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定价:43.00元
作者:刘师培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088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为经学之教科书,共分三十六课,首述经学之源流,按经学之发展分为四期,分别予以论述。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两册,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从先秦至两汉经学,直至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论述《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以及《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其文词与音韵。
目录
册
序例
课经学总述
第二课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一课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册
弁言
课《易经》总义
第二课《易经》卦名
第三课卦名释义
第四课论《易》卦之作用
第五课释三《易》
第六课释《周易》之旨
第七课论《易》有三义
第八课释《彖》辞
第九课释爻辞(上)
第十课释爻辞(下)
第十一课释《易》象
第十二课释《十翼》
第十三课说筮法
第十四课说互体(一)
第十五课说互体(二)
第十六课说互体(三)
第十七课说互体(四)
第十八课说卦变(一)
第十九课说卦变(二)
第二十课说卦变(三)
第二十一课说比例
第二十二课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第二十三课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第二十四课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第二十五课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第二十七课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第二十八课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第二十九课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十课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第三十一课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第三十二课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论《易》词(上)
第三十五课论《易》词(下)
第三十六课释《易》韵
作者介绍
刘师培(1884—1919),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去世后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文摘
序例
治经学者,当参考古训,诚以古经非古训不明也。大抵两汉之时,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多属齐学,古文多属鲁学。今文家言多以经术饰吏治,又详于礼制,喜言灾异、五行。古文家言详于训诂,穷声音文字之原。各有偏长,不可诬也。六朝以降,说经之书分北学、南学两派。北儒学崇实际,喜以汉儒之训诂说经,或直质寡文;南儒学尚浮夸,多以魏晋之注说经,故新义日出。及唐人作义疏,黜北学而崇南学,故汉训多亡。宋、明说经之书,喜言空理,不遵古训,或以史事说经,或以义理说经,虽武断穿凿,亦多自得之言。近儒说经,崇尚汉学,吴中学派掇拾故籍,诂训昭明;徽州学派详于名物典章,复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常州学派宣究微言大义,或推经致用。故说经之书,至今日而可称大备矣。此皆研究经学者所当参考者也。大约古今说经之书,每书皆有可取处,要在以己意为折衷耳。夫《六经》浩博,虽不合于教科,然观于嘉言懿行,有助于修身。考究政治典章,有资于读史。治文学者,可以审文体之变迁。治地理者,可以识方舆之沿革。是经学所该甚广,岂可废乎然汉儒去古未远,说有本源,故汉学明则经诂亦明。欲明汉学,当治近儒说经之书。盖汉学者,《六经》之译也;近儒者,又汉儒之译也。若夫六朝、隋、唐之注疏,两宋、元、明之经说,其可供参考之资者,亦颇不乏,是在择而用之耳。
一、每册三十六课,每课字数约在四五百言之间。
二、经学源流不明,则不能得治经之途辙,故前册首述源流,后册当诠大义。
三、经学派别不同,大抵两汉为一派,三国至隋、唐为一派,宋、元、明为一派,近儒别为一派。今所编各课,亦分经学为四期,而每期之中,经学之派别,必分析详明,以备参考。
四、经学派别既分为四期,而每期之中,首《易经》,次《书经》,次《诗经》,次《春秋经》,次《礼经》,次《论语》、《孟子》,《学》、《庸》附焉,次《孝经》,《尔雅》附焉。盖《班志》于六艺之末复附列《论语》、《孝经》,今用其例。唯《乐经》失传,后儒无专书,不能与《礼经》并列耳。
课经学总述
一、所引各书,必详注所出,一二私见,附以自注,以供学者之采择。
三代之时,只有《六经》。《六经》者,一曰《易经》,二曰《书经》,三曰《诗经》,四曰《礼经》,即今《仪礼》。五曰《乐经》,六曰《春秋经》,次序依《汉书·艺文志》。故《礼记·经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诗》、《书》、《礼》、《乐》、《春秋》、《易》为《六经》。若《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咸为记《春秋》之书。《周礼》原名《周官经》,《礼记》原名《小戴礼》,皆与《礼经》相辅之书。《论语》、《孝经》虽为孔门绪言,亦与《六经》有别。至《尔雅》列小学之门,《孟子》为儒家之一,《中庸》、《大学》咸附《小戴礼》之中,更不得目之为经。西汉之时,或称《六经》,或称六艺。见《史记·孔子世家赞》及《滑稽列传序》。其后《乐经》失传,始以《孝经》、《论语》配五经,称为“七经”。见《后汉书·赵典传》注。至于唐代,则《春秋》、《礼经》咸析为三,《春秋》分为《公》、《穀》、《左氏》三经,而《礼》之外并以《周礼》、《礼记》为经,且误以《礼记》一书为本经。立“三传”、“三礼”之名,合《易》、《书》、《诗》为“九经”。唐开成石经则合《论语》、《孝经》、《尔雅》并为经书,而《经典释文》则《春秋》仅为一经,加以《论语》、《孝经》为九经,兹用顾亭林之说。北宋之初,于《论语》、《孝经》而外,兼崇《尔雅》、《孟子》二书,而十三经之名,遂而不可复易矣。及程朱表彰《学》、《庸》,亦若十三经之外复益二经,流俗相沿习焉。不察以传为经,如《左氏》、《公羊》、《穀梁》是也。以记为经,如《小戴礼》是也。以群书为经,如《周官经》、《孝经》、《论语》、《孝经)是也。以释经之书为经,如《尔雅》是也。此则不知正名之故也。参用龚自珍《六经正名说》。
第二课经字之定义
