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繪畫小百科—國學小百科書係
定價:25.00元
作者:李誠
齣版社:巴蜀書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310248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繪畫小百科》是“國學小百科”叢書中的一部。本書*的特點之一是綫索非常清晰。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名傢輩齣,流派眾多,本書以各個曆史時期的繪畫風格特色為經,以山水、花鳥、人物以及院畫和文人畫為緯,讓讀者很容易就把握住中國繪畫的曆史和各種風格流派的特色。在此基礎上,再來介紹畫傢和傳世名作,就有瞭深度和廣度的理解。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對名作的賞析部分非常精彩,既通俗易懂,又能站在美學的高度,對提高讀者國畫鑒賞能力以及高雅氣質的培養方麵都有很大的幫助。
目錄
繪畫簡史先秦時期的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隋唐時期的繪畫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元明清時期的繪畫 畫傢毛延壽曹不興衛協王虞戴逵顧愷之宗炳王微陸探微謝赫張僧繇曹仲達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李昭道王維張萱周昉邊鸞曹霸韓乾張璨韓滉戴嵩韋偃滕昌祜刁光胤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黃筌徐熙李成範寬郭熙文同李公麟米芾易元吉趙佶李唐馬遠夏珪劉鬆年趙伯駒蘇漢臣梁楷龔開趙孟頫黃公望倪瓚王濛吳鎮柯九思王冕戴進吳偉瀋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邊文進陳淳徐渭董其昌陳洪綬王時敏王原祁硃耷石濤高其佩金農鄭燮蘇六朋任頤虛榖蒲華吳昌碩 名畫賞析龍鳳人物圖/帛畫車馬齣行圖/秦宮壁畫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帛畫禦車圖/東漢壁畫弋射收獲圖/畫像磚洛神賦圖/晉顧愷之遊春圖/隋展子虔曆代帝王圖摹本/唐閻立本江帆樓閣圖/唐李思訓明皇幸蜀圖/唐李昭道天王送子圖/唐吳道子雪溪圖/唐王維馬球圖/唐李賢墓壁畫維摩詰像/敦煌壁畫照夜白/唐韓乾雙騎圖/唐韋偃虢國夫人遊春圖/唐張萱五牛圖/唐韓滉簪花仕女圖/唐周昉匡廬圖/五代荊浩關山行旅圖/五代關仝寫生珍禽圖/五代黃筌龍宿郊民圖/五代董源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讀碑窠石圖/宋李成鞦山問道圖/宋巨然溪山行旅圖/宋範寬墨竹圖/宋文同瀟湘竹石圖/宋蘇軾早春圖/宋郭熙臨韋偃放牧圖/宋李公麟清明上河圖/宋張擇端芙蓉錦雞圖/宋趙佶韆裏江山圖/宋王希孟萬壑鬆風圖/宋李唐四景山水圖/宋劉鬆年踏歌圖/宋馬遠溪山清遠圖/宋夏珪潑墨仙人圖/宋梁楷風雨歸牧圖/宋李迪鞦郊飲馬圖/元趙孟額秀野軒圖/元潤富春山居圖/元黃公望漁父圖/元吳鎮青卞隱居圖/元王濛南枝春早圖/元王冕鍾馗夜遊圖/明戴進落花詩意圖/明瀋周春雨鳴禽圖/明唐寅柳下眠琴圖/明仇英黃甲圖軸/明徐渭荷花鴛鴦圖軸/明陳洪綬仙山樓閣圖/清王時敏荷石水禽圖/清硃耷山水清音圖/清石濤春水雙鴨圖/清華喦落花遊魚圖/清惲壽平蘆雁圖/清邊壽民漁父圖/清黃慎竹石圖/清鄭燮 常見術語中國畫崖畫壁畫帛畫畫像磚畫像石水墨畫院體畫文人畫指頭畫年畫畫科山水畫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淺絳山水界畫花鳥畫翎毛摺枝四君子人物畫仕女畫道釋畫風俗畫肖像畫寫真綉像寫意工筆白描沒骨潑墨墨分五彩積墨破墨勾勒皴法擦渲染點苔鈎斫礬頭烘托解衣般礴六法
作者介紹
李誠教授,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點負責人、國傢第二類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負責人。1998年獲“四川省有突齣貢獻的專傢”稱號,2002年獲“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稱號。1998年、2002年、2007年連續三屆在缺席的情況下被學術界推舉為全國術團體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嚮為先秦文化文學、巴蜀文化、俗文學。著述甚豐,承擔多項教育部重大課題,學術水平高,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
李誠教授同時長期關注中小學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強調青少年人文素質的培養,他認為傢長乃至整個社會對孩子、對學生應該有平實客觀的評價,尊重孩子、學生的選擇和願望,讓他們朝這些方嚮發展,這纔是好的教育。他在2008年被評為“四川省師德標兵”。
文摘
序言
裝幀的質感無懈可擊,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觸感,與書名中“國學”二字的氣質完美契閤。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能感覺到齣版社對品質的堅持。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於傳統元素現代轉譯的深度挖掘。市麵上很多國風讀物要麼過於學院派,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流於錶麵,堆砌華麗辭藻和圖案。但這本書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沒有刻意去迎閤“爆款”的審美趨勢,而是紮紮實實地從古代的建築、服飾、甚至民間傳說中汲取養分。比如,它有一章專門解析瞭宋代點茶的器具造型,並將其簡化為幾種基礎幾何圖形,這種從復雜到簡潔的提煉過程,對於從事平麵設計或者品牌視覺識彆的同行來說,簡直是靈感源泉。我甚至發現瞭一些在傳統戲麯臉譜中纔能見到的色彩搭配邏輯,被巧妙地應用到瞭現代的插畫構圖中。這種跨界的思維方式,讓整本書的厚度瞬間增加瞭好幾層,絕非一本簡單的繪畫教程可比擬。
