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文献(精装全二册) [美]布雷斯特德 中西书局 9787547514139

埃及古文献(精装全二册) [美]布雷斯特德 中西书局 978754751413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埃及史
  • 古埃及
  • 古文献
  • 历史
  • 文化
  • 中西书局
  • 布雷斯特德
  • 精装
  • 历史文化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4139
商品编码:2997522929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埃及古文献(精装全二册)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寰宇文献.Sinology系列
出版日期:201804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47514139
定价:1800 元 本店价:1350 元
折扣:【75】 节省:450 元
分类:  →  
货号:1755376
图书简介 《埃及古文献》1906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四大卷,近1700页。1907年又出了200页的索引作为第五卷。第一卷收录了第一王朝至第十七王朝的历史文献,第二卷收录的文献都是关于第十八王朝,第三卷收录了第十九王朝的文献,第四卷则包括第二十王朝至第二十六王朝的文献。该书是布雷斯特德对埃及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2001年重印本序中埃及学家彼得·皮西奥内评价说:“此书代表了古埃及学成就的顶峰和最高语言学研究水平。”此次由中西书局对《埃及古文献》进行影印出版。", 作者简介 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1865—1935),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国古典史学科奠基人。以埃及学研究著称于学界,曾编写过教科书《埃及史》。", 目   录 上册

以一己之力创造埃及学的里程碑——写在布雷斯特德《埃及古文献》重印之际(金寿福)

Volume Ⅰ:Dynasties 1 to 17(c.3050-1570 B.C.)
Volume Ⅱ:Dynasties 18(c.1570-1293 B.C.)

下册

Volume Ⅲ:Dynasties 19(c.1293-1185 B.C.)
Volume Ⅳ:Dynasties 20 to 26(c.1185-525 B.C.)
Volume Ⅴ:Indices and corrections 插图和节选
帝国兴衰的宏大叙事:一部穿越时空的文明史诗 图书名称: 帝国兴衰的宏大叙事:一部穿越时空的文明史诗(暂定名,旨在概括内容深度与广度)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尼罗河畔的法老王庭与金字塔的辉煌,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且跨越地域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性“帝国”的兴起、鼎盛、衰落与遗泽。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如何理解“帝国”这一政治与文化形态的本质,以及它如何通过战争、贸易、法律和思想的传播,编织出复杂的人类文明网络。 第一部分:奠基与秩序的构建——早期帝国的权力架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早期区域性帝国,如亚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及随后出现的马其顿帝国。我们摒弃了传统仅关注军事征服的叙事模式,转而深入研究这些早期文明如何有效地管理广袤的领土,并构建出稳定且持久的官僚体系。 亚述的铁血与高效: 我们将详细解析亚述帝国如何利用先进的军事技术(如铁制武器和攻城器械)建立起无可匹敌的统治。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其行政效率:从道路系统的规划、信息传递的驿站制度,到对地方精英的有效控制与同化策略。亚述的统治术提供了一个关于“暴力革命”如何转化为“稳定统治”的早期模型。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强制迁徙来打破地方势力,以及这种策略对文化融合与冲突产生的长期影响。 波斯的“兼容并蓄”哲学: 阿契美尼德帝国被誉为古代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帝国”。本书将重点分析大流士一世所推行的“王中之王”理念,即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法律习俗和地方语言。我们将细致考察萨特拉普(行省总督)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御用密探”系统如何确保中央权威的有效下达,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波斯的银币制度(达里克金币)及其对地中海东部贸易网络的贡献,也是本部分讨论的核心,它展示了帝国如何通过经济一体化来巩固政治统治。 亚历山大的遗产与文化的融合: 亚历山大大帝的闪电战术固然令人惊叹,但其真正的历史意义在于“希腊化时代”的开启。本书将分析亚历山大如何在征服之后,推行文化上的“希腊化”政策——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到哲学和科学的传播。我们探讨了亚历山大城(无论是埃及的还是印度河流域的)如何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熔炉,以及这种强制性的文化移植,在地方原有文化的反抗与吸收中,催生出哪些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流派。 第二部分:古典帝国的成熟与内在张力——罗马与汉代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古典时代最伟大的两个帝国——罗马帝国与汉帝国。这两者在地理上遥遥相望,但在治理结构、法律体系和长期战略上,却提供了对照研究的绝佳样本。 罗马的法律与工程奇迹: 罗马的伟大并非仅仅在于其军团的无敌,而在于其对“公民权”的逐步推广和对“法律”这一抽象概念的系统化。我们将深入剖析《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变过程,理解罗马法如何从城邦规范上升为治理庞大疆域的普世准则。此外,本书将详细分析罗马的工程成就,例如供水系统(引水道)、道路网络和公共浴场的社会功能,它们如何成为帝国“和平”(Pax Romana)得以维持的物质基础。我们也将审视帝国晚期,因过度依赖雇佣军、财政赤字以及日益加剧的元老院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如何侵蚀了其内在的稳定结构。 汉帝国的中央集权与儒家伦理: 相较于罗马的共和传统与法律至上,汉帝国则构建于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和儒家意识形态之上。本书将分析汉武帝时期如何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绝对地位,从而为文官选拔和国家治理提供了统一的道德与知识基础。我们探讨了察举制、太学教育的建立对后世东亚政治文化的长远影响。同时,本书不会回避汉代内部的矛盾,如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权,以及土地兼并导致的“流民”问题,这些内在的社会经济结构矛盾,是如何成为帝国由盛转衰的隐性推手。 第三部分:信仰、贸易与转型——中世纪的权力真空与新兴帝国 古典帝国崩溃后,权力真空催生了新的权力中心和新的动员机制——宗教信仰。本部分关注拜占庭、萨珊波斯以及新兴的伊斯兰哈里发国,探讨宗教如何成为超越民族和地域的帝国粘合剂。 拜占庭的“双重继承”: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法律与行政遗产,同时又深度融入了东正教的信仰体系。我们将研究君士坦丁堡在地理与贸易上的双重优势,以及查士丁尼大帝对旧罗马法的最终整理。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分析拜占庭如何通过复杂的宫廷礼仪和神学辩论,来巩固皇帝的“神授”合法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中世纪欧洲抵御东方冲击的文化与军事缓冲带。 伊斯兰的扩张与知识的汇集: 伊斯兰哈里发国的兴起,是一次以宗教为核心的、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本书将分析早期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游牧部落如何在信仰的感召下,迅速转变为高效的军事机器,并在短时间内控制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中亚的广阔区域。重点研究了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如何通过吸收波斯、拜占庭乃至印度、希腊的科学、数学和哲学遗产,建立起一个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全球知识网络,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第四部分:重构与征服——近代早期全球帝国的诞生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技术变革的推动,旧的区域性帝国概念开始向全球性殖民帝国过渡。本部分聚焦于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以及新兴的东印度公司模式。 奥斯曼的“征服者”遗产: 这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与宗教帝国。我们将分析奥斯曼如何通过“苏丹-哈里发”的身份整合伊斯兰世界,以及其精锐的“禁卫军”(耶尼切里)的独特选拔和训练制度。其对巴尔干地区的长期控制,以及对地中海贸易路线的有效管理,展示了其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西班牙的白银与全球网络: 西班牙帝国的崛起,标志着“大西洋时代”的开始。本书将详细考察“美洲白银”——特别是波托西银矿的开采——如何成为驱动全球贸易的原始燃料,并直接导致了欧洲内部的“价格革命”。我们探讨了西班牙人如何构建起一个横跨美洲、欧洲、亚洲(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早期全球化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如何为后来的欧洲霸权积累了资本基础。 结论:帝国的宿命与现代性的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进行总结性思考:所有帝国最终都将面对其内在的扩张极限、文化同化失败的风险,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权力转移。我们反思,现代民族国家、国际法体系和全球贸易规则,究竟是吸收了古代帝国的经验教训,还是在以新的形式,重演着旧有的权力争夺与资源分配的逻辑。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政治史、社会经济史、法律史和思想史的分析框架。 聚焦结构而非人物: 强调制度、物流、税收和意识形态对帝国存续的决定性作用。 避开单一中心: 对罗马、汉、波斯、奥斯曼等多个文明的帝国模式进行并置比较,揭示其普遍性与特殊性。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权力运作、文明互动与历史周期性的全新工具,帮助我们洞察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宏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套书的体量和深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速战速决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嚼慢咽那些历史的碎片和语言的痕迹。我习惯于在阅读时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比如关于某个象征符号在不同时期含义演变的小篇幅分析。这种需要“慢下来”才能品出其中三昧的书籍,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强迫我们脱离浮躁,与那些沉睡了千年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真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投资。