《六经》之名,始于三代,而经字之义,解释家各自不同。班固《白虎通》训经为“常”,以“五常”配五经。刘熙《释名》训经为“径”,以经为常典,尤径路无所不通。案:《白虎通》、《释名》之说,皆经字引申之义。惟许氏《说文》经字下云:“织也,从系,巠声。”盖经字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衡丝为纬,故地学家以纵线为经线,而以衡线为纬线也。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上古之时,字训为饰,又学术授受多凭口耳之流传,《六经》为上古之书,故经书之文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以便记诵。而藻绘成章,有参伍错综之观。古人见经文多文言也,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如《易》有《文言》,而六爻之中亦多韵语,故爻字取义于交互。《尚书》亦多偶语韵文,《诗》备入乐之用,故声成文谓之音。《孟子》亦曰不以文害辞。又《孟子》引孔子之言曰:“《春秋》其文则史。”而《礼记·礼器》篇亦曰:“《礼》有本、有文。”是《六经》之中无一非成文之书。即群书之用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如《孝经》、《道德经》、《离骚经》之类是也。皆取藻绘成文之义。又《吴语》云:“挟经秉袍。”注云:“兵书也。”是兵书之杂用文言者,亦可称之为经也。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旧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广雅·释诂》云:“经,常也。”《孟子·尽心下》云:“君子反经而已矣。”注亦云:“经,常也,犹常道也。”此皆经字后起之义也。若《白虎通》以五常配五经,则舍《春秋》而不言。刘熙训经为径,径为直捷之义,与文饰之义相反。不明经字之本训,安知《六经》为古代文章之祖哉!
……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在快速浏览目录时,我就能感受到它清晰的脉络结构,从基础的理论溯源,到具体方法的应用分析,再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它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我清晰地走过了一段原本可能迷失其中的学术旅程。很多时候,我们读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却总感觉抓不住重点,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种宏观视野的缺失。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由点及面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是任何零散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挑选这类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时,最大的顾虑就是语言晦涩难懂,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流畅感。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即使是探讨极为复杂的学术问题,也能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概念辨析处,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非专业读者的理解需求。它不像某些译著那样生硬拗口,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智者的对话,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保持高度集中的同时,也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这种平衡感做得实在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让人惊喜了!打开包裹的时候,我就被它朴素又典雅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墨迹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特别是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种对书籍本身品质的重视,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而且,书籍的开本大小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非常方便,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的分量也随之增加了不少。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在阅读时做大量的旁注和批注,这本书的留白设计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页边距处理得非常合理,既不会显得过于拥挤,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我记录下那些“灵光一闪”的瞬间和尚未解决的疑问。更值得称赞的是,书的装订非常结实,我用力翻折书页进行对比阅读时,它依然能保持平整,没有出现散页或脱胶的迹象。这种对“耐用性”的重视,对于经常需要反复查阅和深度研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见解,甚至贴上小标签,而不用担心破坏整体的美观或结构,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评分我最近对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特别感兴趣,于是到处寻找相关的深入解读。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简单梳理和注释上,而是将那些深奥的古代思想与当代语境下的现实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探讨得非常透彻。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能立刻引出相关的历史例证或者哲学思辨,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知识面。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玄妙的概念,都有了一种更扎实、更贴近生活的理解。这绝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能启发思考、引领我们探索知识深处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