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塞纳河畔 |
| 作 者: | 伊·奥多耶夫采娃 |
| 定价: | 49.00 |
| ISBN号: | 9787514212396 |
| 出版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2-1 |
| 印刷日期: | 2016-2-1 |
| 编辑推荐 |
| 名译,文笔非常优美。作者奥多耶夫采娃是白银时代的诗人、作家,她的两部文学回忆录《涅瓦河畔》和《塞纳河畔》非常有名,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译者蓝英年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家,他的翻译,将原文的准确、细腻和优美传达得淋漓尽致,为汉语读者带来一次文字的盛宴。 内容丰富,文史价值极高。20世纪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在20世纪总共五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中,就有三位是“侨民”作家。有关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诗人的记录不多,这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的回忆录十分珍贵难得,不容错过。 |
| 内容介绍 |
| 伊·奥多耶夫采娃是20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长寿女作家。她既是白银时代的诗人,又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本书是一部关于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回忆录,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们的难忘聚会、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这些作家一个个都个性独特、才华横溢,如诗人叶赛宁、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俄罗斯国宝级作家苔菲、作家夫妻吉皮乌斯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令人掩卷难忘;其中作者对诺贝尔奖得主布宁的描写和刻划尤为细腻、深刻,展现了他在晚年时期内心的孤独和深沉。本书以其内容的优美、丰富和精彩,成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代表。 |
| 作者介绍 |
| 作者简介: 伊·奥多耶夫采娃(1895~1990),俄罗斯白银时代女诗人。她的丈夫格奥尔基。伊万诺夫是阿克梅派诗人,他们同是古米廖夫领导下的诗人车间的成员。1922年,奥多耶夫采娃夫妻双双流亡巴黎,她晚年凄凉,孑然一身,栖居在法国一家孤老院里,直到91岁高龄时才重返祖国,一生历尽坎坷、漂泊。流亡期间,她写了大量诗歌、小说和散文,还有两部珍贵的文学回忆录,即《涅瓦河畔》和《塞纳河畔》。
蓝英年,1933年生,江苏省吴江市人。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曾在北京俄语学院、山东大学外语系、河北大学外语系执教,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指导研究生,1989~1991年赴苏联讲学两年。1993年离休。曾翻译出版《滨河街公寓》(与人合译)、《库普林中短篇小说选》《日瓦戈医生》(与人合译)、《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回忆果戈理》等,著有《冷月葬诗魂》、《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从苏联到俄罗斯》(与人合著)等。2006年,获得俄罗斯颁发的“高尔基奖”。 |
| 目录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从出版社的以往出版记录来看,他们一向以挖掘和推广小众但具有极高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的译著或专著而闻名,因此我对这部作品的权威性和视角的新颖性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倾向于相信,选择将这样的题材纳入其出版线索,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品质背书。它暗示着内容提供者与出版社之间,有着高度一致的审美标准和对真理的追求。我预期这本书的内容会提供一个独特而充满洞察力的观察视角,它可能不会轻易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会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知识建构。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用来“打发时间”的书,而是一本需要被郑重对待,并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现,无疑为相关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与期待。
评分当我随手翻阅目录时,那种编排的逻辑性和跨度的广博性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是精心铺设的一条知识阶梯,引领着读者从一个相对基础的认知点,稳步迈向更深层次的思辨领域。其中一些标题的措辞,极其讲究,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的套路感,反而像是智者间的私密对话,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悬念。我注意到它似乎尝试构建一个宏大的文化坐标系,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现象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网状的结构,远比线性的叙述更有助于理解复杂的文化演变脉络。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暗示了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梳理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力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联系,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被精心编织的知识脉络,感受那种豁然开朗的智力愉悦。
评分文字的呈现方式,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重点,纸张的颜色和墨水的对比度,对于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至关重要。这本书选择的纸张并非那种刺眼的纯白,而是略带米黄的暖色调,这种处理极大地减轻了眼睛的疲劳,使得长时间沉浸其中也感觉不到强烈的干涩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字体排版的间距和行距,它们被调整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文字之间留白得当,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缓且富有韵律,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像是在聆听一段优美的散文朗诵。此外,书页边缘的裁切也十分平整,没有丝毫毛边,这种精细的处理,让每一次翻页都成为一种愉悦的触觉体验。总的来说,出版社在阅读体验的人性化设计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深知,好的内容需要以最舒适的方式呈现,才能被读者真正接纳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和它所处的文化语境,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快速结论的时代,能够看到这样一部愿意沉下心来,对某一文化领域进行深度挖掘的作品问世,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担当。它似乎不迎合时下的热点,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节奏,致力于挖掘那些可能被主流视野忽略的角落,展现出一种对知识纯粹性的坚守。我联想到,出版这样一部可能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储备和严谨考证的著作,背后必然凝聚了编辑团队与作者之间漫长而艰辛的合作过程,这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像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让这本书在众多速食读物中,显得尤为珍贵,它向我们保证,在这里,找到的将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有分量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封面上的字体选择,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衬线体,仿佛能让人闻到旧图书馆里纸张特有的香气,尽管我还没真正翻开内页,但光是封面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些遥远而迷人的文化场景的无限遐想。装帧的材质挑选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种扎实的触感,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精致,它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闪光效果,而是以一种沉稳的金色光泽,暗示着其中蕴含内容的深度与价值。这样的用心,足以看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让读者在还未接触到文字之前,就已经对这次精神之旅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预感到即将踏入的将是一片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艺术殿堂。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它所承载的知识与美感绝非等闲之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