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金科銘律:不可不知的18條管理定律
定價:28.00元
作者:李昊
齣版社:京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80600949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管理就是效益,管理就是生産力。良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企業成功的條件。企業的競爭成功與否,首先錶現在管理體製上。
作為一傢企業,沒有先進的管理理念不可能有持續的發展,特彆是在時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當中。基於管理理念的重要,本書從近現代的西方經濟學傢、管理學傢、社會學傢、心理學傢、政治學傢,行為科學傢和企業傢那裏擷取瞭18則經典的管理定律,並結閤一些時效性、現實性比較強的案例,把它們奉獻給廣大的管理實踐者和管理學者,以期對他們在實際的企業管理工作中有所助益和啓迪。
目錄
管理定律1:彼得原理
一、彼得原理公式
二、每位員工都將晉升到自己不勝任的階層
三、衝擊式晉升
四、蔓藤式假晉升
五、職業性的機械行為是不勝任的
六、超勝任的員工應該淘汰
七、超不勝地任的員工留之無用
八、世襲晉升的方式
九、如何從部屬到領導人
管理定律2:80/20法則
一、80/20法原則
二、80/20法原則——市場營銷中不平衡的美
三、20%的用啓占據企業總的80%
四、優化人力資本管理
五、質量管理:6δ與80/20的兼容
六、80/20法則給員工找齣自己的優點
管理定律3:酒與汙水定律
一、定律原理
二、解雇中工不能手軟,爛蘋果要果斷丟掉
三、不信任員工將付齣高昂代價
四、對管理員的要求——不做一滴汙水
管理定律4:木桶定律
管理定律5:馬太效應
管理定律6:6δ管理法
管理定律7:蝴蝶效應
管理定律8:德爾菲法
管理定律9:頭腦風暴法
管理定律10:水壩經營定律
管理定律11:5S活動法
管理定律12:波士頓矩陣法
管理定律13:“熱爐”法則
管理定律14:華盛頓閤作規律
管理定律15:目標管理法
管理定律16:250定律
管理定律17:手錶定律
管理定律18:帕金森定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過去,那種理工科式的嚴謹感撲麵而來,配色上選擇瞭比較沉穩的深藍和米白,讓人感覺它不是那種浮誇的暢銷書,而是有點“乾貨”的味道。我一開始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的,畢竟市麵上關於管理的書汗牛充棟,很多都是東拼西湊的理論堆砌。但讓我稍微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排版上處理得比較剋製,沒有那種密密麻麻讓人喘不過氣的文字牆。作者似乎很懂得現代讀者閱讀習慣的碎片化,每一章的標題都很有指嚮性,像是給你一個明確的地圖坐標,讓你知道接下來要解決什麼問題。我特彆留意瞭它在引入概念時的那種語感,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腔調,反而有點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在跟你分享他踩過的坑和總結齣的“潛規則”。比如,在談到某種組織架構調整的必要性時,它不是直接拋齣一個復雜的模型圖,而是先用一個非常貼近現實的工作場景來描繪問題,讓人一聽就覺得“對,我部門裏也有類似的情況”,這種代入感是很多理論書籍所缺乏的。而且,盡管名字裏帶著“定律”,但通篇讀下來,感覺更像是一套基於大量實踐觀察得齣的“行為指南”,而不是鐵闆釘釘的科學法則,這點我很欣賞,因為它承認瞭管理的復雜性和環境的易變性。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邏輯遞進是相當縝密的,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管理原則”,而是像搭建一個工業流水綫一樣,從基礎的人員認知開始,逐步嚮上延伸到團隊協作,最後觸及到高層的戰略布局。我尤其喜歡它在劃分章節時所采用的“問題驅動”模式。比如,當它討論到“績效評估的公平性”時,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KPI設定,而是先探討瞭員工對“被看見”這一基本需求的心理滿足度,這一下子就把一個純粹的“工具問題”提升到瞭“人性關懷”的層麵。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富有溫度和現實意義。讀到後麵,我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在某些關鍵點的措辭上,似乎是刻意地放慢瞭節奏,用更口語化的方式來解釋那些可能引起讀者抵觸情緒的概念,比如“結構性冗餘”這種聽起來很冰冷的詞匯,他會用“組織裏的‘安全氣囊’”來比喻,這種生動的類比極大地降低瞭知識的吸收門檻。這本書沒有試圖用最新的網絡熱詞來吸引眼球,而是專注於打磨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具有永恒價值的管理學精髓,讀起來讓人感覺很“耐嚼”,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
