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經學教科書 倫理教科書 | 作者 | 劉師培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江蘇廣陵書社 |
| ISBN | 9787555405023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此次選編劉師培著作之精華,大緻可分為四類:一為論經學,二為讀書劄記,三為論文學,四為教科書。叢書共六冊。冊《國學發微》《周末學術史序》《群經大義相通論》等六種,以論經學為主。第二冊《讀書隨筆》《讀書續筆》《左盦題跋》等六種,基本為讀書劄記。第三冊《中國文學講義概略》《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附錄》《論文雜記》,三者為劉師培文論之核心,故以《中國文學講義》為名。其中《中國文學講義概略》本係單獨成書,所述內容在專講魏晉六朝文學的《中國中吉文學史講義》之前,兩者之間又有的聯係,且其書除《劉申叔遺書補遺》中收錄外,傳本罕見,價值頗高。第四冊為《中國曆史教科書》第五冊為《中國地理教科書》。第六冊為《經學教科書》《倫理教科書》。清末民初,各類學校相繼成立,代替古代書院,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變革,故教材的編篡相當重要。劉師培所編諸種教材,貫通古今,兼容並蓄,貢獻頗大,今天仍有學習、藉鑒之價值。 |
| 作者簡介 | |
| 劉師培( 1884-1919) ,字申叔,號左盒,江蘇儀徵人。劉氏傢學淵源深厚,他的曾祖父劉文滇、祖父劉毓棒、伯父劉壽曾,都是精通漢 學的知名學者。濃鬱的學術氛圍加上他的刻苦自勵及學術上的兼容並 包,緻使他終成為一代名傢。劉師培一生著述繁富,內容涉及經學、 小學、校悻學、文學、史學乃至倫理學、教育學等諸多方麵,承前啓後 多有創獲。他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經學教科書》等著作被一些 高等院校列為專業教學參考書,影響廣泛。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者,我對這套書的“時代適應性”持保留但審慎樂觀的態度。不可否認,它所引用的原始文本和思想資源是極其紮實的,其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是,在如何將這些深奧的古代智慧,有效地傳達給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年輕人,本書在方法論上略顯保守。雖然前文提到其語言的嚴謹性是一種優點,但對於許多剛剛接觸這些領域的學生來說,這種高強度的學術密度可能會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容易造成興趣的流失。我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結閤多媒體輔助、案例場景模擬等現代教學手段來“活化”這些經典文本的實踐。這本書無疑是建立穩固學術基石的絕佳材料,它提供瞭堅硬的骨架;但如何讓這個骨架在現代的教育環境中“活起來”,還需要後續的配套努力和靈活的教學策略來填充血肉。它代錶瞭一種經典的、不可動搖的學術標準,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緻敬。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古典韻味的封麵,第一眼就抓住我的目光,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細看。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摸上去有一定的厚度和韌性,翻頁時沒有那種廉價的滑膩感,而是帶著一種書捲氣。不過,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內文的排版布局。字體選擇非常考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避免瞭那種過於現代化的冷硬感。段落之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一點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教科書”性質的書籍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裝訂工藝也顯得很紮實,我特意嘗試用力翻開瞭幾頁,感覺即使經常翻閱,也很難齣現散頁的現象。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質載體本身,就傳達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者的尊重,它不僅僅是內容的容器,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這種對細節的堅持,在如今快餐式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願意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這套書的閱讀體驗中,整體感覺仿佛進行瞭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之旅。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老練和富有條理,他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概念和曆史事件,而是采取瞭一種引導式的提問結構,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不斷地拋齣問題,然後層層深入地剖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知識的框架。尤其在處理那些跨越時空的復雜思想演變時,他展現齣瞭驚人的駕馭能力,能夠將看似毫不相關的古代思想脈絡,用一種清晰的邏輯鏈條串聯起來,這種構建宏大體係的能力,實在令人佩服。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積極地與書中的論點進行辯論和思考。書中的案例選取也極其精準,總能用最簡潔的古代文本,闡釋最核心的倫理睏境,讓人在豁然開朗之餘,也對古人的智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絕非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要求讀者全身心的投入,但隨之而來的思想上的充實感,是其他泛泛之作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套書的語言風格是它最獨特也最有挑戰性的地方。它完全摒棄瞭那種過度簡化的口語化錶達,轉而采用瞭非常精確、甚至略帶文言色彩的專業術語錶述,這無疑增加瞭初次接觸者的門檻。初讀時,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查閱一些基礎概念,甚至需要對照著其他參考資料來輔助理解某些特定語境下的詞義。然而,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和用詞的嚴謹性,你會發現這種“拗口”實則是一種保護——它有效地過濾掉瞭那些浮於錶麵的膚淺理解,確保讀者接觸到的是知識最純粹、最核心的形態。這種略顯生硬的錶達,反而凸顯瞭所討論主題的嚴肅性和不可輕視性。它不是在討好讀者,而是在要求讀者提升自身,以匹配所承載的學識深度。對於希望深入研究特定領域的人來說,這種堅持維護學術純粹性的態度,值得高度贊賞。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章節編排上,似乎有一種非常巧妙的螺鏇上升結構。它不像很多教科書那樣,第一章講基礎,第二章講應用,然後就結束瞭。相反,它在看似完成一個階段的論述後,會在後續章節中,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或更深層次的原理,重新審視和深化前文提及的概念。這種設計使得知識的纍積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相互滲透、彼此印證。例如,某個早期章節中提齣的一個看似簡單的道德選擇模型,到瞭全書的後半部分,突然被放在更宏大的社會曆史背景下進行重新檢驗,其復雜性和多維度性纔完全展現齣來。這種結構要求讀者必須保持對全書內容的記憶和聯係,但迴報是,你對知識的理解會變得更加立體和富有彈性,不再是死闆的教條。這體現瞭編撰者對於知識體係構建的深厚功力,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融會貫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