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故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3787

国学典故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37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履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典故
  • 传统文化
  • 历史故事
  • 文化常识
  • 图解
  • 全彩
  • 中华文化
  • 启蒙教育
  • 故事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3787
商品编码:300089814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典故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思,履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3787

字数:720000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典故一说由来已久,早可追溯到汉朝。据《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亲屈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辞海》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掌故,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宽泛得多。一般来说,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典故则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言志篇

n

版筑饭牛

n

典出《书·说命上》、《吕氏春秋·举难》。

n

殷商盘庚中兴之后,小辛、小乙继位,殷商重又中落。武丁即位之后,想复兴殷商大业,可就是找不到好臣子来辅佐朝政。

n

有一天,武丁做了个好梦,梦见自己遇到一个身高肤黑、两目炯炯有神、名叫“说”的圣人。第二天,武丁遍视群臣百官,其中没有一个像梦中圣人的。武丁跑遍全国寻找圣人,来到了傅岩。傅岩下有一条重要道路,常被大水冲垮,官员们调来一批囚徒,修筑大墙,堵截山洪,保护道路。在修路工中,武丁发现一个身材很高、皮肤黝黑、目光如电的人,就是自己梦中见到的圣人。他是个隐士,混杂在囚徒中一起筑墙护路。武丁跟他交谈后,大喜说:“你就是我梦中见到的圣人。”立即任他为国相,殷商从此大治。隐士没有名姓,就以傅岩为姓,称为“傅说”。“版筑”就是用版作范,中间填土石筑墙的意思。

n

而“饭牛”讲的则是春秋时的故事。齐桓公要迎接周天子派来的使臣,天未亮就带领仪仗队开门出城,等候贵宾。城河边,有一队商旅驾着牛车,点着火把,等候天亮开关入城做买卖。桓公驱车上前,私察民情。他见到有个人弯着身子,手捧青草喂牛,边喂边以手拍打牛角,用悠长的声调唱着歌:

n

从昏饭牛至夜半,

n

长夜漫漫何时旦?

n

黄犊上坂且休息,

n

吾将舍汝相齐国!

n

桓公想:“好大口气,一个穷喂牛的,竟想当齐国的宰相不过嘛,奇人好发奇论,说不定他真的有本事。”

n

迎宾结束,桓公带着歌者回宫,发现对方果真是个怀大志、有奇才的人物,就毫不犹豫地将国政交给他管理。这个人名叫宁戚。

n

由以上两则故事形成了“版筑饭牛”的成语。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造土墙和喂牛的人后来做了大官。指出身贫贱,胸怀大志,有奇才的人物。

n

背水一战

n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n

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诸将问背水之故,韩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口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n

韩信进攻赵地,派一万士兵首先出发,直抵黄河边,然后回过头来对付赵军。赵军见他如此用兵,都大笑起来:“天下哪有这样用兵的?背靠河水,面对敌军,万一打败了,只能跳河。”第二天,经过激烈的战斗,韩信大获全胜。手下的将领问他:“如此背水一战,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而将军却以此获胜,这是什么原因呢?”韩信说:“兵法说,把士兵放在没有退路的地方,他们都会拼命去争取生存。我正是用的这种战术。我们的士兵,很多都是新投降过来的,不把他们放在危险的处境中,他们是不会努力作战的。”

n

后人用“背水一战”的典故比喻后无退路,只能决一死战。

n

不因人热

n

典出《东观汉记·梁鸿传》。

n

梁鸿省孤,以童幼诣太学受世,治《礼》《诗》《春秋》。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n

东汉时,文学家梁鸿为人孤傲,清贫自守。由于生活困难,梁鸿常常寄居在别人家里。

n

有一次,梁鸿寄住在一户当地人家里,这家人做完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做饭,就关心地说:“我的饭已经好了,灶里的火还燃着,你何不趁着余火,接着做饭呢?”梁鸿听后,就像受到了羞辱一样,正色说:“你的好意,我心里是知道的,但一个人处世,怎么能利用别人的余火来为自己加热呢?”梁鸿说完,舀来水灭掉灶中的火,重新升起火做饭。

