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
定价:25.00元
作者:张李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004558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婚姻家庭问题在社会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中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也许和家庭形态、结构的急剧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日益自由化和多样化以及近些年来婚姻冲突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有关。由于较长时间从事家庭社会学和妇女问题研究与实践的背景,使我在这个领域中更为关注性别关系与婚姻关系的互动和摩擦,关注根深蒂固的中国家族文化对两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我一直以为如果仅仅关注“传统”的两性分工模式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并不足以解释现代中国城市双职工家庭中的婚姻冲突与不合理的两性分工模式之间的关联。因为如果夫妻之间对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中的不平等并不认为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即使这种模式是不合理的或不平等的,双方照样会相安无事。因此,在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时,我更有兴趣尝试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从中国社会两发展脉络中探讨婚姻冲突这一社会现象,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原有的不平等但平衡的婚姻关系开始发生裂痕,出现矛盾。所以,婚姻冲突研究不仅仅应该考察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事件,同时也应该探讨建立在婚姻关系之上的性别分工和权力关系。
内容提要
该书沿着中国社会两发展的脉络探讨了中国现代城市双职工家庭的婚姻冲突现象,在资料的铺陈和分析过程中,同时勾勒出“传统”和“变化”两条线索。作者一方面挖掘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文化对家庭中两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关注和讨论了中国五十多年来推行男女平等政策对传统女性角色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以及夫妻之间“重新建构”性别关系和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过程。
目录
章 概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的局限性及思考
第二章 婚姻冲突研究的历史
一 婚姻冲突理论的梳理
二 女权主义对传统婚姻冲突理论的解构
三 婚姻冲突和性别关系的“重新建构”
第三章 理论架构
一 性别分工与两
二 “角色期望”与“家庭决策权”
三 研究框架和主要概念
第四章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的思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三 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第五章 角色期望与婚姻冲突:妻子的困境
一 夫妻双方对“妻子”家庭角色的期望
二 夫妻双方对妻子就业的态度
三 “理想的”妻子
第六章 角色期望与婚姻冲突:丈夫的失落
一 夫妻双方对“丈夫”家庭角色的期望
二 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
三 丈夫的“面子”和婚姻关系的维持
第七章 角色期望与婚姻冲突:权力关系的失衡
一 夫妻双方对权力关系的诠释与理解
二 婚姻权力关系的失衡与冲突
第八章 思考与结论:性别关系的“重新建构”
一 “男女平等”的政策促进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二 传统观念导致了家庭性别分工的合理与延续
三 角色期望差异引发了婚姻权力关系的失衡与再建
四 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婚姻冲突理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十五个家庭的主要访谈内容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进行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自我审视。里面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背景,但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我不断地在脑海中代入我生命中遇到的那些特定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快速修复”方案。作者的立场是冷峻而现实的,他/她似乎在暗示,很多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对某种“理想蓝图”的固执坚守,而挣脱这种束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持续的自我否定。这种不提供舒适区的做法,反而让我更加信服。它迫使我正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美化或被压抑的部分,看完后,我甚至觉得周围环境的色彩都变得更加饱和、更加真实了。
评分阅读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访谈,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克制,却又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他/她处理细节的手法,那种不急不躁,仿佛在用手术刀般精准的语言剖析人性的微妙之处。比如,他/她对“沉默的权力”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描写得入木三分,那种“不作为”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远超任何激烈的争吵。读到某些段落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让思绪在现实与文字之间反复拉扯,试图消化那种被精准命中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被指责,而更像是被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温柔地指出你一直未能察觉的盲点,带着一种理解后的释然。这种文字的“按摩”效果,远比那些大声疾呼的宣言来得持久而有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了。那种带着淡淡的、略显陈旧的米黄色调,配上字体那种刚劲又不失温婉的排版,立刻让我联想到了那些需要细细品味的经典文学作品。我是一个对实体书的质感有着近乎偏执要求的人,摩挲着封面那微微粗粝的纸张,感觉就像是在触摸一段被时间精心保存下来的记忆。它没有时下流行的那种过度光鲜亮丽的塑料感,反而透露出一种沉淀后的质朴和厚重,仿佛在无声地预示着里面承载的内容绝非肤浅的消遣,而是直击人心的真知灼见。光是拿起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别样的风景,散发着一种只有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才能心领神会的魅力。我甚至会花些时间去研究扉页上的那段引文,那几行小字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我内心深处对于某种复杂情感的困惑与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深度,放在当今市场上,简直是一股清流。如今太多作品追求短平快,内容浮躁,但这本书像是一口深井,需要你借助水桶才能探到底部。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西方哲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本土化的智慧,它不是生硬的翻译或嫁接,而是将那些宏大的理论,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特别是关于时间感知和期待落差的部分,作者的论述细腻到几乎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经验中最普遍却又最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读完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推荐给了我那位平时总是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挚友,我确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讨论人生困境时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像极了高水平的爵士乐即兴演奏。它不会按照既定的、线性的逻辑强迫你接受结论,而是充满了转折、回响和不和谐音的巧妙运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完全跟上了作者的思路,因为他/她总是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个概念之间搭建起一座脆弱却又坚实的桥梁。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挑剔读者,它要求你不仅要“读”,还要“思”,甚至要“感”。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地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没有明说的部分,填补那些留白的艺术。每次成功捕捉到作者隐藏的那个“钩子”时,都会产生一种小小的、智力上的快感。这种互动性,让这本书远非一本可以被动接受的教科书,而是一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心灵共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