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王安石集 明夷待访录 信及录
定价:89.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目录
王安石集
导读 / 002
卷一?古诗一 / 003
卷二?古诗二 / 013
卷三?古诗三 / 023
卷四?古诗四 / 034
卷五?古诗五 / 045
卷六?古诗六 / 053
卷七?古诗七 / 064
卷八?古诗八 / 076
卷九?古诗九 / 085
卷十?古诗十 / 097
卷十一?古诗十一 / 108
卷十二?古诗十二 / 121
卷十三?古诗十三 / 133
卷十四?律诗一 / 144
卷十五?律诗二 / 157
卷十六?律诗三 / 170
卷十七?律诗四 / 183
卷十八?律诗五 / 195
卷十九?律诗六 / 208
卷二十?律诗七 / 220
卷二十一?律诗八 / 233
卷二十二?律诗九 / 245
卷二十三?律诗十 / 257
卷二十四?律诗十一 / 269
卷二十五?律诗十二 / 281
卷二十六?律诗十三 / 294
卷二十七?律诗十四 / 310
卷二十八?律诗十五 / 326
卷二十九?律诗十六 / 342
卷三十?律诗十七 / 358
卷三十一?律诗十八 / 374
卷三十二?律诗十九 / 392
卷三十三?律诗二十 / 407
卷三十四?律诗二十一 / 423
卷三十五?挽辞 / 440
卷三十六?集句 / 453
卷三十七?集句·词 / 467
卷三十八?四言诗·古赋·乐章·上梁文·铭赞 / 477
卷三十九?书疏 / 486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486
上时政疏 / 499
进戒疏 / 500
卷四十?奏状 / 502
乞免就试状 / 502
辞集贤校理状四 / 503
辞同修起居注状七 / 505
再辞同修起居注状五 / 508
辞赴阙状三 / 511
辞知江宁府状 / 512
举陈枢充钱谷职司状 / 513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在当前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快速结论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读完这样一部内容厚重、体系完整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回馈。这本书所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迫使读者去适应更长的叙事节奏,去辨析复杂的论证过程,去容忍历史的模糊性,而不是期待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有一种知识边界被拓宽的充实感,这种感觉远非碎片化的资讯所能比拟。它像是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思想力量,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消化、去内化,最终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这才是阅读经典的最大价值所在。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语言风格的呈现上具有惊人的多样性,这大概是汇集了多位重要历史人物思想的缘故吧。有些篇章的文风古朴典雅,辞藻精炼,读起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老茶,需要细细咂摸其中的韵味;而另一些部分则充满了激昂的陈词和直白的批判,文字如刀剑般锋利,直指弊端,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这种文风的自然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避免了单一叙事带来的审美疲劳。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段落,其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智慧光芒,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深度和表达的艺术造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伦理上的挣扎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所呈现出的视角,恰恰满足了我对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的探索欲。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文本,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体制与良知之间的两难抉择时,其内心世界的波动与挣扎。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文字间流淌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苍凉感。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决策点的分析,作者的切入角度非常犀利,总能触及到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困境,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息,甚至会引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联想和反思。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材质的细腻触感,都让人觉得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值得珍藏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页的排版处理得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的把握,都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对于阅读经典著作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发现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比较晦涩的古代文献,每一个笔画都清晰可辨,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光是看着这本书摆在书架上的样子,都觉得增添了几分书卷气和文化底蕴。而且,从纸张的厚度和韧性来看,这本书应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不会轻易泛黄或卷边。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我在阅读前的心情都变得格外宁静和期待,仿佛在进行一场对历史的庄重朝圣。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时,作者或编者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主题,而不是直接抛出难懂的概念。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精妙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这些补充材料并非冗余的赘述,而是恰到好处地点亮了那些晦涩难懂之处,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跟上思路。这种编排的匠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学术性内容,变得富有张力和可读性。每当我感到思维有些停滞时,总能通过侧栏的注解找到一个优雅的出口,重新汇入主线的河流。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攻克”一本旧书,而是在一位博学的长者带领下,轻松地漫步于历史的长廊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