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半身 下半身
定价:49.00元
作者:《时尚》杂志社著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811403527
字数:320000
页码:3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上半身
上半身跑得再快,下半身动弹不得;或者,上半身被鼓励着去思索搞定乾坤,下半身却在红尘里鲤鱼打滚。作为男人节的倡导者,我*初是试图将男人身体上的分离一并端绐大家看;谋求点同情,然后将男人上下打通,成为能站直身体的人,一个远离谎言的人,一个思想与躯体同时奔跑的人,一个女人钟爱的人。
下半身
当被分成上半身与下半身来观察时,人就出了问题。而通常遭受如此礼遇的,只有男人。舆论习惯认定,男人只用下半身思考,上半身其实是用来做公关的。这于是激起了完整躯体的男人。他们被社会赐予的“户主”桂冠压坏了身体,上半身原打算唱赞美诗的,下半身却被钉在病榻上——男人是被扭曲的一个群落。
内容提要
上下分身,是男人之于女的特点,世间再没哪一种生物,比男人这种生物更能成为理性与感性分离而又交缠的好代言,他们时而信马由缰地放纵野兽般冲动的原始本能,时而讳莫如深地思考人生为形而上的悖论,他们时而柔情,时而冷酷,时而谦谦君子,时而骄纵如狂。我们书写他们、呈现他们、剖沥他们,在这柔情、冷酷、谦和、骄纵……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景象?
集结多篇时尚传媒集团旗下男性刊物自创刊始至今之作,经历男性刊物从取悦到认同再到解放的心路之旅,打造从身体到头脑再到腔调的中国男性当代史。内容涉及心理、思想、阅读、健康、、文化、经济等多领域,各色精彩图片,拉开书写男人的帷幕。
目录
作者介绍
时尚传媒集团(原时尚杂志社)诞生于1993年,是中国大的高档期刊传媒集团之一。其业务涵盖广泛,在书刊编辑、出版、广告、印刷、发行等方面行成立体化规模经营。特别是'国际视野、本土意识'的经营理念,使其跟国际众多杂志进行了版权合作,完全自创的本土杂志和国外授权的合作杂志共同成长,相得益彰使时尚传媒集团成为中国期刊界独特的代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古典美感,尽管其主题非常现代和解构主义,但作者的遣词造句却带着一种古典文学的厚重感,像是用大理石雕刻出了数字时代的焦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空隙”和“留白”时的艺术。很多重要的情节或人物动机,都是通过“未言明之处”来传达的,就像标题中的“包邮”,它暗示着达到某个条件后的“获得”,但这种获得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新的“缺失”。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是“被风化的公告牌”,上面曾经写满了重要的信息,如今却只剩下模糊的印记和斑驳的油漆。这似乎是对现代信息过载时代的一种反思:我们接收了太多信息,反而失去了辨识真正重要事物的能力。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身体性”时,并没有流于表面,他关注的是皮肤之下、骨骼深处的震颤,是消化系统如何默默地处理着情感的残渣。这种对身体作为“历史载体”的关注,让这本书的探讨层次大大提升。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我们是谁”,而是关于“我们如何被塑造”,以及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如何无声地记录着我们的生命历程。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不仅在雕刻文字,更是在雕刻读者的感知器官,让它们对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加痛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满28包邮 上半身 下半身”,一开始我以为是什么新型的电商指南或者某种生活技能速成手册,毕竟“满28包邮”这个短语太具有时代特色了,充满了网购的烟火气和精打细算的智慧。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完全想错了方向。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深邃、抽象得多,它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形形色色的个体经验和宏大的哲学思辨。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打在旧木地板上的那种温暖而略带忧伤的感觉,或者是在拥挤的地铁里,陌生人无意间触碰后迅速抽离的那一刻,那种微妙的人际距离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似乎在探讨“完整”与“碎片化”的关系,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分隔与连接,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肢体划分,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割裂与整合。我读到一半的时候,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被这本书拆解成了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章节中寻找着可以重新契合的逻辑碎片。文字的韵律感极强,有些段落读起来像诗歌,充满了意象的堆叠,而有些地方则如同哲学论文般严谨,充满了对存在本质的叩问。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才能完全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总结出“中心思想”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自我对话,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忽视的、被掩盖的“下半身”——那些深埋的欲望、未被承认的恐惧,以及那些构成了我们“上半身”理性表象之下的真实驱动力。这本书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远非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实体,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内部张力游戏。