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人典藏书系:孙子兵法全编
定价:39.80元
作者:道纪居士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5708225
字数: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孙子兵法全编》对原典进行了生动的解译,并结合古今实际案例进一步阐述,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n
2、《孙子兵法全编》体例新颖,版块清晰,阅读轻松。 n
3、《孙子兵法全编》双色印刷,精美漂亮,极富收藏性。 n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较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n今天,《孙子兵法》已不仅仅是一部兵书,更是处世哲学、商业信条。本书将孙子兵法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经验和商业管理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孙子兵法》这一谋略宝库中所包含的智慧。
n本书对《孙子兵法》全书进行了全面地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地解读。
n1.了解《孙子兵法》,先要了解孙武
n《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后为吴国将领,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兵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孙武原是陈国公子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祖父田书是田完的五世孙,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因祖辈都精通军事,出生于世袭贵族家庭的孙武得以自幼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管子》等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n后来, 齐部田、鲍、国、高四大贵族争斗, 孙武流亡到了吴国。
n在伍子胥的推荐下, 受到吴王阖闾的召见, 孙武向吴王献上自己苦心钻研的兵法十三篇, 得到吴王的信任和器重, 擢升为将军, 从而成就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的伟业。而就在吴国强大之时, 孙武却悄然归隐, 息影深山, 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 修订其兵法十三篇, 使其日臻完善, 从而传诵人间。
n2.《孙子兵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n《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体现了孙子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全书包括兵法十三篇, 篇篇讲的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为军事学家所推崇, 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 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n初读《孙子兵法》, 只觉得晦涩; 再读一遍, 就学会思考了; 多读几遍之后便觉得书中的智慧实在是太多了。《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辩证的真理。
n3.《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n孙子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
n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己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己力的方式,达到“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取胜来,即使是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这是用兵取胜的上策,也是孙子理想的战略追求。
n4.《孙子兵法》是怎样体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n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道德原则,其中五常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多有体现。
n在这里,仅以“仁”、“智”、“信”为例。《孙子兵法》中“仁”的主要含义有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保民”、“利主”等。
n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之“仁”,即当“大仁”与“小仁”发生价值冲突时,要勇于舍“小仁”求“大仁”,戒所谓“妇人之仁”。另外,“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 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 的核心内容。《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正反映了“智”的要求。
n目录
篇始计篇 n
兵者,国之大事 n
预测成败的五事七计 n
谋势用势,以变制胜 n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n
深谋远虑者更易成功 n
第二篇作战篇 n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n
因粮于敌,军食可足 n
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n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n
用兵之道,贵在速战速决 n
第三篇谋攻篇 n
不战而胜是高境界 n
以谋取胜是用兵的上策 n
打好外交牌,胜利自然来 n
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n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n
心存疑虑则会乱军心 n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n
第四篇军形篇 n
胜可知而不可为 n
攻守相辅,进退自如 n
兵力不足则守,兵力有余则攻 n
抓住时机,攻打要害 n
事备而后动,可得全胜 n
主宰胜败需修道而保法 n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n
第五篇兵势篇 n
分数、形名 n
出奇制胜,防不胜防 n
奇正相生,变化无穷 n
势险节短,相机而发 n
以利动之,有舍才有得 n
要成事必先善于造势 n
第六篇虚实篇 n
主动权要靠自己争取 n
攻其所必救,化劣势为优势 n
制象迷惑对手 n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n
变是取胜的黄金法则 n
袭击对方的“软肋” n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n
第七篇军争篇 n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n
兵不厌,以假胜敌 n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n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n
以逸待劳,蓄势而发 n
第八篇九变篇 n
穷寇勿迫,得饶人处且饶人 n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n
通于九变之地利,便知用兵 n
两相权衡,利害相杂 n
防患未然方可制胜千里 n
将有五危,不可不察 n
第九篇行军篇 n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环境 n
察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 n
恩威并重,刚柔相济 n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 n
第十篇地形篇 n
巧借地形,所向无敌 n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n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n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乃可全胜 n
第十一篇九地篇 n
因地制宜巧胜敌 n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n
协同作战显奇效 n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 n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n
灵活机动,因敌而变 n
始如处女,后如脱兔 n
第十二篇火攻篇 n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n
及时论功行赏免祸患 n
不以怒兴师,不以愠而战 n
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n
第十三篇用间篇 n
取胜有道,谍战有术 n
用反间计克敌制胜 n
无所不用间,让人防不胜防 n
用高智慧的人当间谍能建大功 n
参考文献 n
作者介绍
道纪居士,原名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文摘
篇 始计篇 n
