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藝術類:鬆弦館琴譜
定價:58.00元
作者: 嚴澂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47
字數:
頁碼:2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藝術類:鬆弦館琴譜》是明代嚴澂撰。作者,字道澈,江蘇常熟人。大學士嚴訥次子,以蔭仕至邵武府知府。是書所錄之麯凡二十有八,有聲而無詞。其自序雲:“古樂湮而琴不傳,所傅者聲而已。”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鬆弦館琴譜》的發行規格顯然是麵嚮專業收藏傢和頂尖研究機構的。紙張的質感、裝訂的堅固度,都顯示齣這是一本可以經受時間考驗的典籍。我記得自己小心翼翼地將它放置在恒溫恒濕的書櫃中,生怕任何細微的環境變化會損傷到它的“生命力”。不過,比起純粹的收藏,我更看重的是它的“使用價值”。我嘗試著將其中幾首較熟悉的麯目,如《瀟湘水雲》的某些段落,對照著新派的指法進行比對演奏,發現其中很多處理方式存在顯著差異。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如今流傳下來的諸多琴譜版本,反思在曆史流轉中,到底有哪些“真味”被稀釋或改變瞭。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今琴學實踐的演變軌跡,其學術啓發性遠超一般的琴譜教程。
評分這部《鬆弦館琴譜》的影印本,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韻撲麵而來,仿佛能透過紙張的紋理觸摸到曆史的溫度。作為一名癡迷於古琴藝術的業餘愛好者,我深知這類珍稀文獻的價值,它不僅僅是樂譜的集閤,更是研究明代音樂史、琴學思想變遷的重要實物證據。我特彆留意瞭其裝幀和印刷質量,看得齣來齣版社在影印過程中是下瞭大功夫的,墨色的深淺、綫條的粗細都力求還原原作的風貌,這對於我們揣摩古人演奏時的氣息和指法至關重要。初翻幾頁,那些密密麻麻的減字譜,雖然需要時間和耐心去解讀,但每一次成功辨識齣一個指法或徽位,都像是在與三百多年前的嚴澂先生進行一次無聲的對話。特彆是對於一些標注瞭特殊演奏技法的符號,我查閱瞭諸多當代琴論,試圖找齣最接近古意的錶達方式。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精髓的人,提供瞭一把開啓古老琴學寶庫的鑰匙,那種知識的厚重感,是任何現代電子資料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重量和厚度,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感。坦白說,剛拿到手時,我其實有些“畏手畏腳”,生怕自己初級的學識無法真正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但慢慢地,我開始放開顧慮,把它當作一本可以反復研讀、不斷有新發現的“活”的古籍來對待。特彆是其中一些麯目的段落標題,寫得極為富有詩意和哲理,遠非現代功利性音樂教材中那種直白的“第一段、第二段”所能比擬。它迫使我放慢閱讀和學習的節奏,去感受每一個音符背後的心境和環境。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內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演奏中,注入那份跨越時空的、屬於鬆弦館的清雅和沉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喚醒”瞭沉睡在紙張裏的音樂靈魂。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排版和設計,透露齣一種極其嚴謹的學術態度,這讓我對齣版方“盛四庫全書藝術類”的定位有瞭更深的信任。我注意到,除瞭核心的琴譜內容外,似乎還附帶瞭一些關於原譜作者嚴澂生平或相關考證的導讀性文字,盡管我更傾嚮於直接研讀原始文獻,但這些輔助材料對於初學者或希望進行係統研究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在我看來,一部優秀的古籍整理本,應該在“尊重原貌”與“便利讀者”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而這套書似乎做到瞭這一點。我個人更關注的是樂譜中的“意境”層麵,而不是單純的技巧訓練。例如,某些麯目標題下的寥寥數語,往往蘊含著作者對自然、人生乃至宇宙哲學的深刻體悟,這種詩意的錶達方式,是現代音樂創作中罕見的,也是我反復咀嚼、試圖體會的精髓所在。它要求演奏者不僅要練指法,更要修心境,纔能真正“入古”。
評分我過去在不同場閤接觸過一些明清琴譜的拓本或影印件,但這一本的清晰度和細節還原度,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關於“按”“綽”“吟”“猱”等指法符號的描摹,綫條的力度感和韻味,都得到瞭極好的保留。我曾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專門研究其中一處看似簡單的“進上托挑”組閤,發現嚴澂的記法與其他流傳下來的版本略有不同,這可能暗示瞭其所在流派對特定手型控製的細微偏好。這種細微之處,恰恰是學術研究的“富礦”。對於研究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來說,這本書也是一個極佳的側寫樣本,從琴譜的選麯、配文,都能窺見當時知識階層對“雅”的定義和追求。它帶來的不僅是音樂知識,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文化浸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