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工时间--超简单木工家具100例 9787122201683 化学工业出版社

我的手工时间--超简单木工家具100例 9787122201683 化学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学研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木工
  • 家具
  • DIY
  • 手工
  • 家居
  • 生活
  • 教程
  • 设计
  • 简单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1683
商品编码:300757993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手工时间--超简单木工家具100例

定价:46.80元

作者:(日)学研出版社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222016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下是获奖者的ID名单:

18769544;19959427;39182360;15521594;5147299;32811509;16268132;28389260;30564892;26204715;124295621;124298190

124298756;95406494;5430111

本书为日本木工杂志的精选集,由木工专家精心挑选100例*适合家庭使用的木工制品,各种尺寸、各种用途的木制品,总有自己喜欢的款式,为了让初学木工的读者轻松开始,本书所有作品实例都有详细的图纸和取材表,各部位的尺寸标注清晰,并有制作的顺序说明,零基础的木工初学者也可轻松学会。本书作品大部分都适合新手以及初中级的木工爱好者参考,此外,也包含有适合中高水平木工爱好者的进阶作品,需要运用到各种木工技巧,这些木工技巧在本书有详细的图解教程。如果你想改变尺寸或形状,也有多达100款的实例可供激发创意,快来动手开始自己梦想的休闲时光吧!

内容提要


目录


椅子
青蛙椅
放松躺椅
带扶手的花园椅
带收纳空间的花园椅
草坪椅
轻便椅
简单椅
简单高脚凳
花园用小凳
简单凳
精致小椅
非洲椅

桌·椅
简单桌&椅
花园桌&椅
带收纳空间的桌
简单花园桌
圆形花园桌
折叠式置物桌
移动式小桌
小桌

长椅
带靠背的乡村长椅
X脚花园长椅
六角长椅
带小桌的长椅
葫芦形状的花园长椅
带收纳空间的花园长椅
双人长椅

工作桌
花园工作桌
电脑桌
板条式角桌


A4B4文件整理架
平装100册书架
书架
飞镖箱
鞋架
衣架
衣钩
翼形架
报刊架
简单报刊架
壁挂式CD架
伞架
节省空间的衣架
文件架

厨房·餐厅用品
移动式服务车
厨具置物架
红酒架
厨房纸架
双层酒架
碗碟架
简单隔热垫
复古风酒桌
多功能简单小台

收纳家具·小物件
玩具收纳箱
带提手的收纳盒
报纸收藏箱
板条式收纳箱
手提凳
遥控器收纳盒
眼镜收纳盒
信件盒
纸巾盒
工具箱
手提工具箱
边材箱

花园收纳
折叠式工作台
小置物柜
工具箱
移动式花园收纳箱
运动自行车收纳架
架空自行车架
回收分类架

花园家具·小物件
带扇形格架的花盆盒
多功能花园架
台阶式花盆架
带隔板的盆栽盒
双层花盆架
多功能花盆架
A支脚花盆架
花园工作台兼长椅
三角花盆架

花园生活家具
榻榻米长桌
小水台
超简单室外机护罩
宠物风的室外机护罩

生活小物件·趣味小物件
画框
滑轮小猪
木制画架
木制灯架
吉他架
概念笔架
压罐器
小花瓶

其他实用物件
塔形工具推车
三角屋顶的狗舍
创意邮箱
人字梯
晾晒网
木耙
简单工作长椅

附录简单木工的基础知识&技巧
木材知识
木工工具的收集方法
木工的基本技巧
·画墨线(在材料中画线,标记)
·切割(用手锯、曲线锯、圆锯等切割)
·组装(黏合、拼接、暗钉、榫接)
木工作品的涂装

