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反对爱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儿(婚姻其实是一种阴谋……)
定价:29.80元
作者:劳拉·吉普妮斯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77017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挑战社会伦理底线的惊世骇俗之作。
有外遇的人,请起立。幻想过外遇但还没付诸实行的,也请起立。扮演第三者还有被戴绿帽的老公、忍气吞声的老婆,也请起立。还有谁是坐着的吗?
婚姻这个当代*重要的爱情制度,产品不良率(离婚率)已经高达50%,但从来没有人怪罪婚姻的生产流程有问题:恋人们照样失控地奔向礼堂,毫不在乎自己有一半机率成为爱情的瑕疵品。
让我们大胆想象一种可能性:离婚人数之所以暴增,会不会因为婚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年代,就像“室内电话”无法满足现代人随时需要沟通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手机”一样?
“伴我一生”,“忠贞不渝”这种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爱情观,已经是众人臣服的**党,在它之前人人软脚,没人敢反抗。
美国*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劳拉吉普妮斯重磅巨著大陆面世。这位呛辣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决心站出来对抗,企图推翻爱情的模式。她希望用*激烈的方式,将你从爱情的温柔乡里震出。所以阅读前请系好安全带,免得你脆弱的感情就此碎尸万段。
婚姻,其实是一个统治阴谋……跟吉普妮斯比,李银河都OUT了!欢迎拍砖!欢迎吐口水!
作者犀利地批判了人类对婚姻制度的迷恋式顺从,直指两性情感*不堪目睹现实面。
挑战人类一夫一妻的“专偶制”伦理底线,质疑婚姻制度的合理性。是迄今为止,全球**一本质疑婚姻制度和爱情的两性情感之书。
我们选择适合的伴侣,精密地计算他们的资产,仔细地衡量每个可能人选在市场上的价值,刮除浪漫的假面,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手上拿着小型计算器、卡尺和放大镜。现代爱情真正的蜕变,在于衡量配偶物质资产与社会资产,已内化到爱情心理与欲望的潜意识结构里。
如果伴侣只是彼此的监狱、如果爱的功利目的与爱的理想背离,如果婚姻——我们遵循维系的习俗——为使爱情保持忠贞的制度变成忠贞的**破坏者时,我们还要不要爱下去?
内容提要
对大多数当代人来说,偶尔打打野味,与全心拥戴一夫一妻制,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冲突。衡量配偶物质资产与社会资产已内化到爱情心理与欲望的潜意识结构里,当“伴我一生”,“忠贞不渝”等支撑爱情的柱石一根根坍塌时,婚姻还会是爱情的梦想吗?劳拉·吉普妮斯深入考察了现代人心灵的困境与欲望,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讨论婚姻制度和爱情教条之疑惑,其观点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恐有将你从爱情的温柔乡里震出之虞,所以阅读前请系好安全带,免得你脆弱的感情就此碎尸万段。
目录
读前须知/1
绪论:我刚好遇到了/4
章 爱的劳动
爱情要“努力”维持 /18
爱情的低工作时数 / 20
我们自己选择了爱情?/25
爱情政权的维和部队 / 34
和谐社会需要的爱情关系/ 39
:小小的乌托邦世界/46
论辩与悲歌 /53
第二章 家庭集中营
现代爱情的特点/67
亲密关系的种种辅助维生系统/74
伴侣错综复杂的需求/81
爱情的文法课课程/93
“不可以”列表/96
通俗文化中的“反”爱情 /109
第三章 爱的艺术
偷来的时光:的时光 /129
也是艺术/134
当第三者踏进家门/139
就算配偶不在场/141
关于欺/148
捉奸在床/158
改变与反对改变/161
第四章 追求幸福
在压抑和解放间挣扎的我们/173
还有谁支持婚姻制度/176
公众人物的私生活/183
配偶风格/188
“我愿意效忠”国家?/198
反对爱情的寓言/217
爱与工作/224
爱情VS反对爱情/232
作者介绍
劳拉·吉普妮斯(Laura Kipnis)
美国西北大学广播电视电影系教授,也是文化及媒体批评家,谈论领域包括性别议题和当代文化。曾于2007年来台参加第七届“性/别政治”超薄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的题目是“无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吸引眼球,封面那深沉的色调和略带迷幻感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勾了起来。我通常对这种探讨人性深处和灰色地带的书籍情有独钟,它不仅仅是提供故事,更像是一种对既有社会规范的温柔挑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不错,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时的那种精妙留白,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深呼吸,准备迎接下一轮情感的冲击。整体来看,从拿到手的触感到阅读过程中的视觉享受,这本书的实体品质完全配得上它所探讨的主题的厚重感。它不像那些流水账式的记录,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潜台词。我甚至注意到作者在某些关键段落使用了非常规的字体大小对比,这种排版上的小心思,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戏剧张力,让人在不经意间被拽入了那个复杂的情感漩涡之中,着实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评分书中对社会结构的观察角度非常犀利和独特,它不仅仅停留在私人情感的纠葛上,更将这些“出轨”或“背叛”的行为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去审视。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所接受的关于“承诺”和“结合”的传统定义,本身就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主要叙事线索中的、对社会习俗和文化期待的冷峻剖析,这些片段犹如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割开社会对亲密关系虚伪的包装。这种批判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角色的亲身经历和对话自然流露出来的,非常具有说服力。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遵循的那些“规则”,究竟是保护了我们,还是仅仅束缚了我们追求真实自我的可能性,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子,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到非常着迷,它不是那种直白的、一览无余的叙述,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层层剥开真相的帷幕。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运用“未竟全感”来吊足读者的胃口,总是在你以为即将触及核心答案时,又巧妙地将焦点转移到另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这种叙事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构人物之间的关系网,试图理清那些交织的动机和谎言。特别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的部分,语言的密度非常高,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回报却是丰厚的。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回避的、关于忠诚与背叛的界限问题,这种思维上的拉扯感,恰恰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对情感复杂性的洞察力,简直令人咋舌。它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标签化为“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人做出选择背后的那些微小的、甚至有些可悲的合理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灰色地带”的描绘,那些在道德与欲望边缘游走的个体,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犹豫,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射到单一角色身上,反而会产生一种更具共情性的审视角度——“如果是我,会如何?”这种代入感不是源于对角色的认同,而是源于对人性共性的理解。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软弱和对完美关系的质疑,读完后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是非对错的判断。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充满了强烈的个人印记,读起来有种独特的韵律感和画面感。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关键情节时,经常使用一种近乎诗意的、但又带着尖锐讽刺意味的笔调,这使得原本可能沉重或狗血的场景,被提升到了一种近乎寓言的高度。例如,对某一场景的描述,他能用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个极具张力的心理空间,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和谎言的味道。这种文字的张力和情感的克制之间的平衡掌握得非常好,绝不拖泥带水,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服务于整体的氛围营造。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证明了探讨沉重主题,同样可以拥有优美和精确的表达方式,绝非粗砺的直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