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本书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弁言
修订版序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第二章 **凝成与民族融和
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创建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第七章 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和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第九章 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和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人
第十章 中西接触与文化*新
附录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补跋
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文化“精神内核”的捕捉。它没有陷入那种单纯的史料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驱动中国文化数千年发展的核心精神动力是什么。比如,书中对“礼”与“乐”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分析,角度刁钻而深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仪式感和行为准则的根源。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洞察到古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读到关于士人阶层精神追求的部分,我深有感触,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主义情怀,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本书无疑是一把钥匙,它解锁了我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让我在面对当代社会思潮时,有了一个更坚实的文化坐标系。
评分这本书对于梳理我脑海中零散的中国历史知识点起到了关键性的“整合”作用。在我过去零散的阅读经验中,对先秦诸子百家、魏晋风度、唐宋气象的认识往往是孤立的、碎片化的。而这本书的宏大叙事结构,成功地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历史文化现象,置入一个连贯的、动态演进的框架之中,清晰地展示了文化是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解构”和“重构”历史的逻辑。对于想要系统性、全景式了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其详实的内容和开阔的视野,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或者说是整理工作,可以说是非常地到位,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堆砌,更像是为现代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稳固桥梁。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概念时,总是能找到极其贴切且富有画面感的现代语言去加以诠释,使得那些遥远的先贤思想,仿佛就在昨日,可以被我们轻松地触及和理解。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逻辑,简直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它没有那种生硬的时间线切割,而是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社会变迁和思想脉络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完整而有机的图景。读完一个章节,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牵引着你穿梭于历史的长廊,指点那些被时间尘封却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翻开扉页的瞬间,就进入了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韵,几笔写意的留白和一两个古拙的印章,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中国文化那种源远流长、深邃博大的气息。我特地选了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摩挲着这本书的封面和内页排版,那种仪式感,让阅读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像是一种对传统的致敬。书中的字里行间,排版疏密得当,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尤其是那些引用和注释部分,处理得极为精细,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清晰地引导读者深入探究。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编辑和设计团队对这部经典作品所倾注的匠心,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难得的是它保持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文学美感。在处理那些严肃的学术议题时,作者的文笔丝毫没有变得僵硬或枯燥,反而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地域文化差异性的探讨,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地域在文化基因上的微妙分野,比如南方文化的细腻与北方文化的雄浑,并非简单的地理区隔,而是与当地的生活哲学紧密相连。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典故引用而停下来,细细品味,那种文字的力量感和画面感是极强的。它在提供扎实知识体系的同时,也给予了读者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滋养,是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