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
定价:58.00元
作者:周积明,朱仁天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13592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序 1
自序 1
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 1
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缘起 1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过程 9
一、酝酿与准备阶段(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至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9
二、编撰初稿阶段(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至乾隆四十六年二月) 9
三、修改缮写完善阶段(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 13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 17
一、圣谕 17
二、表文 18
三、职名 19
四、凡例 19
五、总叙与小序 20
六、提要 21
七、案语 22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 22
第二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官 31
节《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纂官 31
一、翁方纲 35
二、姚鼐 37
三、邵晋涵 38
四、余集 40
五、张羲年 40
六、程晋芳 41
七、戴震 43
八、周永年 44
九、刘权之 45
十、邹炳泰 46
十一、任大椿 47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纂官 48
一、纪昀 51
二、陆锡熊 65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总裁官 68
一、于敏中 74
二、王际华 75
三、金简 77
第三章乾隆帝与《四库全书总目》 80
一、《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倡导者 80
二、《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保障者 81
三、《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指导者 83
四、《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监督者 84
五、《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掌控者 86
第四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版本与流传 95
节《四库全书总目》四库馆臣写本 95
一、抄写进呈本 95
二、七阁写本 96
三、稿本 102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殿本系列及其流传 108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浙本系列及其流传 114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粤本系列及其流传 120
第五节其他版本 123
第五章《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 126
节《四库全书总目》补正 126
一、陈垣《四库书目考异》 127
二、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131
三、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135
四、刘兆佑《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 140
五、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 141
六、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 144
七、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 145
八、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 147
九、《四库全书总目汇订》 150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笺疏 151
一、林鹤年《四库全书表文笺释》 151
二、周云青《四库全书提要叙笺注》 155
三、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 158
四、其他笺疏著作 160
第三节《四库全书总目》学典 162
第四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化史研究 167
一、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 168
二、张传峰《〈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研究》 171
三、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 172
第五节《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学研究与编纂研究 174
一、《〈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175
二、《〈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 175
第六章《四库全书总目》对乾嘉学风的影响 181
节“四库馆启,天下学术为之一变” 181
第二节嘉道时期对四库馆和《四库全书总目》的批判 188
第七章《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化价值 193
节《四库全书总目》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上的贡献 193
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对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5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类的书籍通常会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要将如此庞杂的史料梳理得清晰透彻,绝非易事。然而,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精妙设计,却让我颇感惊喜。它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的巨大网图。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拨开了一层又一层的迷雾,逐渐接近了事物的核心本质。这种条理分明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人,也能较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对我而言,它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全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零星的碎片信息上。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重新注意到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摆放在那里,与其他新近购入的流行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一个时间胶囊,静静地等待着被开启。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专注度。我尤其欣赏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处理,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信息不至于让人产生压迫感,反而形成了一种节奏感,引导着读者的目光缓缓前行,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起承转合。这种精心的编排,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终极关怀,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一种引导我们进入特定思维模式的媒介。读着它,我感觉自己正在与那些遥远的古代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学界和普通爱好者都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从一个长期关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所体现出的学术严谨性,是任何敷衍了事之作都无法企及的。我能够感受到编辑和校对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对每一个引文、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无误。这种对知识本体的敬畏之心,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更像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重新审视与确认。它让我们明白,在快速迭代的今天,回望那些奠基性的文本,依旧是保持文化定力的关键所在。这本书无疑是这个时代里,关于这份珍贵遗产的一份重要宣言。
评分每次偶然路过书店或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静静地陈列在那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它仿佛是一个可靠的伙伴,随时准备在你需要深入探究某个历史节点时,提供最坚实的基础支持。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特定领域研究资料上的一个空白,其内容之详尽,论述之精炼,令人叹为观止。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结构严谨的学术考察,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消遣。它要求你投入思考,去辨析、去比较、去理解背后的复杂性。这种“硬核”的阅读体验,恰恰是我所渴求的,因为它带来的知识的充实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轻量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时常翻阅的案头必备之书。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考究,封面的设计既有传统典籍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出版的审美趣味。初翻阅时,那种纸张与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仿佛能把我带回古老的藏书楼,让人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之心。对于任何一个痴迷于中华文化瑰宝的人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尤其是书脊上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沉稳的光芒,显示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极致用心。这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默默耕耘的学者们,他们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在了这本书的每一个物理层面。这本书的重量拿在手里,也让人感觉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学术分量,期待着深入其中,开启一段寻觅旧梦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