n

后人用“不因人热”比喻性情孤傲、不依赖别人。

n

拆城记

n

典出《史记·孔子世家》。

n

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n

鲁定公收回了失地,为什么反倒不怎么高兴呢?原来这几个地方是当初鲁僖公封给季友的。如今虽说名义上退还给鲁国,实际上只是给季孙斯多加了些土地。季孙斯多了土地,王侯家的势力就更小了。季孙斯却相当感激孔子,准备格外重用他和他的门生。

n

季孙斯收孔子的门生子路和冉有当家臣。季孙斯的势力越来越大了。有一天,季孙斯问孔子说:“阳虎是跑了,可是公山不狃(季孙氏的家臣)的势力眼看着又起来了,怎么办?”孔子说:“家臣的势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了他们的压制。必须把他们的城墙再改矮了,家臣们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n

那时候,不必说一般的诸侯失去了势力,就是掌握在大夫手里的大权也跑到家臣们的手里去了。鲁国在外表上是被“三桓”占了,其实这三家的土地又给他们的家臣占了。那时候,诸侯和大夫只是政治上的贵族,家臣们倒很实际地做了地主。比方说,季孙斯的老家那个地方叫费城(在山东省临沂市西北),由他的家臣公山不狃掌握着。孟孙何忌的老家叫成城(在山东省宁阳县东北),由他的家臣公敛阳掌管着。叔孙州仇的老家叫磪城(在山东省东平县东),由公若貌掌管着。这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不受国君管束。可是他们三家的家臣也一样都扩充自己的势力,也照样不受大夫管束。这三个家臣把那三座城墙修得又高又厚实,跟鲁国的国都曲阜一样。因此,孔子主张把城墙改矮了。

n

季孙斯把孔子的意思告诉了孟孙何忌和叔孙州仇。他们都相当赞成。三个大夫就通知三个家臣,叫他们赶紧把城墙削矮三尺。那三个家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一时都没有主意了,费城的公山不狃想起一个人来,要跟他去商量一下。他就是那时候鲁国颇有名气的少正卯。公山不狃请他出个主意。少正卯反对孔子。他说:“为了保卫国家才把城墙砌得又高又结实。要是怕掌管这城的臣下造反就把城墙改矮,那倒不如把城墙都拆去不是更干脆吗?可是有一点,遇到别国打过来,这儿一点防御工事都没有,那又怎么办呢?那位孔先生是打算把国君的势力把持到他的手里去,才出这个主意来拆散家臣的势力。他哪儿知道大夫失去势力另有缘由。再说,有这些家臣们牵制着大夫,大夫才不敢过分地为难国君。要是把家臣的势力拆散了,那不是给大夫增加势力了吗?大夫的势力一大,国君的势力就更小,君位就更不牢靠了。为了保卫国家,城墙应当往高修,不应当改矮。孔先生这种办法恐怕不太合适吧!”

n

三家的家臣本来就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盘巩固起来,如今听了少正卯这番话,大伙儿就把主人的命令扔到脖子后头去了。三家大夫一见家臣们还没把城墙改矮,就带着士兵把城围住。费城的公山不狃首先叛变,又去约会成城的公敛阳和磪城的公若貌一起反抗。公若貌胆子小,不敢跟他们一起干,就被他的一个手下侯犯杀了。侯犯代替了公若貌,跟公山不狃联合在一起。公敛阳可没动手。三家大夫有孔子出主意帮忙,大伙儿联合起来对付这两个家臣,可就好办多了。公山不狃和侯犯打了败仗,跑到别国躲起来了。

n

叔孙州仇把磪城的城墙削去三尺。季孙斯也把费城照样改了。孟孙何忌也叫公敛阳把城墙拆掉三尺。公敛阳找少正卯想法子。少正卯说:“磪城和费城是因为公山不狃和侯犯背叛过,才把城墙改矮了。您要是也把城墙改矮了,您不是自己承认跟他们一块儿背叛主人了吗?再说,成城是鲁国北面重要的一座城,要是城墙不高、不结实,万一齐国打过来,那可就守不住了!”公敛阳就回复孟孙何忌说:“我把守成城,不光是为了孟孙一家,也是为了整个鲁国!万一齐国打过来,城墙改矮了,怎么守呢?我为了鲁国的安全,宁可把自己的命丢了也不能听别人的话折去一块砖!”

