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荪译注的《四书》原文以**版本为底本,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写法。在“注释”中,力求准确,尽可能简洁,注而不考。在“译文”中力争直译,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原作思想。唯有在意译也许*合理时则采用意译。并作出说明(如“止于至善”译为“追求至善”“心志”译为“意志”);还有就是,当无论怎样译都无法表述原文,不如原文时,则原文照抄。“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对“四书”的理解。
“四书”乃中华国学之经典。两千多年来多少博 学鸿儒为之皓首穷经,而自己读“四书”,不过仅就 字面上读到点皮毛而已!根本不敢妄言有何“心得” 。李长荪译注的《四书》原文以**版本为底本,采 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写法。在“注释”中, 力求准确,尽可能简洁,注而不考。在“译文”中力 争直译,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原作思想 。“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对“四书”的理解。
大学
论语
一 学而
二 为政
三 八佾
四 里仁
五 公冶长
六 雍也
七 述而
八 泰伯
九 子罕
十 乡党
十一 **
十二 颜渊
十三 子路
十四 宪问
十五 卫灵公
十六 季氏
十七 阳货
十八 微子
十九 子张
二十 尧曰
中庸
孟子
一 梁惠王上
二 梁惠王下
三 公孙丑上
四 公孙丑下
五 滕文公上
六 滕文公下
七 离娄上
八 离娄下
九 万章上
十 万章下
十一 告子上
十二 告子下
十三 尽心上
十四 尽心下
后记
我是一个偏爱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读者,以往阅读古代典籍常常感到头疼,因为篇章结构有时显得跳跃或重复。然而,这本《四书(阅读无障碍本)》在结构梳理上做了令人称赞的工作。它似乎在幕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阅读地图。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重要的,它告诉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联系起来。比如,它在过渡章节巧妙地插入了对不同篇章之间思想关联的总结,使得《论语》中零散的片段,在《中庸》和《孟子》的宏大框架下,找到了它们应有的位置。这种“宏观-微观”结合的阅读导引,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连贯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零敲碎打地接收信息,而是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建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结构性的梳理,能够有效防止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认知过载。它如同一个优秀的导游,不仅带你看到了美景,还为你标明了最佳的观赏路径,让你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而不是迷失在复杂的文本迷宫里。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无障碍,是不是意味着深度打了折扣?但读下去之后,我的疑虑完全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原著的内核与神韵,同时在表达上做了极富创意的转化。它不是那种将原文翻译成白话的粗糙版本,而是在保持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语境重构”。举个例子,在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阐述上,它没有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基于现代认知科学的解释框架,这对于一个习惯了逻辑分析的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个段落的措辞,那种既保留了古籍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交流效率的平衡拿捏得极好。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博学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用最合适的方式向你传授知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苦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代入感”。这不是我第一次读《四书》,但却是第一次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在场”。这种无障碍的处理,显然是深入到了文本的“灵魂”层面,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转换。例如,在阐述孔子对弟子的教诲时,它所描绘的场景感极其强烈,你能想象出杏坛之上,夫子谆谆教导的画面,甚至能感受到当时弟子们的疑惑与顿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文言韵味的精准把握——它没有过度地“现代化”而失去了古韵,却又恰到好处地消除了阅读中的时代隔阂。我注意到,它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的解释是如此精准和富有洞察力,让你在理解文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语境。读完这一册,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文化“考古”,那些尘封已久的概念,被重新擦拭得光亮照人,闪耀出历久弥新的光辉。
评分这本《四书》的阅读体验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这个“无障碍本”的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海量信息中摸索的现代读者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传统经典的阅读往往被厚重的注释和晦涩的文言文吓退,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处理,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亲近读者”。它不是简单地删减内容,而是用更现代、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去阐释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比如,对于“仁”和“义”的探讨,它没有直接堆砌朱熹的章句,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解释这些核心概念的实践意义。这使得我在阅读时,不再是疲于“破解密码”,而是能更直接地与古代圣贤对话。尤其是在理解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论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仿佛有人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经典入门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只敢在书店翻翻目录的人,也能真正沉下心来品味传统文化的力量。我甚至觉得,它比很多新出版的畅销书更能抚慰人心,因为它触及的是人性中最根本的议题,只是这次,障碍被消除了。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工具书”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堪称典范。我曾经尝试用其他版本的“导读本”,但往往发现它们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就是流于表面。这本“无障碍本”的价值在于它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注释和解析,精准地停留在“需要解释”和“无需解释”的那个临界点上。对于那些即便通过现代化处理后依然需要澄清的哲学难题,它提供了清晰、简洁且有说服力的解释,避免了不必要的冗长和术语堆砌。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工具书来确认某个词汇的古义,因为这本书已经将最恰当的解释直接融入了阅读流中。这使得阅读过程极为顺畅,思路不被打断。可以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经典文本的效率和乐趣,将一次可能需要数月心力的啃读,变成了一场高效而愉悦的精神漫游。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代智慧,转化为了触手可及的日常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