作者介绍


学研出版社,具有60多年历史的日本大出版集团,《大人的科学》系列DIY手作模型书由其编著开发。该社同时拥有50年出版科学模型和实验教材的扎实经验及专业团队,确保作品的原创性和性。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类型的书籍,并力求详尽和自然。 --- 书海拾贝:深度探索与实用指南系列精选 《时间的尺度:人类文明的演进与未来图景》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ISBN: [虚构ISBN号] 字数: 约 35 万字 装帧: 精装,附赠地图集与时间轴图谱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宏大的叙事,精微的洞察:穿越历史长河,叩问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 《时间的尺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横跨数万年的人类文明“基因序列”的深度解码之旅。本书聚焦于“时间”这一核心概念,如何塑造、定义并驱动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作者以天文学的视角引入,从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时刻开始,追溯地球生命的诞生、第一个工具的磨制,直至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爆发,构建了一个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的宏大叙事框架。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由一系列关键的“时间节点”(如农业革命的定居、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普及)所决定的非连续性跃迁。 第一编:原始的节律与同步的诞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人类对自然时间(日出日落、四季更迭)的感知,以及部落社会中“共享时间”的初步形成。重点分析了早期历法的起源,比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月相历和古埃及的太阳历,如何成为最早期的社会组织工具。此处特别详述了“同步性”在集体狩猎和仪式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通勤、工作同步的需求进行类比,揭示了节奏感对社会凝聚力的底层支撑。 第二编:速度与空间的革命:轴心时代的加速 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视为人类精神史上的一个关键加速期。本书探讨了在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条件下,苏格拉底的思辨、佛陀的禅悟、孔子的伦理构建是如何在地理上遥远的不同文明中几乎同时涌现的。作者认为,这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贸易路线加速和知识载体的轻量化(如竹简、莎草纸)。本编引入了“信息传播速率”的概念,论证了信息流通的密度如何直接影响哲学和宗教的复杂程度。 第三编:机械的钟摆与量化的世界 从中世纪的机械钟表的发明开始,人类开始将时间从自然现象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可以被精确测量、交易和管理的资源。本编是全书最详实的部分之一,详细梳理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建立过程,以及铁路时代的到来如何强制性地统一了区域时间。这种“量化时间”的思维,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工厂的生产管理(泰勒制),乃至个体的自我认知——人开始“浪费时间”或“节省时间”。书中附带了详尽的图表,对比了17世纪工匠与19世纪工厂工人在时间分配上的根本差异。 第四编:超光速的幻觉:信息时代的时空压缩 在进入数字时代后,时间的体验发生了新的断裂。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接近“瞬时”,这造成了一种“时空压缩”的感知。本书探讨了社交媒体上的“实时性”如何重塑了政治议程的设置、记忆的存储方式(云端备份取代了个人遗忘),以及“永久在线”对人类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蚀。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当时间感知被无限加速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慢思考”和“长远规划”的内在能力? 结语:面向未来的时间哲学 在科技伦理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定义“未来”?本书最后回归哲学思辨,探讨了在生命延长技术、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面前,我们对“终点”和“永恒”的理解将如何被颠覆。这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跳出日常琐碎,以更宏大的时间尺度来审视自身的处境与选择。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社会学及哲学专业人士、对科技伦理与未来趋势有浓厚兴趣的跨界读者。本书文笔流畅,论证严密,是理解现代性与未来走向的必读之作。 --- 《都市之隅:街角小店的生存哲学与微观经济学》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ISBN: [虚构ISBN号] 字数: 约 28 万字 装帧: 平装,附赠城市调研手绘地图 定价: 88.00 元 --- 内容简介 关注每一个被大数据忽略的角落。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大品牌连锁店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隐藏在城市肌理深处的那些独立经营的街角小店——老裁缝铺、夫妻经营的熟食店、独立书店、手工咖啡馆——它们不仅仅是商业场所,更是社区记忆和生活方式的微型博物馆。 《都市之隅》是一部深入田野调查的社会经济学报告,也是一曲献给“小而美”的赞歌。作者耗时五年,走访了全球十余个主要城市,用人类学家的细致和经济学家的敏锐,记录和分析了这些“微型实体”的生存智慧。 第一部分:选址的玄学与物理学 小店的选址往往不是基于最优的租金回报率,而是基于一种复杂的“社区默契”和“路径依赖”。本书分析了“三米原则”(顾客是否愿意为便利付出溢价)、“社交半径”对客流的影响,并对比了地铁口与老城区背街小巷的运营模式差异。