n

孔子听见这话,就对孟孙何忌说:“这话是别人要公敛阳这么说的。”他叫孟孙何忌和季孙斯把这件事告诉鲁定公,叫鲁定公召集大臣们商量一下,这城墙到底应不应该拆。鲁定公就召集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叫孔子判断。大伙儿一讨论,有的主张应该拆,有的主张不应该拆,各有各的理由。少正卯一向是反对孔子的,这会儿反倒故意随着孔子心意,说:“我赞成孔司寇的主张,应该把城墙拆掉三尺。因为这么一来,至少有六种好处:,尊重了国君;第二,巩固了国都的形势;第三,可以减少私人的势力;第四,让那些反叛的家臣没有依靠;第五,能叫三家大夫心平气和;第六,能叫各国诸侯也照样做。”孔子看出了少正卯的奸,当时就站起来反驳他,说:“这太不像话了!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难道他们是培养私人势力的吗?公敛阳忠心为国,他难道是反叛的家臣吗?少正卯明明是挑拨是非,叫君臣上下彼此猜疑怨恨。这种挑拨是非、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当判死罪!”大臣们觉得孔子这么说有点过分,都为少正卯辩解。有人说:“少正卯是鲁国有名望的人,就算是他说错了话,也不至于死罪。”孔子说:“你们哪儿知道少正卯的奸?他的话,听起来好像挺有理,其实都是些坏主意;他的举动,看着好像叫人挺佩服,其实,都是假装出来的。像他这种心术不正,假充好人的小人能够颠倒是非地诱惑人,非把他杀了不可。”少正卯终于被杀了。

n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种道貌岸然、左右逢源的人,会不择手段地耍弄阴谋诡计,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善于辨别这种人,并义正词严地指责这种人。

n

乘风破浪

n

典出《宋书·宗悫传》。

n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n

宗悫,字元干,南北朝宋时人。他在年纪小的时候,就已抱有远大的志愿,并且学得一身好武艺,又非常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的那天,来的客人很多。有十几个强盗趁他家忙着办喜事,夜里去抢劫。这时,宗悫挺身而出,奋力抗拒,终把强盗赶跑了。他的叔叔宗少文问他的志向,他仰起头来激昂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要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冲破面前有如万里波浪的困难,干一番的事业。后来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皇帝让他做了左卫将军,封他为洮阳侯。

n

后来的人就将宗悫所说的那句话,简化为“乘风破浪”这个成语,来说明人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也用以形容人刻苦勤劳,努力向上,冲破重重困难,去创立事业的精神。

n

初生之犊不畏虎

n

典出《三国演义》。

n

东汉末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准备进攻中原。这时,曹操与孙权之间发生了冲突,于是刘备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兵北上,进攻襄阳与樊城。曹操部将曹仁领兵抵抗,被关羽部将廖化、关平打败。曹操接到战报,立即派大将于禁和先锋庞德统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

n

庞德率锋部队来到樊城,为了表示与关羽决一死战的决心,他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走在队伍前面。两军对阵,庞德耀武扬威,指名道姓要关羽出战。关羽欣然出阵,与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n

关羽回到营寨,对众将说:“初生之犊不畏虎,我看庞德年轻气盛,只可以用计赚他,不可凭恃武力取胜啊!”

n

这时正是秋季,樊城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围于大水中。关羽派人堵在水口,等到江水暴涨,扒开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汹涌而下,淹没了于禁率领的7支人马。关羽命令将士登上预先造好的船筏,向敌军发起猛攻。庞德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从早晨一直战斗到中午,后落水被俘,因不肯投降被关羽所杀。

n

犊:小牛。刚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原比喻年轻胆勇敢,缺少经验。现比喻青年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n

气壮山河

n

典出《老学庵笔记》。

n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n

南宋大臣赵鼎21岁考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n

1125年冬,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却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n

