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说文解字-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国学典藏 | 作者 | (东汉)许慎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22081222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681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说文解字》是我国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反映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是研究古代汉语、古文文学,了解秦汉文化、政治、经济必不可少的书籍。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示部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一开始被这个书名吸引,更多是冲着“国学典藏”这个名头去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古籍整理版本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这本《说文解字》的整理工作做得相当到位,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它似乎采用了某种现代校勘技术,将原版中的异体字、通假字都做了清晰的标注,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简体中文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便利。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某些形声字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通过声旁和形旁的不同变化,揭示了造字过程中逻辑性的推演过程。读完关于“水”部和“木”部的一些条目后,我对古代的工具制造和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没有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比对字形和字义的学者型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这套书无疑是为真正想“学进去”的人准备的,而非仅仅满足于收藏的门面货。
评分作为一名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我深知一手材料的重要性,而《说文解字》无疑是理解先秦至汉代社会文化的第一块基石。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经过精心校对的文本。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引用的早期文献资料的准确性。这版在引证古籍文本时,标注得非常清晰,让我可以方便地回溯到原始出处进行二次核对,这对于严谨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不同于市面上一些追求快速出版的速成读物,这本书的学术态度非常端正,对待每一个字、每一条释义都力求精准,甚至对清代考据学家的分歧也有所提及,这种包容和严谨的态度,让这部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对“部首”的系统性梳理,这让我能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汉字的分类逻辑。这本书不愧是“国学典藏”系列中的扛鼎之作,是每一位严肃的文史工作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山之宝。
评分我对这套“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系列已经有所关注,这本《说文解字》的加入,更是补齐了我对古代典籍中“字源学”这一环的缺失。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上的严谨性。它没有像市面上很多普及本那样过度简化,而是保留了段玉裁的精要批注,这对于追求学术深度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每一个字的释义都力求溯源,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意思的转换。比如对一些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字,能清晰地勾勒出古人观察世界的视角。这使我在阅读其他先秦两汉文献时,对某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装帧上,那沉稳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标题,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让人感觉自己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流淌千年的文明记录。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附赠一本配套的音视图表,或许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模拟古代的语音系统,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这本《说文解字》的精装本简直是国学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吸引住了。翻开内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韧性,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虽然我本身对古文字学的研究不算深入,但光是看着那些工整的篆书,配合着清晰的隶书释文和现代汉语的解释,就觉得心旷神怡。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对偏旁部首的细致考证,让我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觉得汉字就是方块字,现在才明白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背后都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哲学思考。比如“家”字,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下面是“豕”(猪),一下子就勾勒出了古代农耕文明中家庭安稳的图景。这本书的排版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专业,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领略其中的奥妙。它绝对值得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对于想系统了解汉字源流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其价值远超标价。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学有迷恋的业余爱好者,过去只能通过零散的论文和网络资料拼凑对《说文解字》的理解。这次终于入手了这本权威版本,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知识的宝库。与其他版本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六书”理论的阐释,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陈述,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例进行生动讲解。每一个实例的选择都极其经典,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比如解释“指事”字时,对“上”、“下”的分析,清晰展示了古人如何用符号来表征抽象概念。我曾尝试着利用它来分析一些唐诗宋词中的生僻用字,效果立竿见影,过去感到模糊的地方,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整体偏向传统,但其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呼吸感,使得厚重的知识体系不至于显得压抑。如果说有什么建议,那就是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字形演变图示上增加更多动态或三维的展示方式,以适应新一代读者的学习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