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说新语
:39.00元
作者:(南朝宋)刘义庆著;中华文化讲堂注译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26474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同类好书推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product../23563475.html★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product../23841156.html
内容提要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述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它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所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因而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目录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刘宋宗室,武帝刘裕之侄,袭临川王。曾集士人门客作《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书。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自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并非着重于政治或军事的角力,而是聚焦于“生活艺术化”的极致追求。从“竹林七贤”的隐逸之风,到各种关于评判美丑、高下优劣的标准讨论,无不体现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纯粹的价值取向。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物质成功的时代,还有一种更高层面的追求——即如何优雅地、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种对“格调”的执着,对生活细节的精雕细琢,虽然有时显得矫揉造作,但它确立了一种绵延千年的文化范式。阅读它,就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味的人”的深度研讨会,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践行书中描述的超然生活,但其提供的参照系和想象空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社交图鉴,让我仿佛置身于魏晋风度的核心圈子。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捕捉的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灵光乍现,是士人们在竹林下、在清谈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性情与才华。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神态、言语微末之处的描摹,那些看似随意的片言只语,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和对生命态度的独特理解。读来,如同品鉴一壶陈年的佳酿,初尝平淡,细品之后,那股清冽的韵味便缓缓浸润心脾,让人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古人那种“名士风流”的洒脱与不羁。它不像正史那样板着面孔,而是用一种近乎八卦的生动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群像,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当时那轻快的笑声和掷地有声的辩驳。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看似无谓的闲谈中,发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魅力是内敛而又极具穿透力的。它使用的语言,虽然古奥,却充满了音乐性。每一个典故的引用,每一个形容词的锤炼,都显示出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那种措辞的精准和韵律感,让人忍不住要在大脑中回放几遍。它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营造”氛围。你读到有人谈论玄学,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清谈气息;读到有人展现风度,那种飘逸潇洒的气度仿佛能穿透纸面。这种通过语言构建的沉浸式体验,是其他许多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它更像是一部文学的教科书,而非单纯的史料汇编,值得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坦白讲,初次翻开这书,我还有些不适应这种近乎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有清晰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被精心挑选出来的“金句”和“轶事”的集合体。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编纂者的高明之处。他并非是随意堆砌材料,而是在这些看似零散的故事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脉络。那些关于“雅”与“俗”、“真”与“伪”的探讨,那些对审美情趣的极致追求,构筑了一个独特的魏晋精神高地。特别是那些关于饮宴、服饰、甚至如何安葬的细节描写,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端珍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高度注重个人表达和精神境界的时代侧影,其间流淌的文化自信,是现代社会鲜少能体会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幕后花絮”的全部幻想。它记录的,是那些在正史中被简化或脸谱化的人物,褪去官方光环后的真实面貌——他们的率性、他们的怪癖、他们的幽默,甚至是他们的虚荣。看到那些名士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如何用机智的言辞化解尴尬,或者如何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我感到非常亲切。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驱动力和情感波动是相通的。这种“去神化”的记录,反而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和可亲近,他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更像是我们身边那些才华横溢但又充满瑕疵的朋友。这种真实感,是任何艺术加工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