評分翻閱過程是一種寜靜的享受。它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教導感,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你身邊輕聲細語地分享他的心得。特彆贊賞作者在介紹傳統色彩體係時的嚴謹性。它沒有簡單地羅列“青紅黃白黑”五正色,而是深入到不同朝代對特定礦物顔料的偏好,以及這些偏好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審美風尚。比如,唐代對“石綠”的運用之大膽和富麗堂皇,與宋代文人畫中對“赭石”的含蓄使用,形成瞭鮮明的時代對比。這種曆史縱深感,讓學習繪畫的過程不再是孤立的技術訓練,而成為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此外,書中還收錄瞭一些非常罕見的民間藝術資料,比如少數民族服飾上的刺綉圖樣,這些圖樣往往比宮廷藝術更具生命力和原始的創造力。把這些看似不相乾的文化碎片,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宏大的文化脈絡,足見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洞察力。
評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百科”屬性體現得淋灕盡緻。它不僅僅停留在繪畫技巧層麵,更像是一部工具手冊,指導讀者如何將這些傳統元素融入到當下的設計項目中。比如,當講解“窗格花樣”時,它不僅展示瞭不同朝代的樣式,還貼心地提供瞭將其轉化為矢量圖形的思路導圖。這對於需要快速齣圖或進行品牌延展的設計師來說,簡直是福音。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收錄瞭大量關於“節氣”與“物候”相關的圖案素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的思想是核心,而這些與自然周期緊密相關的視覺符號,是錶達這種和諧關係的最佳載體。書中將“小滿”對應到某種植物的飽滿形態,“鼕至”對應到極簡的幾何結構,這種將抽象哲學具象化的能力,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覺語言庫。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風”這個概念的理解,從一個模糊的標簽,變成瞭一套可以係統操作和深入探索的視覺語法體係。
評分對於一個從小受西方藝術熏陶的讀者來說,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氣韻生動”一直是個挑戰。這本書卻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方式,把我帶入瞭那個世界。它不是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大量的對比案例來闡釋。比如,當它講解“用綫”的力度和速度時,它會同時展示兩種完全不同的綫條——一種是工筆畫中精細如發絲的“十八描”,另一種是寫意畫中一氣嗬成的“飛白”。然後,通過放大和箭頭指示,清晰地標明瞭筆鋒提按的細微差彆,這種可視化教學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而且,書中對“留白”的討論也十分精闢,作者沒有將留白簡單視為“空白區域”,而是闡述瞭它在構建畫麵意境、引導觀眾情緒中的核心作用。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創作習慣,很多時候隻是因為想不到畫什麼纔留白,而這本書教會我,留白本身就是“畫”的一部分,一種主動的藝術選擇。這本啓濛讀物,真的幫我打通瞭認知上的壁壘。
評分這部畫冊的色彩運用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飽和度恰到好處的紅與黑的碰撞,仿佛能從紙頁間跳脫齣來,直擊人心。特彆是對傳統紋樣的解讀,並非那種僵硬的復製粘貼,而是融入瞭現代設計的靈動感。比如,書中對於“龍鳳呈祥”這個主題的處理,沒有落入俗套的具象描繪,而是抽象化地提取瞭鏇渦和鱗片的結構,用極其簡潔的綫條勾勒齣瞭磅礴的氣勢。翻閱的時候,我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在每一筆觸中傾注的專注與熱愛。它的版式設計也很有講究,留白的處理非常到位,讓原本密集的圖案得以呼吸,讀者的視綫也因此有瞭喘息的空間,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水墨暈染”技法的介紹,雖然我不是專業畫傢,但看著那些步驟圖,我仿佛也領悟瞭一絲東方藝術的韻味,那種“虛實相生”的境界,確實需要長期的揣摩纔能掌握。這本書不光是教你怎麼畫,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你對傳統美學的理解深度,對於想提升自己審美層次的人來說,絕對是本值得珍藏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