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实证:胡适哲学讲演录
定价:32.00元
作者:胡适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2221094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胡适先生学贯中西,是**批将中西思想融会贯通、发扬光大的学者之一。他以更广博宏大的视角回看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并由此生发了崭新的理论见解。学识让胡适先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厚重,我们也借此机会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和特点。
内容提要
《实证》一书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文学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对东西方哲学的理解和把握鞭辟入里,切中肯綮,他既承认西方哲学的发展优势,同时也给予中国历史上几位哲学家极高的评价,同时他对中国禅学的文献搜集和学术研究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胡适对“中国式”哲学的深刻解读,在中国近代学术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目录
辑
实验主义
谈谈实验主义
哲学的将来
杜威哲学
第二辑
中国哲学的线索
从历史上看哲学是什么
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
儒教的使命
中国再生时期
颜习斋哲学及其与程朱陆王之异同
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
谈谈中国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谈谈中国政治思想
第三辑
禅宗是什么
中国禅学的发展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
作者介绍
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之一。他在世界各地进行过多次演讲,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教育、时论、文化等方方面面,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摘
序言
读罢全篇,我有一个强烈的直观感受:作者对“启蒙”二字的理解,远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要复杂和沉重得多。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将此定义为一个简单的“破除愚昧”的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启蒙在本土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文化阻力与内在张力。书中对几次关键性文化论战的复盘,展现了知识界内部对于“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激烈争论,那种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战,读起来令人唏嘘。作者没有提供廉价的结论,反而将这些遗留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抛给了现在的我们。这使得这本书的意义超越了对过去的单纯回顾,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我们在面对自身文化身份与全球化浪潮时的困惑与选择。它提出的问题,比它给出的任何答案都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那种老派的、带着某种仪式感的书面语调,仿佛一下子将我拉回到一个更慢、更注重字斟句酌的年代。行文之间,那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单纯的信息获取。作者对于譬喻的运用简直是信手拈来,常常一个恰当的比方,就能将一个抽象的概念阐释得通透而形象。然而,这种高度风格化的表达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分心便可能错过某些微妙的语义转折。对于追求快节奏和即时满足感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这种沉静的节奏。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这本书会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缓缓地向你展开他穷尽一生所思索的图景,那种厚重感是当代许多轻薄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对一些罕见的私人信件、未刊稿件的引用上,显示了作者耗费了巨大的心血进行考据工作。这种扎实的学术基础,为他所有宏大的哲学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地面。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言论时,始终保持了一种克制的距离感,他很少进行直接的道德审判,而是倾向于将其置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去审视其逻辑合理性。这种“情境化”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文本的可信度。然而,对于不熟悉相关历史背景的普通读者而言,大量专业术语和特定年代的典故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阅读门槛,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作者论证的精妙之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需要“慢消化”的佳作。
评分这套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深度挖掘那些驱动时代变革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在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的角色定位时,那种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挣扎与现实困境的无奈,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论辩时的那种冷静克制,他似乎总能将那些看似纷繁芜杂的观点,梳理成一条清晰可循的脉络,让读者在跟随他思考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交锋的火花,又不至于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之中。这种叙事的手法,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张力,读起来非常过瘾。它让人反思,在任何一个剧变的时代,思想的“锚点”究竟应该置于何处。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其对细节的捕捉和对宏大叙事的平衡把握,足见作者深厚的功力。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结构处理方式,它巧妙地避免了传统传记或学术论文的刻板布局。作者似乎更倾向于采用一种“主题散点透视”的方法,即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议题,不断地在时间线上来回穿梭,参照不同的历史场景进行对比印证。这种跳跃性叙事,初读时或许会让人感到一丝迷惘,但坚持读下去后,你会发现这种看似松散的组织,恰恰是为了展现其核心观点的“渗透性”——即某些根本性的思想矛盾或追求,是如何贯穿一个知识分子的整个生命轨迹的。它不是线性的成长史,而更像是一个不断在矛盾中寻求和解的“精神考古现场”。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思想的立体感,迫使读者不能以简单的“好”或“坏”、“对”或“错”来评判文中的人物,而必须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和多维度的认知空间去理解他们的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