我们揭示了“熟客经济”的内在价值:熟客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提供了关键的社会资本和口碑传播。 第二部分:库存的艺术与现金流的平衡 与大型零售商的规模化采购不同,小店的库存管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赌局。作者详述了如何通过“非标品”的定制化服务、快速的季节性调整来消化库存压力。特别引入了“人情账”的概念,探讨在熟客体系中,非正式的信用系统如何替代部分银行信贷功能,维持着微小的现金流循环。 第三部分:手艺的传承与数字化的抵抗 许多老店的技艺(如修伞、配钥匙)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本书重点记录了这些“非标准化技能”的价值,以及店主们在面对电商冲击时所采取的策略。一些小店通过将线下技能转化为“体验式消费”(如提供小班教学),成功地将“慢工细活”转化为高溢价产品。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数字支付工具对传统小店管理效率的提升,但强调了过度依赖平台可能带来的“数据殖民”风险。 第四部分:社区的粘合剂:超越交易的功能 《都市之隅》强调,小店的真正价值在于其“非交易性功能”。它们是邻里社交的场所、信息交换的枢纽,甚至是特定人群的庇护所。本书通过多个感人的案例,描绘了店主如何成为社区的“非正式社会工作者”,提供情感支持、义务帮助,从而构建起强大的社区韧性。 结论:为“微观经济体”寻找可持续的生态位 本书呼吁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这些小店的价值,认为它们是城市多样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小店主提供的经营参考,更是为所有关心城市文化和社区活力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现代社会微观生态的独特窗口。 读者对象: 城市规划师、社会学研究者、小微企业主、关注生活美学和社区营造的普通市民。 --- 《星尘与代码:深度学习模型的神经形态学解析》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ISBN: [虚构ISBN号] 字数: 约 42 万字 装帧: 硬壳锁线精装,附带大量结构图和数学推导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从生物神经元到人工矩阵,揭示现代人工智能的“黑箱”内部运作机制。 《星尘与代码》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和高级研究生的深度学习理论专著。它摒弃了对具体应用案例的罗列,转而聚焦于构建这些复杂模型的底层数学原理、优化算法以及新兴的神经形态计算架构。本书的野心在于提供一个清晰、严谨的框架,以理解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的“思维”结构。 第一章:激活函数的拓扑学意义 本书从最基础的感知器开始,系统地回顾了Sigmoid、ReLU等激活函数在引入非线性时的数学局限性。重点深入探讨了Swish和GELU等现代激活函数在处理高维数据时的梯度流动特性,并使用拓扑数据分析(TDA)的方法,可视化了不同激活函数在特征空间中形成“流形”的方式。 第二章:注意力机制的进化与效率瓶颈 Transformer架构是现代AI的基石,而注意力机制是其核心。本章详细拆解了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的二次复杂度瓶颈,并引入了线性注意力(Linear Attention)、稀疏注意力(Sparse Atten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大量的矩阵分解和特征值分析,量化了不同注意力机制在计算资源消耗上的差异。 第三章:优化器的“漫游”:从随机梯度到自适应学习率 优化器是训练深度网络的关键。本书对Momentum、Adam、Adagrad等主流优化器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重点讨论了“震荡”问题与“鞍点”逃逸机制,并引入了“元学习”(Meta-Learning)的概念,探讨如何训练一个优化器去学习如何优化。章节中包含了对L-BFGS在深度网络中应用潜力的理论探讨。 第四章:可解释性:解剖“涌现能力”的黑箱 现代大型模型展现出的“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是当前AI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本书采用因果推理和概念激活向量(CAV)的方法,尝试解剖这些能力是如何在数万亿参数的交互中产生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嵌入层级模型”,试图将宏观的行为与微观的权重变化联系起来,为AI的可解释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 第五章:超越冯·诺依曼:神经形态计算的未来 理论部分结束后,本书展望了下一代计算范式。详细介绍了脉冲神经网络(SNNs)在能效上的优势,以及忆阻器(Memristors)在实现类脑计算中的潜力。探讨了如何将概率编程语言与脉冲网络相结合,以期实现更具鲁棒性和生物合理性的学习系统。 本书特点: 理论深度极高,公式推导详尽,适合作为研究生教材或资深工程师的进阶参考资料。本书强调对“为什么”的深究,而非仅仅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居家氛围很有要求的人,我更倾向于那些能提升生活情趣的小物件,而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大家具。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里能包含一些富有创意的“点睛之笔”。比如,如何利用回收的旧木料制作一个带有复古风格的壁挂式花架,或者设计一个可以悬挂首饰的创意收纳板。这种结合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项目,才是我真正想投入时间去钻研的。此外,我对“超简单”的定义可能和专业人士不同,我更看重的是流程的顺畅性。如果一个项目需要复杂的夹具固定、精密的角度测量,或者用到电刨、曲线锯这种大型电动工具,我可能就会望而却步。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使用锯子、锤子、螺丝刀等基础手持工具就能完成的教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自家空间大小灵活调整图纸尺寸的说明,那就更贴心了。想象一下,亲手为孩子的房间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凳子,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若能实现这个愿景,我一定会向所有喜欢动手的朋友推荐。

