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兄弟在清华和北航的日子(辑)
定价:38.00元
作者:戴次一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3023638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每一代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故事。该书记录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对亲兄弟求学奋斗的历程。这兄弟俩就是后来在科研和业界都有着非凡成绩的戴宏杰、戴宏力兄弟。他们从读中学起就立志要做学有专长、于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人。他们先后进入大学后,目标更加明确并孜孜以求。他俩信奉“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的格言,在成长路上,逢胜不骄,遇挫不馁,执着顽强,终有所成。戴宏杰在刚刚40岁的时候,已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获得多项享誉国际的物理及化学研究奖,并被我国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任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同时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中心成员;戴宏力原为美国杜邦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拥有多项美国国家发明,现为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高级研发工程师。
目录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序)1.1984年9月22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1984年10月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1984年10月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1984年10月20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1984年10月2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1984年11月1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7.1984年12月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8.1985年6月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9.1985年7月10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0.1985年8月3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1.1985年9月14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2.1985年9月2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3.1985年10月26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4.1985年11月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5.1985年12月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6.1986年3月2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7.1986年3月16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8.1986年3月30日宏杰给父母的信19.1986年4月12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0.1986年4月2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1.1986年5月12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2.1986年6月6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3.1986年8月1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4.1986年8月2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5.1986年8月3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6.1986年10月1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7.1986年11月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8.1986年11月12日宏杰给父母的信29.1986年11月23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0.1986年12月14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1.1987年2月1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2.1987年2月22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3.1987年3月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4.1987年3月2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5.1987年4月5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6.1987年4月1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7.1987年5月23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8.1987年6月3日宏杰给父母的信39.1987年8月13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0.1987年9月16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1.1987年9月2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2.1987年10月1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3.1987年10月2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4.1987年11月25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5.1987年12月12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6.1987年12月31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7.1988年2月25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8.1988年3月1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49.1988年4月3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0.1988年4月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1.1988年4月1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2.1988年4月2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3.1988年5月1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4.1988年5月25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5.1988年5月2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6.1988年6月1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7.1988年7月4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8.1988年8月1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59.1988年9月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0.1988年9月13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1.1988年10月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2.1988年10月1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3.1988年11月1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4.1988年11月2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5.1988年12月1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6.1989年1月13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7.1989年2月28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8.1989年3月29日宏杰给父母的信69.1989年5月4日宏杰给父母的信70.1989年6月24日宏杰给父母的信71.1989年7月7日宏杰给父母的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兄弟在清华和北航的日子”,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身影,他们或许一个温文尔雅,沉浸在理科的逻辑世界,另一个则可能充满激情,投身于工科的实践探索。清华的严谨厚重,北航的蓝天情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气息,一定会在兄弟俩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我不懂其中的专业知识,但我深信,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日子”这两个字,它饱含着生活的点滴,情感的积累,以及成长的轨迹。我会想象着,在某个夏夜,他们在未名湖畔的长椅上畅谈理想;又或者是在北航的某个实验室里,为了一个实验数据争论不休。书中描绘的,或许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经历,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无数青年学子共同的青春写照。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份属于那个年代的纯粹与执着。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尽管我对清华和北航的具体专业知识并不了解,但我相信作者在描绘校园生活的同时,一定会细腻地捕捉到人物的情感脉络。我想象着,故事中的主角们,或许会面临学业上的巨大挑战,学业的压力,论文的难题,考试的焦虑,这些都是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但更让我期待的是,他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如何相互扶持,如何共同成长。兄弟之间的情谊,在象牙塔里的特殊环境下,是否会变得更加坚韧?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是互相鼓励,还是会产生微妙的竞争?书中对大学生活的描绘,是否会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比如对真理的渴望,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纯粹的少年情怀,以及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泛黄的纸张和略带复古的字体,让人联想到尘封的记忆和真挚的情感。尽管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凭这封面,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两个少年,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踏入了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学府。清华和北航,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光环与期待,也意味着无数的汗水与拼搏。我想象着他们在这两所学府里,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经历着怎样的蜕变。是深夜图书馆里的苦读,是实验室里的钻研,是运动场上的挥洒汗水,还是社团活动中的欢声笑语?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段风华正茂的岁月,那些纯真的友情,以及在追求学术巅峰的同时,对未来人生的探索与思考?我尤其好奇,在截然不同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兄弟俩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会在彼此身上留下怎样的印记。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校园生活的故事,更可能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兄弟情深的多维度画卷。
评分“兄弟在清华和北航的日子”——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那段黄金岁月的想象。虽然我对清华和北航具体专业的科研细节可能知之甚少,但“日子”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段段鲜活的生活片段,是青春期特有的迷茫、憧憬与奋斗。我能想象到,在清华厚重的学术氛围里,其中一个兄弟或许在沉思,在探索着抽象的理论;而在北航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另一个兄弟可能正热火朝天地参与着实践项目,用双手创造着未来。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关于两所名校的介绍,它更像是两位兄弟共同成长的编年史。我期待着,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他们在学业上的点滴进步,在人际交往中的点滴感悟,以及最重要的,他们之间那份在人生最宝贵阶段相互支撑、相互理解的深厚情谊。这种情谊,往往在激烈的学业竞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从书名《兄弟在清华和北航的日子(辑)》来看,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校园回忆录,更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兄弟情谊和个人成长史。虽然我可能对清华和北航的学术体系并不熟悉,但我对“日子”这个词特别感兴趣。它暗示着日常的琐碎,时间的流逝,以及在这些“日子”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我猜想,书中的兄弟二人,或许性格迥异,一个在清华的严谨求实中磨砺,另一个在北航的创新求变中成长。他们各自的经历,无疑会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我会期待书中描绘他们如何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在个人成长与兄弟情谊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仅是关于两所名校的记忆,更是关于青春、关于选择、关于人生道路上的相互扶持与激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