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未闻 古风水彩/岩彩手绘技法教程|8049329 |
| 图书定价: | 98元 |
| 图书作者: | 伏蝣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7/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548282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00 |
| 版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围绕古风插画这一主题,以水彩、工笔、岩彩三个画种为依托,诠释了中国古代传统祥瑞元素,如花木、古器、瑞兽、敦煌等的画法,可以给读者提供创作的灵感和活力。 此外,书中还包含三个画种的材料介绍、绘画灵感来源与心得体会,以及完整的过程示范图解。作者将自己学习插画三年来微末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既是对自己这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借鉴。 世间万物纷呈,绘画艰辛而有幸,愿我们秉性前行。 |
| 目录 |
1.1 古风水彩简析/057 1.2 灵感来源与构思/058 2.1 水彩纸/061 2.2 水彩颜料/062 2.3 画笔/062 2.4 关于裱纸/063 2.5 描线稿小工具/064 2.6 画型实例/069 2.7 经典构图方式/071 2.8 水彩色彩搭配/074 2.9 常用的水彩技法/075 3.1 墨/079 3.2 钛白、蛤粉白/079 3.3 国画颜料/082 3.4 古风水彩背景绘制方法/083 4.1 莲心鹿——巧用主题色与背景色的对比/091 4.2 古灯——掌握光感的层次和对比/094 4.3 飞天——控制墨的浓淡程度/099 4.4 海碗——熟悉传统用色/105 4.5 团扇——注意明暗对比/110 4.6 天女——如何画出白色的层次感/116 4.7 鲁山行——小的元素往往更点题/121 5.1 工笔概述/128 5.2 胶矾水及蛤粉的配制方法/129 5.3 常用且实用的工笔技法/132 6.1 霓凰——艳丽的色彩更提神/136 6.3 荷绘——熟练掌握矿物质颜料/139 6.3 鹭鸶——注意构图的趣味性/145 7.1 岩彩概述/150 7.2 岩彩画板画纸的处理/156 7.3 岩彩颜料及工具讲解/160 7.4 常用的岩彩技法/163 8.1 月光河——注意色彩的过渡/172 8.2 瑞兽——掌握撒金的方法/178 8.3 瑞兽-鹤/182 8.4 拈花-寻——控制好颜料的浓度/186 8.4 拈花-归——色彩搭配要和谐/191 8.5 拈花-逝/196 |
| 编辑推荐 |
| 微博、乐乎红人伏蝣经典作品。 16个作品详细绘制教程。 结合中国精美古器与祥瑞灵兽,糅合水彩、工笔、岩彩多种技法。 画型、裱纸、背景肌理制作手法、颜料介绍及制作等多重技法讲解剖析。 |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材料的兼容性和替代性方面也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指导。我们都知道,专业的艺术材料价格不菲,尤其是一些进口的矿物颜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门槛。这本书非常体贴地为读者考虑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一味推崇昂贵材料,而是针对性地列举了在水彩和岩彩技法中,哪些环节可以使用更容易获得的国产或平价替代品,并且分析了替代品在最终效果上可能产生的细微差异。例如,在讲解某些特定矿石色粉的颗粒效果时,它会给出一些常用的石英粉或细沙作为辅助材料的混合建议。这种务实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不会因为预算问题而望而却步,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实用至上。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讲解部分处理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技术罗列,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在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对“意境”的强调。很多教程只是教你怎么调色、怎么运笔,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水彩与岩彩这两种看似迥异的媒材中,捕捉和表达“古风”的神韵。比如,它会详细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留白”的理解,并巧妙地将其融入水彩的湿画法中,教读者如何用最少的笔触营造出云雾缭绕的空灵感。而在岩彩的部分,它对于矿物颜料的特性、颗粒感以及与基底的结合方式,阐述得非常透彻,这对于新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由内而外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让我觉得自己的绘画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不再局限于临摹,开始尝试理解不同材料背后的哲学思想。
评分从技法演示的步骤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无论是图示的清晰度还是文字的准确性,都达到了专业水准。很多教程的步骤图往往模糊不清,要么是光线不好,要么是视角刁钻,根本看不清笔尖的细微动作,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对于水彩晕染的过渡阶段,图片会采用高分辨率的特写镜头,精确地展示了水分与颜料在纸面上交融的临界点,让人一目了然。对于岩彩的堆叠和罩染,作者更是细致地标注了每一层的厚度和透明度变化,这些都是实操中极易出错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教程中选择的范例题材,都紧扣“古风”主题,无论是亭台楼阁的结构光影,还是人物服饰的飘逸质感,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看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作者身边,手把手地学习了整个创作过程,而不是对着一本晦涩难懂的说明书发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从拿到手里那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程。封面选用的那种带有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与书名中“古风水彩/岩彩”的意境完美契合。色彩搭配上,没有那种流于表面的艳丽,而是选择了低饱和度的雅致色调,仿佛能从纸面上嗅到淡淡的墨香和矿物质颜料的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厚薄适中,既能很好地承托水彩的洇染效果,又不易洇透岩彩的厚重质感,这点对于实际操作非常重要。我特别欣赏他们对细节的打磨,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平摊性极佳,这在学习绘画时能让人彻底解放双手,不必费力按住书页,专心于笔尖的运行。而且,书中配的小插图和版式设计,都透露着一种东方古典韵味,即便不看内容,光是翻阅,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让人心境平和,很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慢慢品读。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知识点砸向读者,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曲线。开篇从最基础的笔触练习和色彩调和入手,但即便是这些基础练习,也融入了古韵的审美要求。随着章节的深入,难度逐步攀升,从简单的静物到复杂的人物动态和场景构建,每一关的衔接都非常自然流畅,让人有种“水到渠成”的学习体验。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它在教授技法的同时,非常强调“自我探索”的环节。在每个主要的技法模块结束时,都会设置一个“拓展与变体”的小节,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喜欢的题材上,鼓励打破既定的步骤,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引导式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被标准化的学习模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