评分

我购买手工书籍的目的之一,其实也是为了找到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暂时逃离电子设备的喧嚣。因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本身也很重要。我希望文字风格是轻松愉快的,充满鼓励性的,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如果某些步骤确实比较棘手,我希望作者能坦诚指出难点,并提供“Plan B”(备选方案),而不是强迫读者必须达到某个完美标准。例如,在切割木板时,如果没有专业的台锯,手锯如何尽量保证切口平直的小技巧。再者,我非常关注安全问题。虽然是超简单,但木工操作毕竟存在风险。我期待书中能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比如图标或者专门的篇幅,强调佩戴护目镜、注意手指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敷衍带过。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工具维护的简洁说明,比如锯条钝了怎么办,砂纸怎么选,那就更完善了。这本书不应只是项目的集合,更应是一本带着温度的、教会人如何安全享受手工乐趣的指南。

评分

我总觉得,真正好的手工书,不仅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激发你“为什么要做”。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我打开它之后,立刻感受到一种“生活美学”的渗透。那些100个小家具,如果能被巧妙地组织起来,比如分成“厨房收纳篇”、“客厅装饰篇”、“卧室整理篇”等,那么我就可以根据自己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来选择项目,而不是无从下手地随机挑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功能性与美学平衡”的讨论。比如,一个收纳盒,如何通过巧妙的拉手设计或者色彩搭配,让它从一个单纯的容器变成房间里的一件小摆设。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多种风格的案例,从简约的北欧风到温暖的日式风,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居风格来选择制作方向。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如何给家具做旧、涂上个性化色彩的简易教程,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目标不应该是让我成为一个木工大师,而是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欣赏和创造自己生活空间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整体排版给我留下了一种非常清爽、没有压力的感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总觉得很多专业的DIY书籍,图示过于晦涩,专业术语堆砌,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我的手工时间》能彻底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我非常看重项目描述的详尽程度——不仅仅是告诉你“该切多长”,更重要的是要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切”,背后的力学原理或者设计意图是什么。例如,在制作一个需要承重的书架时,我渴望看到关于榫卯结构(哪怕是最简化的版本)的介绍,哪怕只是浅尝辄止,也能让我对手工制品的耐用性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如果书中能加入一些关于木材选择和表面处理的知识就太棒了。比如,是选择松木、杨木还是密度板,每种材料的特性、价格差异以及适合做什么样的家具,这些都是我目前知识体系里的盲区。如果它能提供一个“新手采购清单”,告诉我第一次去木材店应该买些什么,会省去我大量摸索的时间。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书架上那本被翻得卷边、沾满木屑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装饰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充满期待,那种动手制作的满足感是看再多视频也替代不了的。我一直梦想着能把家里那些空荡荡的角落利用起来,做一些既实用又有自己风格的小家具。以前总觉得木工是个高深的技术活,需要昂贵的工具和复杂的理论知识,所以一直停留在“想做”的阶段。看到这个标题,尤其是“超简单”这三个字,简直像是为我这种零基础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从最基础的材料认知、安全注意事项讲起,而不是直接跳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结构图。理想中的内容应该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实物图片和步骤分解,最好能提供一些巧妙利用边角料的方案,毕竟,环保和节约也是手工乐趣的一部分。我特别关注那些只需要基本手工工具就能完成的项目,比如一个简单的置物架、一个别致的床头柜,甚至是一个可以移动的户外小推车。这本书如果能告诉我如何用最少的钱,把脑海里的设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物件,那它就绝对是物超所值了。我期待着翻开它时,能立刻感受到那种泥土的芬芳和木屑的质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