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诗文评类:文心雕龙
定价:56.00元
作者: 刘勰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9080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梁刘勰撰。其书《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论文章体制,《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论文章]:拙,合《序志》一篇为五十篇,、据《序志篇》,称上篇以下,下篇以上,本此二卷。然《隋志》已作十卷,盖后人所分。又据《时序篇》中所言,《四库全书诗文评类:文心雕龙》实成于齐代。此本署梁通事舍人刘勰撰。是书自至正乙未刻于嘉禾,至明弘治、嘉靖、万餍间凡经、五刻。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套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四库全书诗文评类”的标签听起来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复古”和“刻板”。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在保持古籍典雅风格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印刷的便利性。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的诚意。更让我惊喜的是其注释的详尽程度。它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解释,更深入到了篇章结构和思想脉络的梳理。对于《文心雕龙》这种结构宏大、体系严谨的著作而言,清晰的脉络是理解其精髓的关键。这一版本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我穿梭于“物色”、“熔裁”、“隐秀”等复杂的概念之中,使我不再惧怕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文学理论,反而从中找到了逻辑的乐趣。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无疑为深度学习爱好者节省了大量查阅参考资料的时间,是值得反复摩挲的珍品。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的“可读性”要求极高的人,如果一本书读起来佶屈聱牙,即使内容再有价值,也会被我束之高阁。这套《文心雕龙》的整理本,在“文气”的继承上做得非常到位,这比单纯的“准确”更难能可贵。它似乎捕捉到了刘勰写作时的那种运筹帷幄的气度,文字流畅而不失古朴,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仿佛能听到作者在慷慨陈词。我尤其欣赏它对部分篇目之间的逻辑衔接处理。刘勰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但原著中有些地方的转折点可能因为时代久远而显得生硬。此整理本在必要的过渡和连接处做了润物细无声的修补,既没有改变原意,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这让我在阅读时,能更专注于刘勰对文学本质的洞察,而不是被阅读障碍所困扰。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让我领略到什么是真正的“文章之道”。
评分这本《文心雕龙》的古籍整理本,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的装帧和考究的字体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痴迷已久的读者,我深知刘勰这部巨著的重要性,它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市面上许多版本要么是晦涩难懂的文言原文,要么是过于现代化的解读,往往失却了原著的韵味。可这一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既想深入研究又想享受阅读过程的人量身定做的。它在注释和译文的处理上做得极为平衡,既保留了原著那种磅礴的气势和精妙的论述,又通过清晰的标注,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跟上刘勰的思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典故,编者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细致入微地加以阐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高悬的“文学理论殿堂”变得触手可及。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沉浸其中,每读一章,仿佛都能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浩荡之风,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我对这本《文心雕龙》的印象,可以用“精雕细琢”来概括。从侧边栏的简要索引到章后的简要提炼,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校注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体贴。在阅读文学理论时,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文学现象联系起来。这一版本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在关键论点出现时,往往会适当地穿插一些清晰的、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案例或类比,帮助读者迅速把握住刘勰的立论核心。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风骨”、“辞采”等经典概念时所采用的论述节奏,不急不躁,层层深入。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古籍的复刻,而在于它成功地实现了知识的“活化”。它没有让这些数百年前的智慧蒙尘,而是用一种既保持了历史厚重感,又符合当代阅读习惯的方式,将这份文学遗产重新呈现给了我们。这样的用心,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珍藏。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过去常被《文心雕龙》的“学术性”吓退,总觉得那是专业研究者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直到我入手了这本9787514919080的版本,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的编校水平,体现了一种罕见的尊重读者的态度。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供人膜拜的“圣典”,而是更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它的副标题或者说归类——“四库全书诗文评类”,暗示了它的权威性和源头性,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却是出乎意料的亲和。例如,在处理那些涉及具体作品引用的地方,它不仅提供了准确的原文,还简要说明了引用的背景,这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文学版图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更像一场双向的对话,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探索欲,让我愿意花时间去追溯那些被引用的古代篇章,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