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家味道:奶奶的菜-想念老家的味道
定价:39.80元
作者:梁阳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47482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菜谱实用性高。每道菜品除了精美的图片外,还有详细的步骤讲解图。
★书中菜品均为老味道家常菜,容易操作,适合所有人试做。
★作者为新浪博主,为人仔细严谨,内容丰富。
★本书主打“奶奶的菜”和“老家味道”,必然会引起一股想念家乡的风潮。
★书中量身绘制的精美插画,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奶奶的菜-想念的老家味道》是新浪美食博主梁阳(yukifood)推出的本美食书。本书主打令人想念的“老家味道”,以一种亲切、真挚、怀念的口吻,将自己对奶奶菜的喜爱娓娓道来。书中由家常菜、宴客菜、私房菜、家常养生菜、特色菜和自制酱料六部分组成,每道菜都附有详尽的步骤图和独门制作诀窍,做法简单、贴近生活的菜肴,使本书的实用性极高,书中辅以为本书量身绘制的精美插画和文字,更使整本书充满了家乡的怀旧风。
目录
家常菜——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味道
发豆芽/豆芽尖
切西红柿不流汁
西红柿炒鸡蛋
西红柿拌白糖
鱼香茄子
炸茄盒
松仁玉米
鱼香煎荷包蛋
蒸鸡蛋羹
年糕红烧排骨
栗子烧鸡翅
京酱肉丝
冬瓜丸子汤
腊味娃娃菜
虎皮尖椒
煎焖子
炸酱面
西葫芦虾馅饺子
鸡汤鲜肉小馄饨
宴客菜——把饭店带回家
剜土豆
锤南瓜
秘制酱牛肉
木须肉
四喜丸子
圆葱爆炒腰花
鱼香肉丝
酸菜汆白肉
熘肥肠
宫保鸡丁
腰果虾仁
韩式凉拌菜
麻婆豆腐
干煸豆角
地三鲜
酸辣土豆丝
水晶皮冻
蓝莓山药糕
私房菜——奶奶私房菜
拍黄瓜
炸菠菜
猪肉炖粉条
五花肉炖黄花鱼
肉末豆角
铁板孜然羊肉
米香熏鸡腿
小鸡炖蘑菇
老干妈酥辣鱼段
风干虾
豆渣炸素丸子
豆芽炒韭菜
尖椒干豆腐
熏豆皮拌黄瓜
蜜汁红薯
酱肉大包子
茄丁手擀面
辣椒蛋炒饭
养生菜——跟奶奶学养生
面粉洗碗
清洗蔬菜
木耳清炒莲藕
炒三丁
猪皮咸菜炒黄豆芽
白萝卜炖牛肉
炖肉贴棒子面饼
虎皮豆腐
鲜肉月饼
粗粮花朵馒头
奶黄包
紫菜蛋花汤
老锅崩栗子
五彩凉拌大拉皮
凉拌苦菊
老醋花生
西芹凉拌腐竹
果仁菠菜
地方特色菜——海的味道
酥焖带鱼
清蒸鳕鱼
三文鱼红薯焖饭
辣白菜牡蛎火锅
姜丝炒蟹
小螃蟹熬倭瓜
油焖虾
香酥虾
茄汁大虾
白灼虾
皮皮虾酱
扇贝西芹炒百合
虾仁鸡蛋炒青椒
虾仁冬瓜球
海米烧油菜
虾皮香菜拌香葱
冰虾萝卜丝汤
小酱料——忘不掉的小酱料
饺子蘸料
麻酱小料
香油蒜蓉料
熏料
三合油
干碟和油碟
辣椒油
花椒油
老虎酱
花生虾酱
蜜汁
炸酱
鱼香汁
宫保汁
糖醋汁
茄汁
腐乳汁
卤水汁
作者介绍
梁阳,朝气活力的80后,国际地域技术开发科学领域,海归博士。曾在国际贸易领域打拼,现为自由美食撰稿人,《美食堂》杂志合作作者。喜欢用相机诠释食物秀色可餐的状态,热衷于游走在拥有异域美食的世界各地,享受用美的心灵寻味食物的乐趣。
文摘
序言
这本新书刚到手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封面设计,色彩搭配得非常温暖,带着一种陈旧却又温馨的质感,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乡下老屋里那种烟火气十足的厨房景象。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号选择得非常贴心,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便是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眼睛也不会觉得疲惫。装帧质量也相当扎实,纸张的触感很有分量,不像有些速食读物那样轻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用心,它不是简单地按照菜系来分类,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时间流逝的叙事感,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回了记忆中的那个特定时刻。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更像是一次深沉的、带着情感的追溯。我喜欢那种偶尔穿插在正文中的手绘插图,它们虽然简单,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朴素的生活美学,每一笔都充满了人情味。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让人愿意把它捧在手心里,慢慢品味。
评分坦白说,我最近读了很多同类主题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教你怎么做”的层面,缺少那种深入骨髓的“为什么要做”的哲学思辨。这本书却不然,它在看似轻松的叙事之下,暗藏着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作者并没有故作高深地探讨什么宏大的主题,而是通过对“老味道”的执着坚守,侧面展现了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性。这种传承不是刻板的复制,而是在理解了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着充满爱意的再创造。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步骤中,都在努力模仿和还原逝去长辈的手法与心境,这是一种极其虔诚的姿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怀有敬畏之心的方式去对待我们日常接触的食物和那些与我们共享过这些食物的人们。它提供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遗产的保存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超越了美食本身的范畴,变成了一种关于“记忆的考古学”。我感觉作者在记录的不仅仅是食材的配比,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那种生活节奏和家庭伦理的变迁。比如,某一段落提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年货的场景,那种集体劳作的氛围,那种带着期盼的忙碌,比起现代社会高效率的流水线作业,显得弥足珍贵。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敬意和眷恋,是那种经过沉淀后的、不煽情的真挚情感。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为了追求速度和便捷,而牺牲了太多“慢下来”的美好时刻。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过去疏离的现实,也温柔地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还能抓住的那些“味道”。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烹饪指南的定位。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怀旧美食”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在贩卖廉价的情感,内容空洞。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他/她描述起那些家常小事和食材处理的过程,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对于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作者能描绘出“灶膛里火苗跳动的声音”和“油锅里发出‘滋啦’一声的欢快”,这些细小的感官细节的堆叠,立刻将读者拉入情境之中。这种写作手法,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是在讲述一个食谱,而是在讲述一种“存在感”,讲述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清晰的童年记忆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闭上眼睛,努力去回想自己记忆中那些模糊的、与食物相关的场景,那种感觉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这种文字的感染力,绝非一般作品可以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节奏感,它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部结构精良的散文集。有些章节短小精悍,如同快速闪过的快照,记录了某一瞬间的灵光乍现;而另一些章节则舒缓悠长,像一首慢板乐曲,详细铺陈了某道菜背后的家族故事和长辈的智慧。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始终保持着探索的兴趣,不会产生阅读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切换时,那种流畅的过渡,仿佛作者是带着我们进行一次精心设计的导览之旅,从阳光明媚的午后厨房,走到灯光昏暗的深夜小酌,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恰到好处,自然而然。这种高超的篇章组织能力,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呈现出一种连贯且富有层次的美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太快翻到最后一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