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元文45
定价:46.00元
作者:李修生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01
ISBN:9787806438305
字数:391000
页码:54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搜集有元一代之汉文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曲以外的韵文。
本书所收作家之时限原则上承金和南宋,原金朝管辖区作家以金哀宗大举三年(一二三四)为上限;原南宋管辖区作家以南宋赵昺祥兴二年(一二七九)为上限;以元顺帝至正二十八(一三六八)为下限。由金、宋入元,由元入明作家,其主要活动在元者,则作为元人收录。
本书按照“以文从人”的原则,凡已收之作家,其文元论是否写于元代,均一体收录。
元人的经、史子部著作,本书原则上只收序跋及书中所引之单篇元文。但可视为文集者,例如史部的奏议集、史论集、书判集,子部的题跋集,仍作为文集收录。
为便于读者引用,本书仍按旧式编纂法分卷。每卷收文一万字左右,文多者一人多卷,文少者数人一卷。
本书所收元文,尽可能选用善本、足本为底本,正文一依底本。底本确实有误,予以改正并出校记。一般异文,不出校记。校记附于篇末。笔画小误,显系误刻者,经予改正。
本书所收作家,皆撰作家小传,简要介绍其姓名、字、号、谥、生卒年、籍贯、仕履、主要活动、著述及本书辑收情况等,并注明所撰史料。
为便读者查检,本书分册编目而外,书末附录《全元文作者索引》、《全元文篇名索引》、《别集以外引用书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名为《满28包邮 全元文45》的书籍之中,体验可谓是五味杂陈,但总体上来说,是极其令人回味的。我本是对“元文”这个概念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多少有点故作高深,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却极其接地气,甚至带着一种近乎粗粝的真实感。它没有刻意去拔高主题,反而是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边角料”重新捡拾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关于古代文人在困顿之时如何通过手工技艺来维持生计的描写,这部分内容极其详尽,从工具的选择到材料的处理,再到最终成品的价值评估,无不透露出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或者说,是对那种底层生活状态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在阅读时,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各种疑问:作者是如何得知这些细节的?这些历史记载中是如何缺失了这些“非主流”的信息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敢于挑战那些光鲜亮丽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那些默默无闻者的生存哲学。它的文字风格多变,有时尖锐如刀,直指人性的弱点;有时又温柔似水,对那些挣扎求生的人报以深深的同情。这种复杂性,使得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加,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说实话,初读《满28包邮 全元文45》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书有点散”。它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贯穿始终,更像是一本装满了各种笔记、手稿和随笔的集合体。这种结构上的松散,一度让我有些焦虑,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逻辑链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种“散”恰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不设防”姿态。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自由的思考空间。书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关于古代的商业贸易路线和货物流通的探讨,但这绝不是枯燥的经济史论述。作者将这些贸易活动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地域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比如,描述一船丝绸如何从南方运至北方,沿途遇到的盘剥、风浪、以及不同地区对丝绸的审美差异,这些内容被写得如同悬疑小说一般引人入胜。每一次的交易,都像是一场心理博弈。而且,作者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现代的观察视角,比如,将古代的物物交换机制与今天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迫使我跳出传统的线性思维框架,接受事物之间复杂而又混沌的联系。
评分《满28包邮 全元文45》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如此厚重的内容,拿在手里也不会觉得沉重。就内容而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和呈现。它几乎将焦点从主流的历史叙事中抽离出来,转而深入到元代某一特定地域(书中通过地理线索暗示了江南某处)的民间信仰和习俗之中。作者对当地的节庆活动、祭祀仪式、乃至那些流传在乡野间的歌谣、谚语,都有着近乎人类学研究般的细致记录。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祈雨”仪式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迷信的展现,更是一种在自然灾难面前,人与自然、人与社区之间建立连接的复杂社会行为。作者没有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批判,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呈现,这使得文本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种专注于“小世界”的深度挖掘,反而折射出了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图景,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肌理的独特微观视角,绝对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全元文45》的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那封面设计给吸引住了。那种带着点复古又夹杂着现代气息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时期历史事件的梳理,或者是对某位元代文学家作品的深度解读。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阅读的体验就开始变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它并没有直接切入那些宏大叙事或学院派的理论分析,反而像是一位老友在不经意间拉着你,讲述一些生活中的琐碎却又意味深长的片段。比如,其中有一章专门描写了古代集市上那些小贩的叫卖声,作者的文字功力极强,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场景,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烟火气和尘土味。我甚至能“听见”那些吆喝声,感受到人潮的涌动。接着,笔锋一转,又开始描绘一户人家在冬夜里围炉夜话的温馨景象,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人读来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故事里的一员,共享着那份朴素的幸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或跳跃,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激起一些小小的浪花,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感受生活的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具有辨识度的,它摒弃了那种学院派常见的冗长和晦涩,转而采用了一种充满口语化和画面感的表达方式。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在昏黄的灯光下,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古代士人的精神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情感。它没有大喊大叫地控诉不公,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场景来体现那种“怀才不遇”的落寞。比如,描写一位诗人,穷困潦倒却依然坚持用最好的纸笔来记录自己的心境,即使知道这些文字可能永远不会被世人看到。这种对“纯粹性”的坚守,在如今这个功利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和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探讨一种精神遗产的传承与断裂。它让我反思,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成功”和“价值”,是否也正在以某种我们尚未察觉的方式,牺牲掉了一些同样重要的东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意义”的重新定义,一种不以外物衡量的内心尺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