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煟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介绍: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书中所序,如以常平为始自隋,义仓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远考本原。然其载常平粟米之数,固《隋书》所未及志也。其宋代蠲免优恤之典,载在《宋史》纪志及《文献通考》、《续通鉴长编》者,此撮其大要,不过得十之二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编纂体例非常值得称道,它将“救荒”和“活民”两个看似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领域,以一种政书的框架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我个人特别关注其中关于“赋税减免与赈济”的篇章。在古代,灾年最怕的就是“涝灾之后,税收如期而至”,这往往是压垮灾民的最后一根稻草。书中清晰地梳理了历代王朝在遭遇重大灾情后,朝廷是如何权衡财政收入与社会稳定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减免税粮”的诏书,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种减免背后的审批流程、核实标准,以及地方上如何防止虚报灾情以谋取减免的监管措施。这种对“权力运作边界”的探讨,在其他纯粹的历史叙事中是很难看到的。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古代政府在面临财政压力和人道责任的两难时,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来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这种制度层面的剖析,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民本”倾向与现实的财政约束之间的张力,提供了极佳的文本支撑。
评分说实话,我本以为这种政书汇编会枯燥乏味,充满了艰涩的文言术语,但《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却意外地展现了一种近乎“实战手册”的实用性。我是在研究古代水利工程与防洪抗旱体系时偶然翻到它的,发现其中关于“河工事务”和“水利章程”的部分简直是宝库。它不仅仅是罗列法令,而是把不同流域的特点、历代修缮的经验教训,甚至是一些具体的工程技术要求都融汇在了一起。比如,关于堤坝的修筑标准、材料的选择,以及汛期人员的调配机制,描述得非常细致。这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救灾工作远非简单的发钱发粮,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管理学。更吸引我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地方官员关于“水患突发”的奏折摘录,那些文字中流露出的对技术细节的关注和对地方民情的体察,非常生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历经百战的工程指挥官的笔记,充满了经验的沉淀和对教训的深刻反思。对于任何对古代基础设施建设或灾害管理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法律史有研究兴趣的人,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不少关于“灾时律法”的独特见解。常规的刑法典籍多是关于犯罪后的惩处,但这部政书类汇编却聚焦于“灾荒期间的特殊司法处理”。比如,在粮食极度匮乏时,如何界定“盗窃”与“为生存而取”之间的界限?书中收录了一些案例和相关的判例原则,这显示出在非常时期,法律的弹性与人情的考量是如何被制度化的。此外,它还详细记录了关于“哄抬物价”和“囤积居奇”的严厉惩治办法,以及这些法令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阻力。这种对“非常时期的法律适用”的梳理,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司法理念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切入点。法律在天灾面前,是如何从维护既有秩序的工具,转变为保障生命延续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政书视角,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动态过程,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深度远超普通的地方志或诏令集。
评分这本《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研究古代社会治理和民间疾苦的背景下。我最近在整理一些明清时期的赈灾文献,对那些在灾荒之年如何维系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努力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选材角度很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宣讲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操作和地方实践中去。比如说,里面详细记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常平仓”制度是如何运作的,从粮食的征收、储存到平价出售或赈济,每一步骤都有详尽的记录。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的经济调控手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证据。光是看那些关于“开仓放粮”的条例,就能体会到古人面对天灾时的那种焦虑与谨慎。特别是对那些涉及“义仓”、“社仓”等民间互助体系的描述,展现了在官方力量有时力有不逮时,社会基层自我调节和韧性的强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赈灾官员的奔波和百姓的期盼。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和经济史的必备工具书,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那些关于“活民”的智慧与挣扎。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社会治安和流民问题很感兴趣,这本《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中的“治安与流民处置”部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发生大面积饥荒时,饥民往往会演变为流民甚至成为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系统性地整理了官方对于流民的“收容、遣返与管制”的各项规定。其中关于“保甲制度”在灾荒年份如何被用于维持地方秩序的描述尤其细致,包括对流民身份的认定标准、设立“流民所”的具体规格,以及对地方乡绅在协助安抚流民方面的责任界定。这让我明白,在古代,“救荒”绝不仅仅是行政事务,它同时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控制意图。有趣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地方官员关于“遣散流民回乡后如何确保其生存”的建议,这显示出即便是管制,也必须以保障基本生存权为前提,否则控制本身就会引发新的混乱。这本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控制与危机管理相结合的绝佳样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