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聪明是玩出来的
定价:34.00元
作者:杨旭升著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02831783
字数:260000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才的智慧结晶,凡人的智力挑战。本书由风靡世界三千年的智力谜题组成,以不同类别的经典谜题为原型,拓展出不同级别的新谜题,不失为是集娱乐和智慧为一体的文化大餐。
在不知结果的情况下,有什么能够比游戏更富于由不肯定带来的快感呢?然而,游戏不只带来这种快感、自我满足和乐趣,它们正确引导协作和竞争、探索和发明来训练孩子的思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更深层次来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帮助父母重新找回了和孩子高质量相处的节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陪伴但不参与”的怪圈,人虽然在一起,但心思却飘在手机或者工作上。这本书强调的“沉浸式陪伴”,要求家长放下手机,真正地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它提供了一种即时性的互动工具,让亲子关系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转变为“共同探索的伙伴”。我记得书里有一个小小的测试,询问家长是否能说出孩子最近一次开怀大笑的原因,我发现自己愣住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去关注那些微小却重要的瞬间。它教我的不是技巧,而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从“我要教他什么”转变为“他现在想告诉我什么”。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们的亲子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真诚,很多原本的冲突点也因为理解的加深而自然消融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放松的魔力,一点也不枯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早期教育理论的父母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对“环境创设”这一块的详细讲解。它不仅仅是说“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家里的现有资源,通过巧妙的布局,将家庭空间打造成一个激发好奇心的“学习站”。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利用自然光的变化来设计一个观察植物生长的角落,或者如何设置一个“小小工程师区”,里面全是螺丝刀、胶带、废旧纸板。这些建议都非常实用,成本几乎为零,却能极大地拓展孩子的认知边界。我按照书中的“小小的冒险家”章节,带着孩子在自家小区的绿化带里进行了一次“自然寻宝”,孩子对着一片不起眼的苔藓都能研究半天,那种专注和探索的眼神,是我用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换不来的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明亮的黄色和充满童趣的插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育儿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空泛的理论,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没有那种严肃的教条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年龄段的“玩耍”时,都附带了非常清晰的步骤图和所需材料的清单,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时间碎片化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它提到如何用家里的旧袜子和纽扣制作一个简单的布偶,既环保又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仅仅购买昂贵的早教玩具。书中很多理念都强调了“过程比结果重要”,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孩子“学习”的定义。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的自由玩耍,其实都在无形中培养着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把“聪明”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既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又不乏具体的行动指南。我喜欢它将“玩”分成了不同维度,比如感官探索、运动发展、社交技能培养等等,这使得家长在选择游戏时更有针对性,不再是盲目地求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关于“叙事游戏”的讨论。作者指出,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能够在安全的范围内排演生活中遇到的复杂情境,从而学会共情和处理人际关系。我根据书中的提示,和孩子一起扮演“宠物医院”的场景,孩子担任医生,我扮演焦急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温柔地对待“病人”,也理解了“关心”的含义。这种角色扮演远比我们说教一万遍“你要对人好一点”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模板,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让我们能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调整,真正实现“与孩子一同成长”。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玩中学”的指南,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仿佛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我以前总觉得,孩子要学好数学、语文,就得早早地开始刷题、上各种辅导班,生怕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焦虑。它用大量的案例说明,真正的底层逻辑能力,比如空间感、序列感、因果关系,都是在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时自然形成的。我尝试着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玩“搭积木猜谜”的游戏,表面上是玩,实际上我引导他思考如何才能搭建出一个既稳定又符合我描述形状的结构。孩子的思维活跃度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他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为什么能成功”或者“为什么会失败”。这种基于兴趣驱动的学习模式,效率远比我强行灌输知识要高得多。书中对“失败的价值”的阐述尤其深刻,它教会我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而不是一味地保护,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