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真爱的旅程
定价:25.00元
作者:(美)阿曼娜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407507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如果你准备好要挣脱自己情绪的枷锁以及命运的摆弄,并且厌倦了向他人索取爱、肯定和关怀的话,那这本书就是你正需要的。
——张德芬
本书通过大量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案经验的分享,描述了从破除幻象的信念到树立真实的信任的过程,为我们找回内心的真爱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让我们在一路上能够走得更明白更有方向感。
——张芝华
我有幸能亲自聆听两位老师的教诲和,重新学习这个在学校和社会都忽视了的教导:如何找到自己内在真实的信任,走近彼此。
——钱维德
原来真实的信任并非假手他人而是来自于深度而绵密的灵魂探索。原来真正的信任必先相信自己,并诚实而勇敢地面对自己。
——熊曦
真实的信任和虚幻的信任,在于每个当下一念的澄明。这学习信任的成长历程,也像是搭着一条自由的生命之船,在曲折蜿蜒的河流上载浮载沉地往前滑进。
——方志华
内容提要
幻象的信任是建立在期待与信念上的信任,我们认定生命、宇宙、神,或是其他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所以,很自然地,当那些期待落空时,我们的信任也不见了,然后所有的愤怒、怨恨与放弃感会一一地出现。成熟的信任是一个人经过内在彩虹般的自我探索历程后的终结晶,成熟的信任只有在经过深度自我工作之后才会出现。
当我们能够在生命的困境里看见其中属于心灵与情绪上的意义时,我们就能够承受这些伤痛。然后我们的失望与放弃会成为一种挑战,促使我们去发掘真实的信任。只有拥有了这份真实的信任,我们才能敞开心扉,踏上真爱的旅程。
目录
前言
部 我们其实不懂什么是信任
章 信任的考验——学习整合挫折、失望与背叛
背叛事件之后的常见反应
被背叛的经验促使我们的意识提升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信任一幻象的信任与真实的信任
“幻象的信任”以及“全面的不信任”
在“期望”与“放弃”中摆荡
真实的信任
从“幻象”迈向“真实”的过渡期
第三章 移除幻象的面纱——从幼稚的天真到人性与深度
脱离“否认”的状态
认知自己不信任感的深度
造成不信任感的原因
从当下联结过去
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
第四章 学习观照自己的反弹模式——当退化孩童接管一切时
认识我们的退化孩童
我们内在退化的孩童随时在传送信息
退化孩童的症状
当金刚遇到科学怪人
上瘾行为
带着爱与了解来观察
第二部 破除幻象的信任
第五章 盒子——制约的牢笼
“盒子”
渴望真实与害怕改变之间的冲突
辨认出我们的盒子
处理自己的愤怒与悲伤
第六章 骆驼、狮子与赤子——尼采的人类意识发展阶段
尼采的“三阶段论”描述了脱离“盒子”的过程
第七章 脱离过程所带来的力量
——突破以及再度联结我们的根
重新检验我们的价值观
作者介绍
克里希那南达(Krishnananda),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于加州大学受训为专业心理治疗师。阿曼娜(Amana),丹麦人,接受过咨商、心理治疗、光灸及头荐骨平衡等专业训练,并以专业心理治疗及身体治疗背景,整合直觉及静心向度,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他们的著作有《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真爱的旅程》、《走出恐惧》等,并有多种译本。目前他们于世界各地带领工作坊及训练课程。分享“真爱的旅程”。
文摘
序言
我得说,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它不是那种脸谱化的、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而是深入到人性幽微之处的探索。那些主要角色,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他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成长”的方式,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充满了反复、退缩和痛苦的挣扎。比如其中一个角色,从最初的某种固执和逃避,到经历了一系列近乎毁灭性的考验后,那种缓慢而坚韧的自我和解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看了既心疼又感到振奋。作者的对话设计更是高明之处,角色之间的话语往来,绝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理的角力。你能在字里行间读出那些未说出口的潜台词、那些因为身份和立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与隔阂,这种“言外之意”的处理,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耐人寻味。它迫使读者去主动参与到解读的过程中,去揣摩每个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想法。这种细腻的心灵描摹,让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叙事作品,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心理学观察报告,让我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匠心独运,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用文字搭建起一个又一个令人驻足的场景。开篇便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略显萧瑟却又充满希望的初期设定,人物的内心挣扎被描绘得丝丝入扣,那种初遇时的试探与微小的悸动,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微妙的张力。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高明地运用了多重视角,从不同角色的眼中折射出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这种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使得原本简单的冲突变得复杂而引人深思。特别是其中有一段关于决策点的描写,信息量极大却毫不拖沓,对话简洁有力,每一句都像是精雕细琢的宝石,折射出角色深层的动机与矛盾。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描写的细腻,那种对光影、气味、声音的捕捉,不只是简单的背景交代,更像是角色情绪的延伸,烘托出一种特定的氛围,让读者不自觉地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后半部分,叙事节奏陡然加快,高潮迭起,然而即便在最紧张的时刻,作者也保持着对细节的精准把控,使得那些惊心动魄的转折显得真实可信,而不是故作煽情。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精心编排的马拉松,既有舒缓的冥想时刻,也有令人心跳加速的冲刺阶段,对这种精妙的节奏掌控,我深表佩服。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或许有些不够全面,因为它在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内心反思和讨论欲望。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成功地激发读者的主动参与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它会像一个温柔的刺客,在你合上书页之后,仍然在你脑海中持续发酵。书中关于选择的后果和责任承担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作者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答案或明确的道德评判,而是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摊开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感受每条路径的重量。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代入某个角色的处境,思考如果是我,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而每一种选择似乎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失去。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处理(或者说,对“结局”的重新定义),非常符合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事实:人生的许多重要时刻,都没有一个完美的收场,只有带着伤痕继续前行。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关于生命选择的哲学对话,其价值远超文本本身。
评分从题材的创新性和视角的新颖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文学作品中的一股强劲的黑马。它并没有选择宏大叙事或耳熟能详的故事框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相对边缘、却又极具普遍意义的领域,并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严谨态度去解构和重塑了它。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展现出的想象力令人赞叹,那些虚构的背景设定,无论是其内部的逻辑体系还是文化习俗,都构建得无比扎实,读者几乎不需要做任何“脑补”就能完全接受这个设定。更厉害的是,作者成功地将这种独特的背景与极其普世的人类情感主题——比如身份认同、外界期待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冲突——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设定,一下子变得鲜活和贴近人心。书中对不同群体之间互动模式的描绘尤其精彩,充满了张力和微妙的权力动态,让人不得不思考我们自身社会结构中的类似问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理解世界的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进行表达。作者对文字的运用是精准而高效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没有一个多余的成分。读起来的感觉非常舒服,像是在欣赏一幅用极简主义手法绘制的中国水墨画,看似寥寥数笔,实则意境深远。特别是在描述情感转折的那些段落,作者没有使用任何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微捕捉——比如一个眼神的闪躲,一次不经意的触碰,或是一段长时间的沉默——来传达汹涌澎湃的内心波澜。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使得情感的爆发点更具冲击力,因为它是在积蓄了足够多的张力之后才被释放出来的。此外,书中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片段,它们不是突兀的议论,而是自然地从故事的脉络中生长出来,如同深埋在土壤下的根系,支撑着整个故事的深度。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体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品味”更为恰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