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迷宫里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探险,我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拿出笔在旁边空白处做大量的思维导图,不然我怕自己会彻底迷失在作者构建的这个复杂叙事结构里。标题中的“满28包邮”在书中似乎成了一个莫名的符号,它不代表任何实际的商业行为,而更像是一个关于“临界点”的隐喻。这个数字28,或者说“包邮”这个概念,似乎代表着一种被社会、被自己设定的“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一旦达到,便可获得某种暂时的解脱或满足感。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那些“附加值”和“免费赠品”的讽刺极其辛辣而巧妙。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描写了一位图书管理员,她毕生都在整理那些被遗弃的、破损的书籍,而她整理这些残缺之美的过程,竟然与她试图修补自己破碎童年记忆的过程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这种将个体心理的创伤与外部世界的无序并置的手法,极具冲击力。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切换之频繁,简直让人应接不暇,有时是第一人称的独白,坦诚得近乎残酷;有时又是冷峻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观察,仿佛作者是站在宇宙的边缘冷眼旁观这场人间的闹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形体”的描绘,他似乎对“身体的疏离感”有着特殊的迷恋,人物的肢体动作往往与他们的内心感受是错位的,比如一个在众人面前开怀大笑的角色,其内心独白却是对重力如何将他拽向地面的无尽厌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极其耗费心力的精神马拉松,需要时间来整理那些散落在脑海中的概念碎片,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了我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有效地、甚至可以说是粗暴地,打碎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认知上的“强制升级”。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鼓励你“快速致富”或“高效生活”的书籍,它恰恰相反,它鼓励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不合时宜、效率低下的情绪和思考。标题中那个商业化的词汇“满28包邮”,在书中被彻底颠覆了。它不再意味着廉价的获取,而变成了一种需要付出巨大精神代价才能“打包”起来的经验集合。作者似乎认为,我们个体生命中的所有“增值服务”——那些额外的努力、不必要的思考、被压抑的痛苦——最终都必须被我们自己“买单”,而所谓的“包邮”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象,掩盖了内在的沉重成本。书中对“重复性劳动”的描写,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是指工厂流水线上的重复,而是指我们每天在自我构建和自我销毁之间进行的那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往复。这种重复,才是真正的“下半身”的负担,是支撑着我们“上半身”体面运作的隐形劳力。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其复杂的隐喻系统,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它会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感知通道,让你看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结构性力量。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窗外行人的眼神都变了,总是在寻找他们“上半身”与“下半身”之间那道无形的、却又真实存在的裂缝。
评分这本书的风格极其先锋,完全不走寻常路,我猜想它肯定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而创作的,更像是一种作者对文学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挑战。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或散文集,不如说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意识流陷阱”。“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划分,在我看来,被作者扩展到了几乎所有对立的概念中:理性与感性、公开与私密、语言与沉默、光明与黑暗。这种二元对立的不断被瓦解和重建,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张力。其中有一段关于“记忆的物质性”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将记忆具象化为堆积在阁楼里的旧家具,每一件家具都带着不同的气味、重量和湿度,而主人公试图清理阁楼的过程,就是一场与自己过去身份的搏斗。这种具象化的手法,让抽象的心理活动变得触手可及,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因为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桌子不是桌子,它是“被遗忘的责任感”。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精妙,它知道何时该用急促、短促的句子制造紧张感,何时又该用冗长、繁复的长句来营造一种近乎催眠的沉浸感。我发现自己开始模仿作者的语言模式来思考,这是一种既令人兴奋又略感不安的体验。它让你感觉自己被某种强大的文学引力场捕获了。这本书绝对不适合在通勤路上快速浏览,它要求你拥有一张安静的椅子,一杯热饮,以及足够的时间,去忍受那种“什么都没看懂但又好像懂了很多”的哲学眩晕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