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
定价:27.00元
作者:李健著
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7873040213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主要包括: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佛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等十二章内容。
目录
章 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
节 货币本质观
第二节 货币数量说
第三节 信用利息理论
第四节 金融制度与经济周期
第五节 维克塞尔对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
第二章 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
节 凯恩斯经济理论综述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 货币供求理论
第四节 利息理论
第五节 储蓄理论
第六节 半通货膨胀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二节 利率理论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节 货币供给理论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利率理论
第四节 储蓄理论
第五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六节 货币政策理论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节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第二节 货币的非中性
第三节 利率作用与信息贷配给
第四节 经济滞胀理论
第五节 货币政策理论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
节 新经济自由主义简说
第二节 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 中立货币说
第四节 货币非国家化
第五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七章 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第八章 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第九章 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第十章 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第十一章 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第十二章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纷繁复杂的西方货币金融世界中穿行,但有时候,这位向导的步伐太快,以至于我需要频频停下来喘息,并回头梳理来时的路。书中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到汇率渠道,每一种传导方式都被分解得细致入微,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佐证。我理解了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通过信贷供给来影响企业融资,以及通过汇率变动来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逻辑。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操作是如何与理论模型相结合的。然而,当读到关于金融危机理论的章节时,我却感到一丝困惑。书中提到了“金融加速器”效应、资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以及道德风险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我能够理解危机的破坏力,但要完全把握住其发生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讨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和复杂的金融工具,这些东西的运作原理对我来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我感觉自己只是看到了危机的“症状”,而对其“病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试图将这些理论融入到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仿佛在讲述西方经济思想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演进的。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货币的早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货币运动的批判,再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强调,每一个理论家都被放置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金融抑制”与“金融发展”的对比分析,它揭示了不同的金融体制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然而,在深入到现代货币理论的部分时,我发现内容的难度开始呈指数级增长。书中对“货币的内生性”以及“货币中性”的讨论,引出了关于货币数量论和交易方程的各种变体和争论。当作者开始讲解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检验这些理论时,我感到力不从心。那些复杂的统计量、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对于我这个非统计学专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来支撑其理论观点,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相当高的阅读门槛,使得我在理解具体结论时,常常会忽略其背后的精细论证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抽象”与“现实”的鸿沟。它详尽地阐述了西方货币金融学说发展的脉络,从最初的金本位时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再到牙买加体系的建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承载着深刻的经济逻辑和政治博弈。特别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因的分析,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和数据,试图从国际收支失衡、美元的国际地位动摇、各国政策分歧等多个维度来解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感受着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们在压力下的艰难抉择。然而,当书本转向对现代金融工具的介绍时,比如衍生品、期权、期货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又让我望而却步。这些工具的定价模型、风险管理策略,对于非金融专业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虽然作者努力地用一些类比和简化来解释,但其内在的数学逻辑和市场机制依然晦涩难懂。我能够理解,这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但如何将其与宏观经济的波动联系起来,又如何理解这些工具在危机中的作用,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地图,我看到了整个金融世界的轮廓,但具体的路线和细节,还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学习。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便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作者在论述货币的定义和功能时,从历史的维度出发,追溯了货币演变的早期形态,如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直至现代法定货币的出现。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使得我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储藏和记账单位的理解更加深刻。接着,书籍深入剖析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利率的均衡。书中对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以及流动性偏好的详细阐述,为我理解总需求构成以及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理性预期学派的讨论,这种认为经济主体会利用所有已知信息形成对未来预期的观点,对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似乎在暗示,那些看似精密的政策调控,可能会因为人们的预期调整而大打折扣。然而,在阅读关于金融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的部分时,我发现内容开始变得更加技术化。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的运作机制的讲解,都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虽然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金融体系至关重要,但其深度和专业性,确实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我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货币金融学领域的“黑洞”,各种概念和理论扑面而来,感觉就像在一片信息汪洋中航行,你需要有极强的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开篇就抛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什么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这些概念在高中政治课本里似乎似曾相识,但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了更深邃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接着,对不同学派的货币理论进行了梳理,从早期古典经济学的简单货币数量论,到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再到货币主义的理性预期,每一个学派都像一位独具风格的哲学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货币的本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我尤其对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印象深刻,他那种“通货膨胀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在当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许多经济现象,但也引发了后续的争论。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梳理,而是将这些理论与现实的货币政策操作相结合,比如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工具的讲解,都试图揭示这些政策工具是如何在理论指导下被运用于调控经济的。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信息过载”的风险,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术语和抽象的公式中迷失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