可是,钦宗非常惧怕金兵。金军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金国,钦宗竟答应了。但是,金军继续南下。这年底,抵达开封城下。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沦为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被押至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n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宋高宗。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大臣,赵鼎也在其中,后来还当了宰相。在金兵不断的南侵下,高宗被迫撤退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后来,宰相秦桧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他与金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后来,高宗终于将赵鼎贬到外地去当官。

n

赵鼎在朱崖住了3年,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不可能活得长久,便叮嘱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n

赵鼎62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对儿子悲愤地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不可。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意思是说:“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n

“气壮山河”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好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壮观。

n

人鼠之叹

n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

n

秦朝的大臣李斯年轻时,做过郡里的小官吏。一天,李斯去厕所里解便。当他跨进厕所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一群老鼠正在厕所里抓蛆吃,见有人来,就四下里惊惶逃窜。过后,李斯想,这老鼠抓蛆吃又何必这样诚惶诚恐呢?

n

又一天,李斯去郡里的仓库里,发现粮食堆里有几只大老鼠正在细嚼慢吞,安安稳稳地吃着粮食。李斯去赶它们,老鼠毫不理会。原来仓库里很少有人进来,所以老鼠没有半点儿恐惧感。看到仓里的老鼠养尊处优,长得又肥又大,李斯联想到厕所里的老鼠,不由得感慨万分:同是老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生活竟有天壤之别!人不也是一样的吗?同样的人,爬上去了就是贤者、君子,沦落下层就是愚民、小人!

n

从这以后,李斯发誓要做人上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他获得了成功,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对秦国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n

“人鼠之叹”多用来感叹世道之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n

听人穿鼻

n

典出《南史·张宏策传》。

n

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

n

南朝齐武帝当政时,有个贵族叫徐孝嗣,他做事没有什么主见,一直听命于齐武帝的差遣,武帝把他作为忠臣看待。

n

公元493年,齐武帝去世,由皇太孙萧昭业继位。武帝临终时,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嘱托他辅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萧鸾企图谋夺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为人没有主见,胆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实现他的野心。为了试探一下徐的反应,萧鸾便派心腹暗地里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阴谋,以讨取意见,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残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对。

n

徐孝嗣的好友乐豫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当年齐武帝待你不薄,将托孤之重任交于你,你怎么可以默许萧鸾谋反,这不是有负于当年武帝对你的信任吗!”

n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乐豫讲得有理,却又害怕萧鸾。乐豫走后,他一个人在屋里徘徊。

n

这时,正好萧鸾驾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萧鸾把篡夺帝位的具体步骤告知了徐孝嗣,并要他一起协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还是答应了。在他的帮助下,萧鸾派人杀死了皇帝。

n

皇帝死后,国不可一日无君,萧鸾怕自己现在篡位会引起公愤,便想借用太后名义立十五岁的新安王萧昭文为帝,自己可在暗地里操纵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拟好的太后诏令,满足了萧鸾的心愿。

n

同年,萧鸾又相继诛杀了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借皇太后的名义再次废去萧昭文的帝位,自己称帝,史称齐明帝。

n

4年后,齐明帝去世,他的二儿子萧宝卷继承皇位。萧宝卷比其父萧鸾更加残暴专横,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一不称心就要。朝廷大臣谁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虽已担任尚书令,但仍不敢进谏,听任暴君胡作非为。

n

后人把徐孝嗣的软弱无能的行为,称之为“听人穿鼻”,指听候别人的摆弄。

n

行百里者半九十

n

典出《战国策·秦策五》。

n

秦王依靠秦国强大的实力、有利的地形,成功地实行了“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几年来,六国或被攻破,或被削弱,眼看着大局已定,为此秦王逐渐放松了努力,把政事交给相国,自己在宫中饮酒作乐,恣意享受起来。

n

一天,侍卫向秦王报告说,有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刚从百里路外赶到京城,要进宫求见秦王。秦王亲自接见了他。

n

秦王说:“老人家,你刚从远地赶来,路上很辛苦吧!”

