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戰爭文化
定價:86.00元
作者:托馬·拉比諾(Thomas Rabino)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2016192
字數:516000
頁碼:532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可以讓我們透過美國當局的一些行動看到其背後的實質,它以“9·11”事件為視角,一窺當今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排除萬難”逐鹿中東的不死野心!今天的我們究竟走到瞭哪一步?和平和民主引發的血腥大戰究竟目的是什麼?讀完這本書,讀者對這個話題或許會有更透徹更深入的解讀。
內容提要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美國需要戰爭。在過去的20年裏,美國是世界上*一個接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傢。為什麼會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
美國這個國傢跟戰爭真乃難捨難分的一對。自打從一場獨立戰爭立國開始,這個國傢似乎不徵戰就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兩個半世紀以來,美國嚮多個國傢發動瞭60多場軍事乾預,從古巴到伊朗,從日本到越南,當然還有兩次發生在歐洲的地盤上。一直以來,美國都在世界上占據著霸主地位,它的霸權主義思想注定讓它與戰爭密不可分。
自“9·11事件”之後,美國開始瞭一場“反恐戰爭”。世貿中心仿佛依舊冒著濃煙,廢墟之上,美國戰爭文化重新升騰。它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想要重樹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國戰爭文化》以該事件為切入點,深入探討瞭美國戰爭思想和軍事文化對該國政治、外交、社會的滲透和深刻影響。
本書將美國的戰爭文化如實呈現在讀者麵前,本書麵嚮的主要是對美國曆史、文化和軍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目錄
作者介紹
·拉比諾Thomas Rabino
文摘
序言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具有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付齣極大的專注力,因為它很少提供直接的結論,而是不斷地引導你去質疑和重構你既有的認知。那種感覺就像是,你以為自己已經抵達瞭目的地,結果發現那隻是一個中轉站。作者對媒體在構建“他者”形象上的分析,尤其令人不安。他展示瞭媒體如何通過視覺和語言的重復操作,將特定的敵對國傢或群體塑造成非人化的威脅,從而為軍事行動鋪平瞭道路。這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宣傳,更是關於如何調動大眾情緒的精妙心理操控術。這本書的後勁非常大,閤上書本後,你對新聞報道、電影預告片甚至政治演講的解讀都會自動進入一個更高的警惕層級。它成功地將“文化”這個抽象概念,實體化為一種具有明確乾預性的力量,令人深思。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沒有過多糾纏於戰爭的具體細節或戰術演變,而是深入剖析瞭美國社會對“戰爭”這一概念的集體心理建構。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從好萊塢大片到愛國主義歌麯——剝開外殼,展示其背後運作的深層邏輯。讀完後,你會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略帶批判性的眼光審視那些被美化或浪漫化的戰爭敘事。例如,它對“英雄主義”的解構尤為深刻,指齣這種文化如何有效地將復雜的政治和道德睏境簡化為個體層麵的英勇獻身,從而服務於更宏大的國傢意誌。這迫使讀者去思考,我們所接受的“正義之戰”的框架,究竟有多少是基於事實,又有多少是文化灌輸的産物。它不是一本讓你熱血沸騰的書,恰恰相反,它讓你感到一種冷靜的、近乎冰冷的清醒,明白文化對曆史記憶的塑造力量是何其強大且無孔不入。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其對“內部”與“外部”邊界的模糊處理。作者清晰地展示瞭,戰爭文化並非隻停留在前綫或政治宣言中,它早已滲透到美國社會的日常生活肌理,影響瞭教育係統、體育文化乃至娛樂産業。它描繪的不是一次戰爭,而是一種持續的、內嵌於民族身份中的“戰備狀態”。這種狀態的維持,需要一套復雜的文化機製來不斷地自我驗證和修復。讀完後,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感,因為它解釋瞭為什麼一些看似不相關的社會現象,最終都能匯聚到對軍事力量的隱性崇拜上。它挑戰瞭傳統地緣政治分析的局限,提供瞭一個更深、更具社會本體論意義的解讀框架。這本書是那種你讀完後,會忍不住想推薦給所有關心現代社會權力運作邏輯的朋友的“必備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論證過程極其嚴謹,結構之精妙,讀起來就像在跟隨一位技藝高超的建築師觀察一座宏偉建築的藍圖。作者似乎對每一個論點都進行瞭多維度的交叉印證,引用瞭大量的社會學、人類學和曆史學材料,但又巧妙地避免瞭學術性說教的枯燥。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的案例時的對比手法,從早期的邊疆戰爭到近現代的全球乾預,可以看到美國戰爭觀是如何一步步演化、適應和自我閤理化的。行文流暢,雖然涉及的概念深奧,但錶達卻十分清晰有力,沒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晦澀詞句。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篇論文,而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智力對話,每翻一頁,都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被點燃。對於想要理解美國“例外論”如何在軍事領域紮根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最堅實的理論基石。
評分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敘事中流露齣的那種曆史的重量感。這本書不是在批判或歌頌,而是在進行一種近乎人類學式的田野考察,考察美國人是如何“學會”看待和接受戰爭的。它深入探討瞭儀式、紀念碑以及日常語言中隱藏的戰爭密碼。比如,它對“犧牲”這個詞匯的考察,就揭示瞭它如何被巧妙地從其原始的宗教和道德含義中抽離齣來,成為一種服務於軍事動員的純粹符號。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使得整本書的質感非常豐富,充滿瞭文本肌理的細節。讀起來,你會感覺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仿佛那些過去的士兵和民眾的聲音,都通過作者的梳理,在當代語境下重新發聲。對於任何對文化符號學和曆史連續性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會提供無與倫比的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