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于丹《庄子》心得
定价:20.00元
作者:于丹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802192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首印100万册,创造近年来出版界畅销图书**纪录! ★CCTV百家讲坛*火人物于丹继《于丹心得》之后又一超人气著作!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本书中,于丹延续讲述《论语》的方法,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庄子的思想。在《于丹〈庄子〉心得》中,她将主线放在庄子的“逍遥游”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于丹说,庄子写在书里面的东西,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点击查看《于丹《庄子》心得(5DVD)》点击查看《论语庄子:心得(9DVD)(附赠图书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点击查看 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4DVD)
内容提要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本书以作者在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本书主要有以下内容:
庄子何其人: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庄子思想中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感悟与:要想真正感悟“逍遥游”的境界,就要能够名利。而有一个淡薄的心态,是名利的基础。
认识你自己: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总有路可走: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坚持与顺应:“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本性与物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态与状态: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大道与自然:《庄子》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目录
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于丹<庄子>心得》自序
庄子何其人
境界有大小
感悟与
认识你自己
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
坚持与顺应
本性与悟性
心态与状态
大道与自然
《庄子》原文
作者介绍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与大型理论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精神的重塑工具”,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它不是在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而是在不断地提醒我“本可以”怎样存在。特别是当涉及到人际交往和自我定位的部分,作者的观点非常克制而有力。她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之性”,而不是为了迎合外部世界而进行的自我消耗和扭曲。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几个月里,自己在工作和社交中所做的那些不必要的“表演”和妥协。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撑,让我敢于在特定的情境下,选择做那个“不合时宜”的、但却真实舒服的自己。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窗外的噪音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刺耳了,这或许就是一次成功的哲学洗礼所带来的最实际的回馈。
评分初读这书,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的叙述语调像是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讲述一个深远的故事,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她自己与古老智慧反复叩问、最终获得的几点感悟的真诚分享。她擅长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极其细微的、我们通常会忽略的瞬间——比如清晨窗边的一束光,或者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气息——然后迅速地将这些感官体验与书中的哲学概念联系起来。这种连接方式极其自然,丝毫没有为了“阐释”而阐释的生硬感。我特别留意了她对于“逍遥”的描绘,她没有去描绘宏大的天马行空,反而聚焦于一种“心不在焉”的境界,那种在忙碌中保持一丝抽离的能力。这种笔法,使得原本可能高深莫测的古代思想,变得可以触摸、可以体味,仿佛触手可及的温暖。
评分随着阅读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结构组织上的独到匠心。她并非是按部就班地对某一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串联。比如,她会把不同篇章中关于“变化”的论述,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关于时间流逝和存在本质的探讨闭环。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它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思想的深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注释书,而是在参与一场由作者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步。每走一步,都能回溯到之前的风景,并发现新的视角。这种非线性的、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挑战了我习惯于线性和逻辑性的思维定势,迫使我去接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是网状而非链条式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里的时候,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内敛的古典美感。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深色调,或许是墨黑,或许是深靛,配合着烫金的字体,那种字体本身的选择就很有讲究,既非张扬的大宋体,也非过于纤细的宋体,而是一种带着古朴韵味的行楷,仿佛轻轻拂过就能感受到纸张的纹理。内页的纸张也明显是经过挑选的,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漂白得惨白的纸,而是略带米黄,让长时间阅读的眼睛也感到相对舒适。更让我欣赏的是,排版上留白的艺术处理得非常好,疏密有致,每一行文字之间,每一段落之间,都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使得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变得非常放松和平静,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茶室,而不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数字世界里。这种对实体书载体的尊重和精心打磨,已经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铺设了一条非常雅致的甬道。它告诉我,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次需要郑重对待的拜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魅力,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一大亮点,但它的美感并非仅仅停留在辞藻的华丽上。我发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穿透力”。当她引用或转述那些古老的、充满象征意义的段落时,她总能找到一种现代的、却又不失典雅的表达来支撑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无用之用”的阐释。她没有陷入经济学上的功利主义讨论,而是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比如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在花园中如何保护了脚下的青苔,来展现这种“无用”所带来的庇护和宁静。她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滤镜,能将日常的琐碎褪去,让本质的光芒得以显现,读完后,往往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困难,而是因为被那种清澈感所震慑,需要时间让心绪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