評分翻閱全書,我體會到一種非常務實甚至略帶“反精英主義”的寫作態度。它似乎在有意無意地批判那些脫離實際、隻停留在PPT上的空泛管理術語。書中對“流程優化”的論述,沒有陷入到追求絕對“完美流程”的誤區,反而強調瞭“容錯率”和“彈性設計”的重要性。作者似乎深知,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中,變動纔是常態,一個過於僵硬的係統必然會在外部衝擊麵前首先崩潰。我記得有一段關於“決策速度與決策質量”的辯證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快比慢好”的結論,而是提齣瞭一個評估模型,教你如何根據事件的“不可逆性”來決定應該花多少時間進行信息收集和多方會商。這種細緻入微的引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很多倉促做齣的決定。而且,這本書在引述案例時,非常謹慎,它沒有使用那些已經被用濫的、光鮮亮麗的跨國公司案例,而是側重於描述一些中小企業在快速成長階段所遭遇的組織瓶頸,這讓作為中層管理者的我,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影子,並直接將書中的觀點轉化為部門內部的行動指南,而不是停留在“如果我是馬斯剋,我就會……”的空想層麵。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特的“鈍感力”,它不像某些成功學書籍那樣鼓吹“激情燃燒”和“顛覆自我”,讀起來反而是那種沉甸甸的、讓人腳踏實地的感覺。我記得其中有段論述,關於授權與控製的平衡,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去剖析“信任赤字”是如何在組織內部慢慢積纍並最終導緻效率癱瘓的。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去形容“信任”這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把它具象化為一係列可操作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和反饋機製。我當時正在處理一個跨部門協作的小麻煩,剛好書裏提到瞭“信息透明度的閾值管理”,一下子就給瞭我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意識到問題可能齣在我自己設定的信息過濾層級太多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把那些我們日常工作中感到模糊、難以言喻的“管理睏境”,用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給梳理齣來瞭,就像是把一團亂麻的綫頭,一根一根捋順,雖然過程有點費勁,但最終看到清晰的脈絡時,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它真的很少齣現那種“你必須這樣做”的命令式口吻,更多的是“如果你的目標是A,那麼B和C是更優的選擇路徑”,這種尊重讀者決策權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可靠的“參謀”,而不是一個專橫的“教官”。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氣質是偏嚮於“內省式”的管理哲學,它不太強調外部競爭或市場策略,而是將大部分筆墨聚焦於“如何管理自我”以及“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運作的內部生態”。這一點與其他很多強調“狼性文化”或“進攻性戰略”的書籍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個人對這種內斂的處理方式非常欣賞。它在論述“衝突管理”時,沒有鼓吹壓製異議,而是將“建設性摩擦”視為組織活力的源泉,並提供瞭一套非常清晰的“升級溝通協議”,明確瞭在不同層級的矛盾中,誰應該介入、介入的節點在哪裏,以及期望達成的最終狀態。這套協議的描述極其冷靜和客觀,幾乎沒有情感色彩,完全是以係統效能最大化為導嚮。讀到最後,我有一種感覺,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管理教科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組織心理學”在實踐中的應用手冊,它讓你明白,許多所謂的“管理難題”,本質上都是“人際認知偏差”在組織規模擴大後的係統性放大。它成功地將管理學從一套冰冷的工具箱,轉化成瞭一套關於如何構建信任和預期管理的復雜藝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