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
定价:28.00元
作者:郭真义,郑海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01068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编者出于开展黄遵宪研究之动机编撰本书,主要辑录黄遵宪对日人汉籍之题批。黄氏所题批的相关文本中其他人士之意见,适当选择录于后,以期读者能参酌互见。
(二)黄遵宪批评日人汉文,大多从文章的思想观点着眼,本书为免过于累赘而喧宾夺主,对相关的日人汉文文本,只概括其大意,指出黄遵宪批评之根由,未将原文本录出。黄遵宪批评日人汉诗,多从艺术上着笔,为使读者对批语有直观之感受,亦因为诗作篇幅相对较短,故对相关的日人汉诗大多录出。
(三)本书只着眼于黄氏题批之史料价值,故除必要之说明外,不附加编者之议论。
(四)本书编写所依据之日人汉籍,绝大部分是郑海麟博士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近代史研究室、日本东洋文库近代史研究室等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时搜罗所得。本书编排之体例,依黄遵宪撰写批评之时间先后为序。
目录
日人汉籍中的黄遵宪题批述评(代前言)
Ⅰ 黄遵宪题批《日本八大家文读本》(1877年)
一、背景说明
二、批语注录
Ⅱ 黄遵宪题批《湖山楼诗稿》(1878年)
一、背景说明
二、卷首序评
三、批语注录
Ⅲ 黄遵宪题批《日本名家经史论存》(1878—1879年)
一、背景说明
二、批语注录
Ⅳ 黄遵宪题批《补春天传奇》(1879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评
三、批语注录
Ⅴ 黄遵宪题批《养浩堂诗集》(1879—1880年)
一、背景说明
二、《例言六则》缀语
三、序
四、卷末跋语
五、批语注录
Ⅵ 黄遵宪题批《近世伟人传》(1878—1881年)
一、背景说明
二、题辞与序跋
三、批语注录
Ⅶ 黄遵宪题批《藏名山房集》(1880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
三、批语注录
Ⅷ 黄遵宪题批《北游诗草》(1881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
三、批语注录
Ⅸ 黄遵宪题批《雪堂诗钞》(1881年)
Ⅹ 黄遵宪题批《苍海遗稿》(时间不详)
Ⅺ 其他题批拾零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郭真义,1964年出生,广东大埔人。嘉应学院黄遵宪与客籍作家研究所所长,嘉应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著有《粤东客籍诗人群体研究》,发表有关黄遵宪研究论文十多篇。
文摘
序言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中华书局这次的整理工作做得极为严谨细致。校勘和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既尊重了原貌,又提供了必要的现代学术支持。我特意比对了其中几处涉及到人名地名的标记,发现注释者明显下了大功夫去考证那些在今天已经比较陌生的历史名词,这对我们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频繁查阅其他工具书的麻烦。而且,整体的排版逻辑非常清晰,题跋和正文的区分、批注的引用方式,都采用了业内公认的最佳实践,使得长篇复杂的引文和批注系统能够保持极佳的可读性。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正是我们期待老牌出版社所能提供的保障。它让读者能够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内容,而不用被冗余的、不确定的信息所困扰,这种专注感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简直是为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阅读过程中,我被那些细致入微的批注深深吸引,它们就像一把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理解当时知识分子复杂心境的无数扇门。这些批注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评点,更多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清晰地感受到黄遵宪先生作为文化使者的深刻洞察力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他观察到的角度,远非后世的二手研究可以轻易捕捉。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人物的私密会谈,那些墨迹深处的犹豫、赞许或是批评,都真实可感。对于任何一个对晚清士人思想转向、以及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文化输入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绕不开的核心文本。它提供了一种直接接触“一手思考”的路径,那种震撼感,是任何通说综述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汉籍研究”范畴,它折射出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东方知识精英阶层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内心的挣扎、借鉴与重塑。黄遵宪先生作为重要的文化桥梁人物,他的阅读轨迹和批注选择,无形中勾勒出了一张清末精英群体如何审视外部世界的精神地图。我关注的焦点在于他如何筛选、吸收和改造那些来自东邻的“新学”,这其中包含了对传统儒家观念的坚守与突破的矛盾心态。这本书提供的材料,使得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剖析这种“有选择的接受”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它不仅仅是文献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适应”的活教材,展示了思想在不同文明碰撞时所产生的复杂化学反应。阅读它,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认,而不是简单地用“进步”或“保守”来标签化历史人物。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没得挑剔,中华书局的水准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很舒服,那种略带韧性的感觉,让人感觉捧着的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每一个字的边缘都锐利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批注和题跋,在现代工艺的加持下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尤其是那种古朴的色调,既保留了历史的沉淀感,又不会让人觉得阅读起来有负担。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上,重量感十足,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个人非常在意书籍的物理属性,对那些装帧粗糙、用纸廉价的书籍总是提不起兴趣。而这本,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散发着一种“值得珍藏”的气息。细节之处更见功力,比如书脊的装订,平整而牢固,让人可以放心地将它摊开来仔细研读,不用担心书页会脱落或者损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批珍贵文献的敬重。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担心这类的文献整理本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都是古代的题跋和批语,对阅读者的古文功底要求颇高。但是,当我真正沉浸进去之后,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黄遵宪先生的文字风格本身就有一种流畅的叙事感,他的批注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文学性,读起来并不枯燥,反倒像在品味一种古老的文人情趣。虽然涉及到不少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但通过出版社细致的排版和必要的注释,阅读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它不像某些纯粹的考据书籍那样令人望而却步,而是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侦探小说”,每翻开一页,都期待着能从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中,拼凑出更多关于那个时代风云人物的真实侧写。这种阅读的“快感”,实在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