是通過文字、音韻、訓詁及校勘、辨僞、輯佚等辦法,恢復古書古義原貌。這是中國明末清初以來成為顯翠的考據學的一次濫觴。

目錄


前言
焦竑自序
正集
 捲一
  1 仲修勸讀論語
  2 屢空
  3 不改其樂
  4 聞一知十
  5 有若無
  6 申棖
  7 騶虞
  8 尚書古文
  9 納言
  10 周易舉正
  11 開塞書
  12 子夏易說
  13 飛遯
  14 傢食
  15 不事王侯
  16 希夷易說
  17 佛典解易
  18 可互名
  19 明當在東押
  20 士衡詩誤
  21 咎繇鍾繇二繇同音
  22 敖誤為教
  23 觚
  24 五行傳
  25 二疏贊誤
  26 印文之誤
  27 太誓總德
  28 漢官名
  29 人參贊
  30 鶴頭書
  31 太白詩誤
 ……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續集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彆集
附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焦氏筆乘》——穿越時空的智慧迴響 塵封的古籍,承載著先人的心血與智慧,如同深邃的星河,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其璀璨的光芒。《焦氏筆乘》,這部被譽為“學術筆記叢刊”的瑰寶,便是這樣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它並非一部宏大的史詩,也不是一本精密的科學手冊,而是一扇微觀的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焦氏(通常指的是明代學者焦竑,具體指其學術思想的結晶)在廣闊的學術領域內,那不懈求索、細緻觀察、深刻思考的足跡。 緣起與精神內核 《焦氏筆乘》的誕生,源於作者對知識的渴望,對事物真相的追尋,以及對當時學術界某些現象的批判與反思。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學術思想卻日益活躍的時代,焦竑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學養,將閱讀、思考、辯駁過程中所産生的零散靈感、觀點、考證,一一記錄下來,匯聚成篇。這是一種“筆墨紙硯,皆可為師”的治學精神的體現。他的筆記,不拘泥於某一固定學科,而是橫跨經史子集,觸及天文、地理、哲學、史學、文學、考據等多個領域。其精神內核,在於“不求名,不畏難,但求真”的治學態度,以及“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勤勉精神。 內容之廣博:螺螄殼裏藏乾坤 雖然名為“筆乘”,看似零散,但《焦氏筆乘》所包含的內容之廣博,足以令人驚嘆。它並非按照係統性的理論框架來組織,而是更像是作者腦海中各種思想火花的隨機記錄,但正是這種“隨意”,卻展現瞭作者學識的廣度與思想的深度。 經學考辨與疏義: 作為傳統學術的根基,經學一直是焦竑關注的重點。他在書中對《詩經》、《書經》、《易經》、《禮記》等經典中的疑難字句、章句理解,常常提齣自己的見解。這些考辨,往往旁徵博引,結閤曆史文獻、齣土文物,甚至民俗習慣,力圖還原經典的本來麵貌,糾正曆代學者的誤讀。例如,對於某些字詞的訓詁,他可能會追溯其在不同朝代的用法演變,或者與相關典籍進行比對,從而得齣更為準確的釋義。他的疏義,不隻是簡單地解釋字麵意思,更注重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政治、哲學意義。 史學拾遺與正誤: 史書浩如煙海,其中難免存在訛誤、疏漏。焦竑憑藉其對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嚴謹的考證態度,對一些史書中的記載進行瞭審視。他可能會發現某一曆史事件的敘述與同期文獻存在矛盾,或者某個曆史人物的評價有失偏頗。他並非簡單地否定前人,而是通過細緻的梳理和對比,提齣更閤乎邏輯和證據的推斷。他的史學思考,往往能觸及曆史真相的細微之處,展現齣一種“辨章較略,求諸事實”的嚴謹。 文學評論與鑒賞: 古人的文學創作,同樣是焦竑關注的對象。他可能會對某位詩人的作品進行點評,分析其藝術手法,評價其思想內涵。有時,他也會就當時的文學風氣或創作現象發錶看法,提齣自己的看法。這些文學評論,可能不像後世的文學史專著那樣係統,但卻充滿瞭真切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反映瞭作者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審美趣味。 哲學思辨與辨析: 在哲學領域,焦竑也展現瞭他的獨立思考。他可能會對某些哲學概念進行辨析,或者就某個哲學命題提齣自己的觀點。他的哲學思辨,並非抽象的理論構建,而是常常與現實問題、人生哲理相結閤,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他對於“道”、“理”、“心”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可能帶有他所處時代的烙印,也展現瞭他個人的獨特思考。 地理名物與考據: 即使是那些看似邊緣的領域,如古代的地名、物産、製度,焦竑也給予瞭關注。他可能會考證某個古代地名的變遷,或者對某種古代器物的形製、用途進行說明。這些考據,看似瑣碎,實則為我們理解古人的生活、社會提供瞭珍貴的細節。它們是還原曆史真實性的重要拼圖。 人情世故與觀察: 除瞭學術上的探索,焦竑也未曾忽視對人情世故的觀察。他在書中可能會記錄一些生活中的感悟,對當時社會風氣、人際交往的看法。這些內容,雖然不直接屬於學術範疇,但卻為我們瞭解當時社會的日常生活、價值觀念提供瞭寶貴的素材,讓《焦氏筆乘》不僅僅是一部純粹的學術著作,更帶有人文關懷的溫度。 藝術風格:汪洋恣肆,思接韆載 《焦氏筆乘》的語言風格,可以用“汪洋恣肆”來形容。焦竑筆下,文字或簡潔明快,直指要害;或旁徵博引,引經據典;或辯駁有力,擲地有聲。他善於運用比喻、類比等手法,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論證變得生動有趣。他的文字,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又不乏文人的雅緻。 閱讀《焦氏筆乘》,仿佛置身於一個博學多纔的智者麵前,他娓娓道來,或提齣問題,或解答疑惑,或分享感悟。你可能會被他的淵博學識所摺服,被他的深刻見解所啓發,被他的嚴謹態度所感染。他不會刻意去迎閤讀者,而是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傾注筆端。 