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笠翁对韵》作者李渔(1611~1680),清代初期**戏曲家、学者,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本书是他仿照清代学者车万育的《声律启蒙》编写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90段。像《声律启蒙》-样,按30个韵部编写,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经常诵读,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受到灿烂文化的熏陶,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 为了拓展视野,同时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在《中华经典诵读:笠翁对韵》之后,附录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学对歌诀》等文,供读者学习揣摩。
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韵律之美”的深度挖掘。很多对联或诗词,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总觉得少了一层“味道”。但这本书通过音韵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清晰地展示了古人是如何运用平仄、对仗来营造出那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美感。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传统文学音乐性的全新大门。比如,书中对于一些拗救现象的解释,简直是茅塞顿开,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错误”的用法,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妙的声律考量。这种对声音美学的重视,让原本平面的文字立体了起来,我甚至开始尝试着朗读,去感受那些词语在口腔中碰撞产生的共鸣。这种“听觉”上的享受,是干巴巴的字典无法给予的,它真正体现了“吟诵”的魅力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经典的汇编会显得有些沉闷和晦涩,但这本书的编排实在是太妙了。它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字重新唤醒,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或体裁来划分,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趣味性的主题来串联,比如“咏物篇”、“叙事篇”等等。这样一来,即使是对古典文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找到切入点,不会感到压力山大。书中的注释也做得极为考究,那些生僻字的解释详略得当,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绝不拖泥带水。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对着镜子试着用书中学到的句式来描摹一下窗外的景象,那种即兴创作的乐趣,着实让人沉醉。这不仅仅是一本用来“读”的书,更是一本激发创造力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文字的饕餮盛宴,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古韵悠长,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之中。它不像那些刻板的教科书,枯燥地罗列着辞藻和格律,而是像一位慈祥的智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拗口的古词时,总能找到最贴切、最生活化的现代语境去对应,使得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文学宝藏瞬间变得亲切起来。比如,书中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还深入探讨了唐代士人的那种昂扬向上、踌躇满志的精神风貌。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感受到笔墨间流淌出的那种古典美学,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那种阅读的快感是现代文学作品难以给予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唤醒,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热爱。每一次捧读,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涤荡掉日常的喧嚣与浮躁。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和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温润的触感,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轻飘飘的纸张,它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握着的是一本历经风霜的古籍。字体选择上更是下了大功夫,楷体工整秀丽,间架结构舒展大气,即使是密集的排版,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做到了极简主义与古典韵味的完美平衡。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每一段文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种呼吸感在快节奏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翻阅时发出的那种轻微的“沙沙”声,也为阅读增添了一份仪式感。我甚至会特意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在阳光最好的角落,伴着这份纸墨的清香,进行我的“朝圣之旅”。这已经超越了一本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没有将焦点局限在某一个朝代或某一种文体,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中华文字艺术的广阔版图。从南方的精巧雅致,到北方的雄浑大气,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涉猎,但串联的线索始终清晰有力。最难得的是,它在介绍这些典故或对仗时,常常会引出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化典故,让读者在学习文字技巧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思想有所了解。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积累,而是一次丰富的文化考古之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事物更懂得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审视,也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是任何热爱中华文化的人都应该收藏的案头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