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講義
定價:24.80元
作者:章太炎
齣版社:海潮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2134058
字數:200000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收錄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兩次公開講學記錄,係統體現國學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學養,誠為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必讀之書。
1.《國學概論》,通俗易懂、簡略概括,對中國傳統經學、哲學、文學進行精到而係統的簡述,是熱愛本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的*入門讀物。
2.《國學略說》,乃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學心得,內容係統精煉、深入淺齣,行文典麗古雅,集章氏畢生功力於一書,是瞭解章氏思想及國學進階的*指引之書。
目錄
作者介紹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學者顧炎武的人格,更名絳,號太炎,以號行於世,浙江餘杭人。近代學者,思想傢、革命傢,清末民初民族革命的代錶人物之一。 章氏一生講學不止,弟子遍及天下,在當代國學研究界的影響巨大。本書選入其中後期兩次具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古典韻味,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讓人覺得內容一定很紮實。我個人對國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深入淺齣的講解,能將晦澀的古代典籍變得通俗易懂。這本書的排版清晰,字體選擇也很考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封麵設計上那些寫意的山水和傳統的書法元素,無不透露齣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在翻開它之前,就已經感受到一股寜靜緻遠的氣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它似乎並非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從目錄上看,內容涵蓋瞭儒釋道等多個主要流派,這對於想要對國學有一個全麵瞭解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佳的入門嚮導。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真正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從中汲取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風格非常內斂而大氣,米白色的紙張讓長時間閱讀對眼睛非常友好,這在如今充斥著亮色屏幕的時代,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體貼。我最初購買這本書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的國學普及讀物良莠不齊。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陷入故作高深的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古代“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一漸進式實踐路徑的梳理,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自我提升路綫圖。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國學思想演變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繼承和發展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學到瞭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瞭一種看待世界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新視角,其影響力是深遠的。
評分作為一名常年接觸各類文化類書籍的資深讀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標價。它的印刷質量和紙張選擇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這對於注重閱讀體驗的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加點。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往往會追溯到其源頭,比如對《道德經》某些章節的溯源考證,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術說教,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在講解古代聖賢思想時,總能巧妙地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睏惑和挑戰聯係起來,使人讀來感到親切和受用。例如,書中關於“中庸之道”的闡述,並未簡單地理解為和稀泥,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保持適度和平衡的智慧。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次與古代智者的深度對話,讓人茅塞頓開。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就像是精心設計的園林,一步一景,引人入勝。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並非生硬地照搬古籍,而是進行瞭大量的“消化與轉化”工作,使得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智慧能夠重新煥發光彩,與當代讀者的生活産生共鳴。比如,書中對於“知行閤一”的探討,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結閤瞭諸多古代名士的實踐案例,甚至延伸到瞭現代企業管理和個人職業發展的思考,這讓我感到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極高。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質量都體現瞭齣版社對品質的堅持,每一頁都散發著一種值得珍藏的氣息。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沉思片刻,因為它總能在我心底激起一些關於生命意義和價值選擇的漣漪。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書,它需要慢下來,去品味,去吸收,去內化,纔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韻味。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正值我尋求內心平靜和精神寄托的時期。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內容結構極其嚴謹,邏輯性非常強,不像有些國學讀物那樣零散堆砌。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梳理和提煉那些復雜的哲學思想,用現代人的語言進行重新闡釋,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比如,書中對“仁義禮智信”的講解,就不是停留在錶麵定義,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活實例進行剖析,讓人在理解古人智慧的同時,也能反思當下的行為準則。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穿插引用經典原文時,總會附帶一段精妙的白話注釋,這種處理方式既尊重瞭原著的權威性,又確保瞭讀者能夠準確把握其精髓。讀完幾章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認識提升瞭一個層次,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這本書在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非常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