價值與意義:穿越時空的對話 《焦氏筆乘》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本身內容的曆史意義,更在於它為後世學者提供瞭一個認識古代學術思想、治學方法的重要窗口。 治學方法的啓示: 焦竑的治學方法,即“細讀、深思、慎辨”,是任何時代都推崇的。他強調對原始文獻的尊重,對前人觀點的審慎,以及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焦氏筆乘》中的每一則筆記,都凝聚瞭他反復推敲的痕跡,為後來的治學者提供瞭生動的範例。 思想史的旁證: 《焦氏筆乘》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研究明代思想史、學術史提供瞭寶貴的旁證材料。它能夠幫助我們瞭解當時學者關注的熱點,學術爭鳴的焦點,以及知識傳播的狀況。 文化傳承的載體: 每一部古籍,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焦氏筆乘》作為一部學術筆記,其所蘊含的知識和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一部分,承載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結語 《焦氏筆乘》如同一顆顆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雖然零散,卻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它不需要華麗的包裝,也不需要宏大的敘事,它以其純粹的學術追求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閱讀《焦氏筆乘》,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汲取,更是一場與古代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真理不懈探索的緻敬。它提醒我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仍然需要保持一份沉靜,一份專注,一份對知識本身的敬畏,去細細品味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智慧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我必須稱贊一下齣版社的細緻。無論是字體排布的疏密有緻,還是頁邊距的留白設計,都體現瞭對閱讀舒適度的極緻追求。我通常閱讀時間較長,對眼睛的負荷比較敏感,但這套書的墨色濃淡適宜,光綫下也不會反光刺眼。這種對“閱讀體驗工程學”的關注,常常是決定一本好書能否成為經典的關鍵因素之一。它讓人感到,齣版者不僅僅是在銷售內容,更是在提供一種沉浸式的、被尊重的閱讀儀式感。這對於需要長時間專注研讀的學術著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加分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厚實而溫潤,翻頁時那種沙沙的聲響,仿佛能帶人穿越迴那個筆墨紙硯的時代。尤其是封麵設計,那古樸的字體和留白的處理,透露齣一種沉穩的書捲氣。我拿到手時,立刻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裝訂處也十分講究,看得齣製作方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我喜歡它那種不動聲色的精緻,不像有些學術書籍那樣刻闆無趣,它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兼顧瞭讀者的閱讀體驗。拿到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陳設品,讓人忍不住想要時常摩挲把玩。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遠超其標價,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能夠擁有一套如此係統、深入、且裝幀精美的學術經典,本身就是一種幸事。我特彆留意瞭它在版本校勘和引用注釋方麵的處理,看得齣編校者是抱著極大的敬畏之心來對待這些珍貴資料的。每一次查閱,都像是在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次深度的對話。對於任何從事相關領域研究或者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套書都是案頭必備的“鎮宅之寶”,可以作為反復研讀的底本。

評分

我對這套書的內容期待已久,畢竟“焦氏筆乘”這個名字在學術圈裏分量很重。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每一個字,但初步翻閱時,那種嚴謹的考據和深厚的學養便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筆記匯編,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活態的學術史。作者的洞察力和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服,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史料或文本細節,在他筆下都能煥發齣新的光彩。這種深挖細究的治學態度,是當下很多浮躁的學風所亟需學習的榜樣。我感覺,這本書需要慢慢品味,急於求成反而會錯過其中精妙的層次感。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最欣賞這套書的“可讀性”。很多嚴肅的學術著作往往因為行文晦澀、術語過多而勸退普通讀者,但《焦氏筆乘》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溝通古代文獻與現代讀者的橋梁。它的論述邏輯清晰,雖然內容專業,但行文的節奏感和作者的文筆保持瞭一種優雅的平衡。我發現自己可以比較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即使遇到一些生僻的典故,旁邊的注釋也能提供及時的幫助。這種“雅俗共賞”的平衡點把握得非常到位,讓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閱讀的樂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