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
定价:29.8元
作者:墨香斋评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013449
字数:3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具有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早的有关文献。本书配有现代文翻译,方便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墨香斋,图书策划人,擅长社科国学和励志类图书策划。
文摘
序言
前言
《山海经》产生于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先秦古籍。《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卫生学等。罗象,堪称当时的大科全书。
因为《山海经》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而显得庞杂的古籍,所以古今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西汉刘歆(后改名刘秀)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看作是地理书。而《隋书·经籍志》就把它列入地理类。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而《宋史·艺文志》就把它列入五行类。明朝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辩驳了诸家的说法和归类后,认为“核实定名”,应是“小说之古者”,又看作是小说。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山海经》列入古史类,则又上升为史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袁珂先生则在《山海经校注·序》中盛赞:“《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被历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所公认。
《山海经》共计十八篇,大体可划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而联系到它的内容,又可划分得更为详细。即:
一、《五藏山经》,共五篇,约占全书二分之三以上,内容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祭器,有时也写到诸山山神的形貌、职和神力。这五篇被称作《山经》;
二、《海外经》,共四篇,地理范围较《山经》更广,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
三、《海内经》,共四篇,内容是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仑的景象、建木的形态、巴蛇、雷神等,同时兼记一些国家和民族,还有帝王的世系,器物的发明创造,如番禺发明舟,吉光发明车,晏龙发明琴瑟,鼓延发明钟等等;
四、《荒经》,共五篇,内又分为《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的神话。这十三篇被称作《海经》。
《山海经》虽儒道经典,历来却备受重视。它以广博、丰富的内容和奇特、高超的想象力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所称道、所叹服,不仅是广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广大读者获得古代文化、历史、民俗等知识的宝库。它汇集了中国历史上古老的而且优美的神话,这些神话除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之外,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但仍然十分精彩的。如《海外北经》中记载的禹杀相柳的神话,既充满了奇幻色彩,也不难看出共工、相柳、大禹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中可见上古时期部落之间的战互相攻伐。
东汉明帝时,有一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治理河渠立下大功,得到皇帝的赏赐,礼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生折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留传至今。其中的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快乐兴奋的情绪:“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是古传诵的名句。家喻户晓的《封神榜》的故事,其中就有许多《山海经》的元素。创作于清代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以神奇的故事深深吸引着读者,小说中的故事素材和艺术构思,不少都取自《山海经》,而作者的想象力也多受《山海经》的启发。
同时,今天的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山海经》的史学价值。书中的肃慎、匈奴、犬戎、氐人等国都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民族。书中所述炎黄两个部落的战争以及皇帝以降的世系,有很重要的史实价值。书中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用价值,除了寄托先民长生不死愿望的“神草”“神树”多为虚构之外,还是有的参考价值。《山经》中记载的447座山,见于汉晋以来并能实际找到方位的有140多座,大方向上基本正确。尤其是《中山经》,对晋南、陕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区的里距记载都十分详细准确。
《山海经》是我国早的一部图文经典,图画可以说就是《山海经》的灵魂。据很多学者考证,《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东晋郭璞在注解《山海经》时,就为它配上了整套的插图;梁武帝时张僧繇画了《山海经图》十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也记载了在唐代就已经失传的《山海经图》。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古老的《山海经图》都已经亡佚了,但是后人对《山海经图》大感兴趣的不乏其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众多学者兼画家凭借流传下来的资料和自己的丰富想象创作了很多风格旷古、想象奇诡的插图。如明代胡文焕的《山海经图》,共有133幅图,合页连式,左图右说,没有背景;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共有144幅图,按神、兽、鸟、虫、异域划分为五类;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有图五卷共144幅等等,对后人认识以及传播《山海经》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坦白说,我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带着点“朝圣”心态的,毕竟名头太大,总觉得内容会过于高深莫测,生怕自己无法领会其精髓。然而,实际阅读的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本充满趣味性的“上古旅游指南”,只不过这个“旅游”的目的地是神话与地理的交汇点。书中的结构安排,虽然以“山”为经,“水”为纬,但行文的跳跃性非常强,前一页还在描述一种能吐火的动物,后一页可能就转向了某种矿物的采集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叙事节奏,反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欣赏它那种不加修饰的记录方式,没有过多的人文渲染或情感代入,就是纯粹的“记载”,这反而让那些光怪陆离的内容显得更加可信。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模型,如何用他们有限的认知去解释那些自然界中不可思议的现象。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准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思维模式的绝佳窗口,是理解中国文化源头活水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过程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由衷赞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洗礼。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古奥,充满了上古汉语的凝练与张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远古的尘埃。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可以说是相当“松散”的,它更像是一系列田野调查笔记的汇编,而非精心编排的小说。然而,正是这种朴素的、近乎流水账式的记录,反而赋予了它一种无可比拟的“纪实感”。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想象着那位记录者,他是如何跋山涉水,带着敬畏之心,将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亲眼所见的奇景一一记录下来的。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山川的走向、河流的源头,虽然很多地名已不可考,但它所传达的那种对未知疆域的探索精神,却是永恒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在介绍“山”和“海”,不如说是在勾勒一幅上古华夏文明的地理骨架和精神图腾,是理解“大一统”概念在文化源头如何萌芽的重要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夹杂着困惑与兴奋的奇妙旅程。它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内容之庞杂,涵盖了从矿物学、动物学到神祇谱系和巫术仪轨的方方面面。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事物时,往往采用一种极简的、类似于清单的句式,这使得信息密度极高,但也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每当我以为我已经掌握了某种模式时,下一页的内容就会立刻颠覆我的预期,展现出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新物种或新现象。这种不断制造“惊喜”的叙事手法,有效地保持了阅读的新鲜感,避免了因重复性描述而产生的枯燥。这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些记载究竟是基于真实观察的夸张,还是纯粹的集体想象的产物?它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将早期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恐惧、崇拜和希望,熔铸在了这些山川河流之中。对于任何对文化本源、上古神话乃至早期世界观构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能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瑰丽想象力的盛宴!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部古老的地理博物志,没想到翻开后立刻被带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书中的描述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感,那些奇异的生物,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斑斓的色彩和奇特的形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探险,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山头、下一条河流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奇珍异兽或是奇特的风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即便是描绘那些匪夷所思的景象,也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真实感,仿佛他真的是亲眼所见,将那些遥远而模糊的传说,具象化成了触手可及的画面。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记载,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像是一部上古的民族志,展现了先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那种古朴的叙事方式,虽然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正是这种“不可知”的感觉,更增添了阅读的乐趣,让人忍不住要去查阅各种资料,试图拼凑出这个古老世界的完整图景。这本书绝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被极大地拓宽了,原来想象力可以达到如此狂野而又自洽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对感官的极限挑战,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密集而陌生的名词时。我得承认,有些段落需要反复回溯,甚至需要借助现代的注释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顿悟”显得格外珍贵。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故事书,而更像是一部需要“破译”的密码本。我尝试将书中的描述与现实中的地理、生物进行对照,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超越了现实的界限。它构建了一个自洽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平行世界。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对特定神祇或异兽的“功能性”描述,比如某种鸟类预示着丰收,某种怪兽是灾难的象征,这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投射。这种文化符号的密集出现,使得即便是最奇特的描述,也暗含着某种对生存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期盼与恐惧。这本书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打磨,才能显现出它那震撼人心的内在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