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中华国粹——阅微草堂笔记 9787556829064 [清] 纪昀-WHBH

线装中华国粹——阅微草堂笔记 9787556829064 [清] 纪昀-WHB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纪昀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
  • 线装书
  • 中华国粹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笔记小说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ISBN:9787556829064
商品编码:299952913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线装中华国粹——阅微草堂笔记

定价:28.00元

作者: 纪昀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68290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读者人群是成人,阅读的国学名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品行。单纯的古文对于学白话文长大的成人读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厌于接受的,但是古文是精华,所以在不抛弃原著的前提下,本系列书籍作了翻译和解读,使得读者开拓了知识面,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理解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内容提要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

n


目录


作者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n


文摘


序言



幽微尘世,尽览人间百态:《阅微草堂笔记》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星河中,《阅微草堂笔记》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长篇巨著,而是一卷卷由清代学者纪晓岚(纪昀)以其非凡的才情,搜集、整理、创作而成的笔记体小说集。这部浩如烟海的巨著,以“草堂”为名,仿佛是作者晚年闲居之时,于幽静的草堂之中,漫步于人生的长廊,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悉数化为笔下生动的篇章。 《阅微草堂笔记》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阅微”之名。所谓“阅微”,意指“见事物的细微之处”,这正是纪晓岚创作的精髓所在。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神仙鬼怪,还是凡夫俗子,都带着人性的温度与复杂。他所描绘的事件,往往源于生活中的只言片语、道听途说,甚至是稍纵即逝的灵感。然而,经过纪晓岚的妙笔点染,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便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折射出世间的种种幽微与百态。 这部笔记体小说,内容包罗万象,主题广泛,堪称一部描绘清代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它涉猎的范围之广,远超一般小说的范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光怪陆离的鬼神故事,它们并非仅仅为了吓人,更多的是借鬼神之事,映射人间的善恶、因果,以及人情冷暖。比如,那些被冤枉而不得昭雪的鬼魂,它们在冥冥之中寻求公正,揭示了人间法律与道德的局限;那些因贪婪而堕入鬼道的恶人,它们在地狱的煎熬,是对人性的无情鞭挞。 除了鬼神之说,《阅微草堂笔记》也大量描绘了人间百态。那些发生在市井街巷、官宦门第、闺房深处的爱情故事、家庭纠葛、官场斗争,都栩栩如生。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情感、挣扎与无奈。有因贫富差距而无法结合的恋人,有因门第之见而备受阻挠的姻缘,也有因为权谋斗争而家破人亡的家庭。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却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阅微草堂笔记》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记录与模仿,它更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伦理关怀。纪晓岚本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但其思想又兼具道家、佛家的超脱与辩证。在书中,他常常借由故事来阐释因果报应、善恶有常、命运无常等观念。他强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论是为人处世的善恶,还是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都会在冥冥之中形成某种反馈。同时,他也承认命运的不可预测性,有时即使是心存善念,也可能遭遇不幸;反之,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善,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作品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艺术手法上,《阅微草堂笔记》展现了纪晓岚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他叙事的方式,常采用“事起某某”、“闻某某说”、“或曰”等开端,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可信度,仿佛读者也身临其境,与叙述者一同经历着那些奇闻异事。同时,他还擅长在故事中穿插议论,对人物的行为、事件的发生进行点评,既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独特见解。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风,以其“隽永”、“淡雅”、“从容”而著称。它不像一些小说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即使是描绘鬼怪,也并非惊悚恐怖,而是带有一种超然的趣味和几分人性的悲悯。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阅微草堂笔记》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这部巨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广博”与“杂糅”。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广泛吸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包括前代的笔记小说、神怪小说、志怪小说,甚至是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纪晓岚如同一个博学的集大成者,将这些零散的素材,通过自己的创作,重新组合,赋予新的生命。这使得《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奇谈怪论,也有人情世故,既有鬼神灵异,也有世俗生活,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 《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窗口。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那些关于科举考试的描写,关于官员的贪腐与清廉,关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艰辛,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并非仅仅是文人的游戏。纪晓岚本人曾为官多年,其人生阅历极为丰富。他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种种,都融入到创作之中。因此,作品中许多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却也暗含着对现实的影射和批判。他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民间传说的梳理,呈现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既令人着迷又引人深思的文学世界。 总而言之,《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以及精湛的艺术手法,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如同一个微缩的宇宙,将人间的悲欢离合、世间的善恶美丑、历史的沉浮变迁,都浓缩于其中。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便如同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讲述那些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关于生活、关于人性、关于万事万物的,那些幽微却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部消遣读物,更是一部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布局,体现了一种深思熟虑的克制美学。现在的很多古籍重排本,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感”而过度设计,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这本则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平衡点——既有足够的易读性,又完美地复刻了旧时刊本的疏朗与雅致。特别是那些留白的处理,让人在阅读长篇文字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心灵也能得到片刻的喘息。它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攻克”一部经典,而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宁静的对话。这种阅读体验,是市场上许多速食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奢侈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笔墨纸砚的时代。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好的纸张、精美的排版,能让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这本书的选材和装帧工艺,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温润的手感,翻开书页时,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比起电子阅读器带来的冰冷感,实在是温暖太多了。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文本呈现上的处理非常到位。作为一部流传已久、内容极为丰富的古典文献,如何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无障碍地进入语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在注释和校勘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既保持了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通过恰到好处的现代阐释,让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变得豁然开朗。每一次阅读遇到不确定的地方,都能在旁注中找到清晰的指引,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理解的深度。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把古文堆砌在一起的书,而是真正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人思想世界的桥梁。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无疑是一件值得珍视的藏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可以用来阅读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一件承载着文化精神的物件。现在的图书市场充斥着大量制作粗糙、缺乏个性的产品,而能够沉下心来,用这种近乎匠人精神去打磨一部传统经典,是极其难得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种喧嚣浮躁的阅读风气的一种无声抗议,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沉淀,去用心去品味。我会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

评分

我必须赞扬一下编辑团队在内容编排上的功力。虽然是古典笔记,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篇章罗列,读起来很容易迷失在繁杂的轶事和评论中。这本书似乎在某些地方做了巧妙的结构梳理,让不同主题下的故事和见解能够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更宏大的知识体系。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发展,每一个新的章节都能从之前阅读的内容中找到关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显示了编辑者对文本内核的深刻理解,远非简单的文字录入可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