本篇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堪称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起到统摄全书的作用。它提出了的“五事”、“七计”来判断战争的胜负情势,同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终结局进行预测,提出“未战先算”、“多算多胜”的观点,强调“慎战”、“重战”的态度。这实际上反映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原则。 n
兵者,国之大事 n
【原典欣赏】 n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②,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③ 也。 n
【玄义注释】 n
①兵:原指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此指战争。 n
②地:此指地域。③察:考察、研究。 n
【白话翻译】 n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到军民生死的重要领域,蕴藏着国家存亡的深刻道理,是不可不审重、周密地加以考察、研究的。 n
【义理评析】 n
孙子在开篇就提出了军事和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重大意义。他指出, 战争关系到国家存亡和百姓生死,因此,必须非常慎重,不可当做儿戏。 n
在这里,孙子所谓“道”,即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北宋“三苏”之一苏洵在其《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高明的人,无论是领导一个团体、指挥一支军队,还是治理一个国家,总是把争取人心放在首位。 n
【跟进解读】 n
不思备战,就会 n
孙子认为战争之所以是国家大事,是因为军队之间的生死搏斗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此,对待可能遭到的邻国侵略,务必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否则就会有的危险。 n
公元582 年,南朝陈的后一个皇帝陈叔宝即位。陈叔宝为东宫太子时,就贪酒好色,只因宣帝陈琐管教极严,不敢放肆。宣帝死后,他就无所顾忌了,因为沉湎于声色,渐渐荒废了朝政。 n
朝中的大臣多次进谏,要么被贬,要么被杀。比如吴兴人章华,上书指出陛下如不改弦易张,将会。陈后主下令将他斩首。大臣们见皇帝如此拒谏,便不再敢进谏。 n
正当陈后主醉生梦死,尽情享乐之时,隋文帝杨坚已经做好了南下灭陈的准备。 n
公元588 年,隋文帝杨坚派五十多万人,东自沧海,西起巴蜀,横跨数千里,兵分八路,浩浩荡荡,向江南进攻。 n
起初,陈后主听到隋军南下进攻的消息后,毫不在意。他说:“金陵具有龙盘虎踞之势,王者之气都聚在这里,齐国军队三次来犯,周朝军队也两次来攻,都无功而返,隋军又能怎么样?”因此,他根本就不做战争的准备,依旧与张贵妃等人吟诗作赋,开怀畅饮。 n
后来,听报隋军已渡过长江,直逼京城建康,陈后主才惊慌失措,召集群臣商议退兵之计。 n
当时,建康城中有兵十万人,陈后主听从臣下建议,命大将萧摩诃、任忠率军出城迎战。 n
萧摩诃率大军离开建康,在白土岗摆开一字长蛇阵,在隋朝大军的攻击下,很快溃败。任忠见大势已去,投降了隋朝,并隋军直奔南门。城内的陈军欲战,任忠对守城将士喊:“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要干什么?”守城士兵一 哄而散。 n
隋军入城后,陈后主才知大事不好,慌忙带着宠爱的张贵妃、孔贵嫔跑到景阳殿后的胭脂井旁,一起躲藏在井下。 n
隋军冲入王宫,到处搜寻陈后主,不见踪影。当搜到景阳后井边,见井口悬着绳子,发现井下有人,呼喊其出来投降,连喊数声不应,兵士们喊着要往下砸石头,这才听到井底传来呼叫声。 n
士兵们用绳索将井下之人拉起,见是陈后主,张贵妃和孔贵嫔。士兵们大骂:“有如此荒唐昏君,岂能不!” n
就这样,陈王朝灭亡了,隋朝统一了天下。 n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陈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陈后主无道,对战事毫无准备。当时,隋朝已经统一了北方,随时都可能南下,陈后主却不把战事放在心上,就在所难免了。 n
…… n
序言
我对书籍的评价标准,往往会聚焦于它的“耐读性”和“生命力”。一本好书,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应该随着读者的成长而展现出新的面貌。这套书恰恰具备了这种特质。我第一次通读时,关注的是字面意思和基本逻辑;第二次再翻阅时,我开始注意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哲学思辨和权谋机变;而第三次,我发现自己能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去反刍和验证书中的某些论断的普适性。这种层次感的阅读体验,正是源于文本本身的博大精深,以及出版社在呈现方式上的高明之处。它没有试图用过多的解读来“喂饱”读者,而是留下足够的空白和空间,等待读者用自己的阅历去填补和深化。因此,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思想上的伙伴,陪伴着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探索不同的智慧维度。
评分我对阅读体验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字的流畅度和思想的深度。市面上关于历史名著的解读版本多如牛毛,很多都为了迎合现代快餐文化的审美,将原本精妙的结构拆得七零八落,或者用过于现代、流于表面的语言来“翻译”,结果就是失了原味,只剩些皮毛。这本精装本的优势就在于它对文本的尊重与考究。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比了几家不同版本的同一章节,发现它在注释的取舍上拿捏得非常精准。它没有试图用冗余的现代语汇去填补空白,而是恰到好处地引入了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关键术语的解释,既保证了文本的纯粹性,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阅读它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古人的智慧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无声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是其他简化版或注释过度的版本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何谓“原著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让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其附带的那些辅助材料。我通常不太关注那些“赠品”性质的内容,总觉得是稀释主体的冗余信息。然而,这套书里收录的几篇关于该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力的学术性短文,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像是为核心文本拉开的广阔视野,将原本聚焦于古代智慧的篇章,一下子连接到了近现代的实践与应用层面。通过阅读这些附录,我明白了这些古代思想是如何演变、如何在后世的战争策略乃至商业管理中得到体现的。这种从古至今的贯通感,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深度和实用价值的判断力。它不再是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具有现代参照意义的指导方针。这种整合性的出版思路,是真正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其实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毕竟“全编”这个词在出版界有时候只是一个夸张的营销口号,实际内容往往是删减或合并后的产物。但当我真正开始细读其中的章节编排和逻辑脉络时,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它的内容组织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堆砌。作者或编者似乎深谙读者的求知路径,将那些最核心、最具有指导意义的部分置于易于理解和检索的位置,而那些更偏向理论深挖和历史考证的内容,则被巧妙地安排在后部作为补充和拓展。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作者构建的框架内主动进行思考和推理。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掌握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远比华丽的封面更具价值。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讲究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通常对这种经典重印本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换了个更华丽的外壳,内容上却毫无新意,甚至排版都让人难以恭读。然而,这套书的印刷质量,尤其是纸张的选择,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微哑的光泽,配合恰到好处的油墨浓度,使得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刻上去的。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原著中那些复杂的注解和图示的处理,清晰而不失古朴,让初次接触这类深奥文本的人也不会感到过于畏惧。光是翻阅这套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一个有收藏习惯的读者来说,光凭这一点,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甚至会特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有力的气息,总能在我心烦意乱时,提供一种无声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