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16高招》是一套PRO-ED公司發行的行為管理系列叢書,由美國堪薩斯大學教授R. Vance Hall和Marilyn L. Hall夫婦主編,首版於1981年發行,即廣受歡迎,中文譯本亦風行於華人社會。英文修訂版由十四位名家參與撰著與修訂。心理出版社繼續取得中文版授權後,仍由吳武典教授主編,邀請學有專長的八位專家學者進行翻譯和修訂,力求信、達、雅。新版仍維持十六個單元(十六招),共四冊,凡十六篇,整合在培養良好行為、維持良好行為、改變不良行為及培養自導能力四大主題下。與第一版相較,新版約有三成的變化,包括增加三個全新的單元。這些調整的主要目的是納入更多學理依據和實務經驗,使得新版書顯得更為適切、更為實用。本套叢書以理論做基礎、實用為依歸,不尚空談,每篇都有策略、實例、基本步驟及注意事項的生動說明,並有練習作業供實際演練,最後有總結,實為教師輔導學生、父母管教子女的最佳指引,其原理與技巧亦可供工商企業員工訓練之用。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管教”这个词汇的重新定义。传统的观念里,管教似乎总是和“惩罚”、“控制”挂钩,让人在执行时心存愧疚。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是极其积极和面向未来的。它核心关注点不在于“如何制止坏行为”,而在于“如何引导好行为的发生”。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在日常与孩子相处时的情绪基调。例如,书中讨论“正面强化”时,它不仅仅是教你多说“做得好”,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如何具体描述孩子做得好的那个“点”,让孩子真正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这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专注力,但这本书记载的训练方法,让我感觉这个“专注力”的投入是值得的。我尝试在孩子完成一项并非自己本意但必须完成的家务后,不是简单地说“谢谢”,而是具体指出“你这次主动把玩具收进箱子里了,而且没有让我提醒,这让我看到你真的开始为自己的空间负责了,太棒了!” 孩子当时那种骄傲和被认可的神情,远比我过去随口一句表扬要有效得多。这种深层次的连接和引导,是任何速成手册都无法提供的宝贵财富。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就被作者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她似乎拥有将复杂育儿难题简化为几个清晰步骤的魔力,重点是,她的“简化”并非是肤浅的概括,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扎实的理解之上。书中关于“设定界限”的章节,简直是一剂清醒剂。过去我总以为严格就是不讲情面,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要么爆发激烈对抗,要么就变得过度顺从而丧失主见。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则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有爱的坚持”,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在维护规则的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连接和解释空间。我特别喜欢其中提到的“预先沟通”技巧,事先和孩子约定好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应该如何应对,而不是等到冲突爆发时才临时施压。这个小小的转变,让我和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减少了至少一半的频率。更让我深思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种技巧时,都会附带引用一些科学研究的发现,但她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枯燥的数据罗列,而是将研究结论融入到具体案例分析中,让人信服其理论的有效性,而不是盲目跟风。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操可行性的平衡,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育儿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可以长期参考的家庭教育手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心思,封面色彩搭配既活泼又不失稳重,拿在手里很有质感,立刻就能感觉到作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处理,字体大小适中,段落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虽然没有过度依赖花哨的卡通形象,但那些手绘的场景和人物表情却精准地捕捉到了亲子互动中的微妙瞬间,让人会心一笑,也更容易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号入座。比如,讲到“情绪引导”那一部分,作者没有使用生硬的心理学术语,而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日常对话场景来展现,那场景描绘得极其真实,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孩子在餐桌上为了小事而僵持的画面。这种叙事上的亲切感,是很多育儿书中常常欠缺的,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她的“独门秘籍”。再者,书中目录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基础的沟通模式建立,到深入的行为矫正,再到长远的品格培养,层层递进,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前最困惑的阶段进行针对性阅读,而不是被动地从头读到尾。对于我这种时间比较零散的家长来说,这种结构上的灵活性简直是福音,拿起就能用,放下也能回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非常注重培养家长的“长期思维”。许多育儿书关注的是眼前的危机处理,比如如何应对发脾气、如何应对考试失利。而这套书,特别是这一册,着重探讨的似乎是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铸就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注意到书中对“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论述非常详尽,它不仅仅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而是提供了一套引导孩子“思考解决路径”的提问清单。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问“你觉得可以试试哪几种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提问”的艺术,是这本书中最具启发性的部分之一。它促使家长从“指挥官”的角色,转变为“思考的伙伴”。这种潜移默化的权力下放和信任的建立,对于培养一个内心有力量、敢于尝试的孩子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没看懂,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思,我过去在哪些环节过度干预了,哪些是本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这种内省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纸面上的文字,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养育过程中的盲点和成长的空间。
评分从文本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的文风是极其务实的,没有任何矫饰。她坦诚地承认,育儿过程必然充满挑战,即便是使用了最科学的方法,也会有失误和反复。这种真实性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书中有一段关于“父母自我调节”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空泛地要求家长保持耐心,而是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情绪急救包”——比如,在感觉自己即将失控时,可以立即执行的三个步骤:深呼吸、离开现场三分钟、进行自我确认。这些细节的提供,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理论上应该怎么做,但情绪上头时根本无法执行。而这本书像一个贴心的教练,在关键时刻递给我们“工具”。而且,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具有包容性,它没有固守某一家派的教条,而是融合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精华,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孩子发展为中心的、灵活多变的体系。它教会我的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面对不同挑战时,都可以灵活套用和调整,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和适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