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黃遵憲題批日人漢籍
定價:28.00元
作者:郭真義,鄭海麟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010680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一)編者齣於開展黃遵憲研究之動機編撰本書,主要輯錄黃遵憲對日人漢籍之題批。黃氏所題批的相關文本中其他人士之意見,適當選擇錄於後,以期讀者能參酌互見。
(二)黃遵憲批評日人漢文,大多從文章的思想觀點著眼,本書為免過於纍贅而喧賓奪主,對相關的日人漢文文本,隻概括其大意,指齣黃遵憲批評之根由,未將原文本錄齣。黃遵憲批評日人漢詩,多從藝術上著筆,為使讀者對批語有直觀之感受,亦因為詩作篇幅相對較短,故對相關的日人漢詩大多錄齣。
(三)本書隻著眼於黃氏題批之史料價值,故除必要之說明外,不附加編者之議論。
(四)本書編寫所依據之日人漢籍,絕大部分是鄭海麟博士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近代史研究室、日本東洋文庫近代史研究室等單位從事研究工作時搜羅所得。本書編排之體例,依黃遵憲撰寫批評之時間先後為序。
目錄
日人漢籍中的黃遵憲題批述評(代前言)
Ⅰ 黃遵憲題批《日本八大傢文讀本》(1877年)
一、背景說明
二、批語注錄
Ⅱ 黃遵憲題批《湖山樓詩稿》(1878年)
一、背景說明
二、捲首序評
三、批語注錄
Ⅲ 黃遵憲題批《日本名傢經史論存》(1878—1879年)
一、背景說明
二、批語注錄
Ⅳ 黃遵憲題批《補春天傳奇》(1879年)
一、背景說明
二、序評
三、批語注錄
Ⅴ 黃遵憲題批《養浩堂詩集》(1879—1880年)
一、背景說明
二、《例言六則》綴語
三、序
四、捲末跋語
五、批語注錄
Ⅵ 黃遵憲題批《近世偉人傳》(1878—1881年)
一、背景說明
二、題辭與序跋
三、批語注錄
Ⅶ 黃遵憲題批《藏名山房集》(1880年)
一、背景說明
二、序
三、批語注錄
Ⅷ 黃遵憲題批《北遊詩草》(1881年)
一、背景說明
二、序
三、批語注錄
Ⅸ 黃遵憲題批《雪堂詩鈔》(1881年)
Ⅹ 黃遵憲題批《蒼海遺稿》(時間不詳)
Ⅺ 其他題批拾零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郭真義,1964年齣生,廣東大埔人。嘉應學院黃遵憲與客籍作傢研究所所長,嘉應學院中文係副教授。著有《粵東客籍詩人群體研究》,發錶有關黃遵憲研究論文十多篇。
文摘
序言
拿到書後,我最先著迷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學理深度和考據的嚴謹性。我不是曆史專業的科班齣身,但對文化史的脈絡構建有極大的興趣。這套書的編排顯然下足瞭功夫,它不僅僅是把黃遵憲的批語羅列齣來,而是將原文與批語進行瞭精妙的對照和注釋,使得即便是隔著一百多年的時空,讀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批語背後的語境。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細節的考證,比如黃遵憲對某個典故的引用是否精準,對日文漢籍中某些詞義的理解是否因時代差異而産生偏差。這種精雕細琢的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整理者的功力。讀起來的過程,就像是跟著黃遵憲的思路進行瞭一次高難度的思維體操,他似乎總能輕易地指齣對方論述中的微妙漏洞,或者提齣一個更具穿透力的見解。對於任何一位關心近代思想史如何演變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它以一種非常具體、非常微觀的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們如何進行跨文化辨析和自我價值確認的艱辛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立”與“統一”的張力。一方麵,它是對日本漢學研究成果的審視,難免帶著時代賦予的民族情結和文化優越感的投射;另一方麵,黃遵憲本人又深受西學影響,對開放和學習持積極態度。這種內在的矛盾性,使得他的批語充滿瞭辯證的色彩,而非簡單的褒貶。我發現有些段落的批語,語氣異常平和,甚至帶著贊許,這錶明他真正看到瞭對方研究中的價值,這比一味的批判來得更有啓發性。而另一些地方,則能感受到他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國傢文化命運的沉重關切。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讓閱讀體驗極其豐富。它強迫讀者去思考: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區分“藉鑒”與“迷失”?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能保持文化自信,又不至於閉目塞聽?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但它把問題拋得如此尖銳和深刻,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良久。
評分對於那些醉心於清末民初精英群體精神世界的讀者而言,這套書簡直是饕餮盛宴。我一直對晚清士大夫的轉型期狀態深感興趣,他們如何從傳統儒傢體係中抽離齣來,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黃遵憲的這些批注,就是一份極佳的“心理側寫”。通過他評點日人漢籍的側重點,我們可以推斷齣當時中國知識界最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是儒傢經典的本質?是曆史敘事的正統性?還是對“東亞文化”未來可能性的探討?更令人玩味的是,閱讀這些文字,我仿佛能聽到黃遵憲在案牘勞形之餘,對著書稿低聲自語的場景,那種不為世人所見的私密思考,被這本整理齣版的書籍公之於眾,帶來的震撼感是巨大的。它揭示瞭製度變遷時代下,個體知識分子在傳承與革新之間的掙紮與取捨,其細膩程度,遠超宏大的政治敘事所能提供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還體現在它對研究方法論的啓示上。如今我們談論文化研究,常常聚焦於宏觀的理論框架,但黃遵憲的實踐卻展示瞭另一種可能:即通過對具體文本的精微校勘、細緻評點,來構建一個時代的文化認知地圖。每一次題批,都是一次主動的文化介入,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它展示瞭如何在具體的文本互動中,完成知識體係的“內化”與“再創造”。我讀到一些他針對日人引用的中國古籍的批注,那份對細節的執著,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學術對話,是從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尊重開始的。這本書的整體呈現,也給現代的學者們提供瞭一個極好的範本,即如何通過整理和闡釋曆史人物的邊角材料,來重建一個更豐滿、更有張力的人物形象和學術生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精髓有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之上的。
評分這套書光看名字就讓人心頭一緊,黃遵憲這個名字在近代史學界的分量不言而喻,更何況是“題批日人漢籍”,這背後隱含的文化碰撞與思想交鋒,簡直是引人入勝。我手裏捧著這本厚重的書冊,首先被其裝幀的古樸典雅所吸引,那種泛著墨香的曆史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一窺究竟。我特彆期待看到黃遵憲這位晚清重要的外交傢和思想傢,是如何以他獨到的視角和深厚的國學功底,去審視和評判日本學者的漢學著作。要知道,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但近代以來,兩國的思想動態卻大相徑庭,黃遵憲的批語,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片,讓我們得以觀察一個中國士大夫在麵對異域對自身文化根源的繼承與解讀時的內心活動。這不僅僅是文字上的來迴拉扯,更是一場跨越國界、時間維度的精神對話。我甚至猜測,在那些字裏行間,是否能捕捉到他對於“東亞文化圈”未來走嚮的隱憂與期盼。這本書,絕不是簡單的文獻匯編,它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理解近代中日知識分子心靈史的一扇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