评分

作为一个热衷于追溯文明源头的“老书虫”,我深知翻译质量对于此类深度学术著作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译文质量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很多专有名词的处理上,译者似乎下了苦功,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学术严谨性,又在中文语境下做到了雅致易懂,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翻译腔”。举个例子,某些关于神祇头衔的翻译,既传达了其神圣性,又避免了过度直译带来的怪诞感,显示出译者对专业领域的深刻理解。这种高质量的转译工作,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异域思想,得以在中国读者的面前清晰地展开,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触碰到那一古老文明最深处的脉搏。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文明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体系,尤其是那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时间烙印的叙事方式。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处理得非常巧妙,大量的符号、铭文的复刻与现代文字的对照排列得井井有条,即便是不熟悉专业术语的初学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脉络。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叙述逻辑上,展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他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编年史叙述,而是更侧重于主题式的深入探讨,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权力结构变迁的解读,或者对宗教祭祀仪式的全景式描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频繁地在图文之间切换,但得益于合理的页边距和清晰的章节划分,这种切换过程变得异常顺畅,完全没有被复杂的学术材料所打断阅读的流畅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手感沉甸甸的,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有一种厚重典雅的历史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调,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古文字摹本和插图,也能保持极佳的阅读舒适度。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档次,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看得出来,中西书局在出版这样一套重量级作品时,在实体呈现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对于一个深度依赖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翻阅过程中的仪式感和沉浸感。而且,全二册的厚度,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详尽,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知识的重量。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细致的“考古发掘之旅”。每一次翻开新的章节,都感觉像是揭开了一层新的沙土,下面掩藏着更精细的结构和更复杂的意义网络。那些详尽的注释和附录部分,简直是探究者的宝库。它们不仅仅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更像是另一条平行的、更为精密的学术路径,引导读者去思考和验证作者的每一个论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克制而审慎的态度,他很少给出武断的结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方证据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在阅读后依然能持续地在脑海中进行思辨和重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