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金融大事记:从陷入深渊到曲折复苏(2006年6月-2010年12月)
定价:58.00元
作者:王绍辉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3762123
字数:
页码:4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以大事记的写作形式,忠实地记录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翻阅它,就如同再次亲身经历那惊心动魄的危机发展过程。
内容提要
《国际金融大事记:从陷入深渊到曲折复苏(2006年6月-2010年12月)》共分四章:章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酝酿(2006年6月-2007年7月),第二章次贷危机全面爆发(2007年8月-2008年8月),第三章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2008年9月-2009年6月),第四章世界经济进入漫长曲折的复苏(2009年7月-2010年12月)。
目录
章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酝酿
2006年6月
2006年7月
2006年8月
2006年9月
2006年10月
2006年11月
2006年12月
2007年1月
2007年2月
2007年3月
2007年4月
2007年5月
2007年6月
2007年7月
第二章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2007年8月
2007年9月
2007年10月
2007年11月
2007年12月
2008年1月
2008年2月
2008年3月
2008年4月
2008年5月
2008年6月
2008年7月
2008年8月
附: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判断
第三章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2008年9月
2008年10月
2008年11月
2008年12月
2009年1月
2009年2月
2009年3月
2009年4月
2009年5月
2009年6月
附:究竟谁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这场金融危机当前所处的阶段和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世界经济进入漫长曲折的复苏
2009年7月
2009年8月
2009年9月
2009年10月
2009年11月
2009年12月
2010年1月
2010年2月
2010年3月
2010年4月
2010年5月
2010年6月
2010年7月
2010年8月
2010年9月
2010年10月
2010年11月
2010年12月
附: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作者介绍
王绍辉,1977年出生,山东潍坊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2004年考入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核算司社会资金核算处工作。2006年调入局长秘书室,为李德水局长服务。
几年来,在完成秘书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在《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统计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共16篇。
文摘
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国家债务余额不断增加,使日本实现财政重建计划变得更加困难。
8月11日,美国计划向难以偿还的失业屋主再提供30亿美元救助资金。
美国宣布,计划向一个名为“Hardest Hit Fund”的基金增拨20亿美元资金。该基金的宗旨是扶持在经济衰退期间受创严重的各州住房市场。此外还称,住房及城市发展部将推出一个规模达10亿美元的新计划,为那些有可能被取消赎回权的房屋所有人提供过渡性贷款。
8月11日,彭博网站刊登了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克特里考夫(LaurenceKotlikoff)的一篇文章,在该文中,劳伦斯称:美国已经破产,市场却浑然不知。
劳伦斯得出结论,任何国家都可能破产,美国也不例外。外国投资有助于延缓破产到来的时间,但只有美国改革才能真正保障破产不会发生。
据劳伦斯测算,美国的财政缺口为202万亿美元,比官方公布的债务数字的15倍还要高。而他的测算与官方数据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美国国会一直小心翼翼地将其大部分负债贴上“非官方”的标签,让它们远离账面。
他建议采取三大措施来削减财政赤字,避免破产的厄运:提高销售税、建立个人化社会保障体系及一个涵盖广泛的医保体系。
8月13日,受能源价格上涨推动,美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四个月来首度上升,但由于经济疲软,核心通货膨胀率依然较为温和。
美国劳工部公布,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美国7月份CPI较6月份上升0.3%。此前的4、5、6月份CPI分别下滑了0.1%、0.2%和0.1%。7月份核心CPI升幅仅为0.1%。
7月份CPI同比上升1.2%,核心CPI同比仅上升0.9%。
8月13日,初步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增速达到四年来快水平,受德国经济意外强劲增长推动。
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第二季度本地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1.0%,为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的大环比增幅。
欧元区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7%,创下2008年季度以来的大同比增幅。
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并经季节调整后,2010年二季度日本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1%,按年率计算增长0.4%。这是日本经济连续3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与前两个季度相比大幅放缓,同时也低于市场预期。
……
序言
章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酝酿
2006年6月
2006年7月
2006年8月
2006年9月
2006年10月
2006年11月
2006年12月
2007年1月
2007年2月
2007年3月
2007年4月
2007年5月
2007年6月
2007年7月
第二章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2007年8月
2007年9月
2007年10月
2007年11月
2007年12月
2008年1月
2008年2月
2008年3月
2008年4月
2008年5月
2008年6月
2008年7月
2008年8月
附: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判断
第三章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2008年9月
2008年10月
2008年11月
2008年12月
2009年1月
2009年2月
2009年3月
2009年4月
2009年5月
2009年6月
附:究竟谁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这场金融危机当前所处的阶段和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世界经济进入漫长曲折的复苏
2009年7月
2009年8月
2009年9月
2009年10月
2009年11月
2009年12月
2010年1月
2010年2月
2010年3月
2010年4月
2010年5月
2010年6月
2010年7月
2010年8月
2010年9月
2010年10月
2010年11月
2010年12月
附: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罗列事实的教科书式写法,而是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决策的艰难和命运的无常。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那些关键人物时,能够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面对巨大压力时的思考和选择。比如,书中对一些国家领导人在危机期间的内心独白和决策过程的描写,就非常细腻,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金融事件背后,依然是鲜活的个体在推动历史的车轮。这种写法大大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到了那段历史的进程中。而且,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数据和模型时,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类比,使得原本枯燥的金融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仿佛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这种将学术性与故事性完美结合的笔触,确实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质感,封面采用了那种哑光的材质,摸上去挺舒服的,而且封面的设计风格也很简洁大气,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装饰,非常符合我对“国际金融”这个主题的印象。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几个关键年份的标注,6月到12月,2006到2010,时间跨度很清晰,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书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劣质纸,印刷字迹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拿到手的时候,我甚至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书香味,那种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味道,让人立刻就有了翻阅的冲动。快递包装也很严实,书角都没有磕碰,看得出来店家很用心。总的来说,从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到内在用纸,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从陷入深渊到曲折复苏”这个副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里到底讲述了怎样跌宕起伏的金融历程。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审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迁。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回顾,而是通过对2006年至2010年这段关键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度分析,试图揭示出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规律。他/她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政策差异、效果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格局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评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的预警,虽然这部分内容并非核心,但其提出的观点发人深省,让我对未来的金融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过去的总结,更在于其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对于金融市场的洞察力着实惊人,他/她似乎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将那些看似混乱的市场波动梳理得井井有条,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剖析了金融危机中的每一个病灶。我尤其佩服他在描述那些宏观经济指标时,能够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逻辑。例如,书中对于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就避开了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次级贷款的风险一点点揭示出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恐慌的时代。他/她对于各国央行应对危机的策略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无论是量化宽松的争议,还是各国之间协调合作的博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反复阅读了关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部分,作者对市场恐慌情绪的渲染,以及各国政府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描绘,都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能够感受到当时那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金融市场并非一成不变的冰冷机器,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波动。作者在描述那些金融从业者在危机中的迷茫、恐惧、挣扎以及最终的希望时,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小人物在金融风暴中受到影响的故事所打动,例如那些因为房价暴跌而失去家园的家庭,或是那些因为企业倒闭而失业的普通人。这些细节的描绘,让冰冷的数字背后有了温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金融危机对社会现实的巨大冲击。同时,作者对“曲折复苏”的描绘,也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复苏之路充满挑战,但希望依然存在。这种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叙事,对于身处现代社会、时刻面临各种经济不确定性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