n

老人说:“是啊!老臣从家乡出发,赶了10天,行了九十里;又走了10天,行了十里,好不容易赶到京城。”

n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开头10天走了九十里,后来的10天怎么只走了十里呢?”

n

老人回答说:“开始的10天,我一心赶路,全力以赴。待走了九十里以后,实在觉得很累,那剩下的十里,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许多力气,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咸阳。回头一想,前面的九十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n

秦王点点头,说:“老人家赶了那么多的路来见我,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呢?”

n

老人回答说:“我就是要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经走了九十里一样。不过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作是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现在懈怠起来,那以后的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呢!”

n

秦王谢过老人的忠告,再也不敢懈怠,而是把精力都放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上去了。

n

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坚持到底,去争取后的胜利。

n

一日千里

n

典出《荀子·修身》。

n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n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周穆王把朝政交给几个亲信大臣,只带了几个贴身侍卫,坐上由造父驾驶的马车,向西方进发。造父驾着马车行了一程后,猛一松缰绳,口中一声轻呼,那八匹骏马便撒开四蹄欢快地跑了起来。穆王见此情景,不由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n

他们一直跑啊跑,后来到了昆仑山下的西王母国。西王母国建立在一片绿洲之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n

年轻美貌的西王母热情接待了穆王,亲自为他接风洗尘,穆王也送给她许多珍贵礼物,表示答谢。穆王沉浸在欢乐之中。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穆王几乎已经忘了他远在东方的国家。造父见此情景,焦虑万分,多次劝穆王回国,穆王却始终不肯。

n

一天傍晚,穆王与西王母正在纳凉闲坐,突然,造父带着一个满头大汗的武士送来密封文书。原来,东方的徐堰王知道天子久离镐京,便乘机起兵造反。穆王恍如从睡梦中惊醒,立即命造父备车,启程东归。

n

造父知道时间刻不容缓,就举起鞭子猛力一抽,八匹骏马顿时撒蹄飞奔。造父施展全身的本领,一日千里地向东飞奔,只用三天三夜便赶回了镐京。

n

回京后,穆王调兵遣将,亲率精锐部队与徐堰王决战。徐堰王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徐国从此灭亡。

n

后人由此而逐步演化为成语“一日千里”,原指速度快,现用以形容进步神速。

n

义无反顾

n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n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n

汉武帝很赏识司马相如的才学,让他在自己身边做官。

n

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是采取高压手段,引起了巴蜀人民的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便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n

这段文告的大意是: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镝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n

“义无反顾”就是从司马相如的文告中“义不反顾”一句中引申出来的,指为正义的事业而勇往直前。

n


序言



《国学典故:千年智慧的璀璨星辰》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典故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历史的天空,指引着后人的前行。它们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文化传承的基因,是理解中国人心灵世界的钥匙。《国学典故:千年智慧的璀璨星辰》并非一本简单的故事集,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先哲圣贤的心灵交流,一场对中华文化深度挖掘与品味的盛宴。本书将带领您走进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解析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领略古人生活的智慧、处事的原则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从而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升个人修养,启迪人生智慧。 内容概述: 本书精选了中国历史上那些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国学典故,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到唐诗宋词的浪漫情怀,从历史名人的轶事趣闻,到成语典故的生动演绎,力求涵盖国学文化的多个重要维度。 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我们将从《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著作中提炼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道可道,非常道”、“庖丁解牛”等。这些典故不仅是古代哲人智慧的结晶,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对待时间、取舍之道、顺应自然、技艺之道等,它们如同灯塔,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 历史风云的生动画卷: 从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到秦汉的统一霸业,从魏晋的士人风骨,到唐宋的繁华盛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和动人的故事。本书将为您呈现“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完璧归赵”、“洛阳纸贵”、“苏武牧羊”等一系列展现历史人物智慧、勇气、牺牲或局限性的典故。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缩影,更是对人性、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深刻的写照。 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散文杂记中涌现了无数经典。我们将挖掘与文学创作、文人雅士生活相关的典故,如“东施效颦”、“画龙点睛”、“红袖添香”、“李白斗酒诗百篇”、“饮中八仙”等。这些典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创作灵感以及对艺术的追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与精神世界。 生活智慧的日常应用: 许多国学典故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之中,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在成语、谚语、俗语之中。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愚公移山”、“刻舟求剑”、“朝三暮四”等典故,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如辩证思维、持之以恒、量体裁衣、随机应变等。这些智慧穿越千年,至今仍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情操的价值导向: 忠诚、孝道、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道德价值,在无数典故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精忠报国”、“卧冰求鲤”、“一诺千金”、“程门立雪”等典故,通过鲜活的人物事迹,阐释了何为忠诚、何为孝道、何为诚信、何为尊师重道,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书特色: 故事性与哲理性并存: 本书在叙述典故时,注重保留故事的原汁原味,使其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时,又深入挖掘故事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使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启迪。 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本书对典故的分类力求科学合理,通过不同的主题或领域进行划分,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从而建立起对国学典故的整体认知。 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考虑到国学典故可能涉及古语、古籍,本书在语言的表述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词汇,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会辅以浅显的解释和生动的比喻。 引导思考,启发智慧: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典故,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在每个典故的解析之后,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读者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典故对当今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意义,从而将古人的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文化传承的桥梁: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国学典故:千年智慧的璀璨星辰》旨在成为一座连接古今、沟通文化的桥梁,让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走近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结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阅读《国学典故:千年智慧的璀璨星辰》,就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汲取。它将帮助您拨开历史的迷雾,领略先贤的风采,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提升生命的品味。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国学宝藏的得力助手,陪伴您在人生的旅途中,闪耀出更加智慧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插图的运用,我必须着重提一下,它们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我观察到,图解部分的设计理念非常成熟,它不是简单地复刻历史场景,而是根据典故的核心精神进行视觉化提炼。有些图采用的是写意的水墨风格,精准地捕捉了意境的飘渺;而有些涉及器物或制度的解释,则采用了严谨的工笔或剖面图形式,清晰明了。这种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切换的插图风格,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表达力和记忆点。对我而言,很多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的抽象概念,因为有了精准且富有美感的配图辅助,变得一目了然。这本书的视觉设计团队显然深入理解了内容,将“图解”做到了“解图”的层面,真正实现了图文互证,让国学学习过程变得既轻松又富有启发性。

评分

这套书的讲解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图解版”可能会倾向于简化内容,以迎合快速阅读的潮流,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在保持图文并茂的易读性的同时,对每个典故的考证都相当严谨。我特意去比对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典故,发现它不仅提供了最通行的解释,还涉及了不同史籍中记载的细微差异,甚至讨论了某些典故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演变和误解。这种深挖本质的态度,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甚至“它还能是什么”。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与科普上的易读性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共存点,让我在享受知识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学理支撑,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封面彩图印刷的质感很细腻,色彩饱满而不俗气,那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触感温润,翻阅起来非常舒适,丝毫没有廉价感。而且,作为一个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本身就增添了不少阅读的愉悦感。我感觉作者或出版社在出版这本书时,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从选材到印刷细节都力求完美,这对于一本承载文化重量的作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尊重。我甚至愿意花更多时间仅仅是欣赏它的排版布局和插图风格,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格调。这种对外观的重视,无疑为后续内容的深入阅读打下了非常好的心理基础,让人对手捧的知识充满期待和敬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激发个人思考方面的强大能力。很多典故的背后,都蕴含着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没有将这些智慧简单地当作历史碎片来陈列,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反思当下的处境。例如,读到一个关于“知进退”的典故时,它不只是复述故事,还会结合现代职场或人际交往的场景进行类比分析,让人读完后能够立刻联想到自身经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方式,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指导意义。它成功地架起了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让传统不仅仅是供人瞻仰的古董,而是可以随时取用、指导日常决策的活水源头,这一点我给满分。

评分

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工具书,只是简单地罗列典故和出处。我发现这本书在串联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典故时,采取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路径。比如,它会先从一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切入,然后层层深入,讲解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最后再引申出相关的成语或哲理。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对国学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节奏,不会感到压力过大。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某些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白话翻译,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典韵味,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接受度。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显示出编者深厚的学养和出色的表达能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惊喜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