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师的国学课-26 | 作者 | 梁启超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273020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晚年的一部学术著作,写于1923年至1925年春,原是他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学术而编写的讲义,后整理成书,于1926年由上海民志书店正式出版。本书语言亲切,像是一个朋友在和我们谈话,对于学林掌故,娓娓道来,加上他那支“有魔力”的笔,以及他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真可谓*中国传统学术入门书了。他写成此书,距今已经80多年了,却一点儿也没有褪色,反而随着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而愈发重要。原因无他,在于他对于中国文化深深的挚爱。 |
| 作者简介 | |
|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光绪举人,中国近代维新派、学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领域均有建树。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 |
| 目录 | |
| 校订说明 讲与先驱 第二讲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第三讲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第匹讲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第五讲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 ——黄梨洲附:孙夏峰李二凿余姚王学家李穆堂 第六讲清代经学之建设 ——顾亭林阎百诗附:胡船明万充宗 第七讲两畸儒 ——王船山朱舜水 第八讲清初史学之建设 ——万季野全谢山 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 第九讲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 ——张杨园陆桴亭陆稼书王白田附:其他 第十讲实践实用主义 第十一讲科学之曙光 ——王寅旭梅定九陈赉斋附:其他 第十二讲清初学海波澜余录 第十三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 ——经学、小学及音韵学 第十四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 ——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 第十五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 ——史学、方志学、地理学、传记及谱牒学 第十六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 ——历蒜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简直是物超所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封面设计典雅又不失现代感,排版布局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目录的清晰划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就连页眉页脚的设计也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对于我这种喜欢“捧着书本”阅读的传统读者来说,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准备好沉浸在这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这本书的装帧不仅仅是包装,更像是一种对所承载知识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它所用的纸张类型和装订工艺,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无疑提供了极为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地图。它不仅仅罗列了事实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思想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互相渗透、彼此影响的。比如,作者对某一特定时期内,经学与史学之间张力的分析,让我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深度挖掘,远非一般的通识读物可以比拟。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学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中国近三百年思想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著作,它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史料的丰富程度令人叹服,作者在构建其论述体系时所下的苦功可见一斑。我注意到,每一个关键论点背后似乎都有着详实的文献支撑,注释体系极其严谨,为求证和进一步拓展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一个抱着学习态度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福音。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到的某个典籍或某篇论文而临时停下来,去查阅原著,而这本书提供的线索总是那么精准有效。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使得整部作品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它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建立在扎实文献基础上的洞察,这使得它在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可以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典范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是何其不易,每一代学者都背负着巨大的时代压力,却依然要坚守对真理的追求。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大师们,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面对诱惑时的清醒、面对真理时的勇敢,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学术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史诗。它让我反思自己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持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激发了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时代,并思考个人在文化传承中应扮演角色的决心。这本书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直达精神层面。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框架,但事实远比想象中要生动有趣得多。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或者主题堆砌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将那些重量级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脉络编织成一张引人入胜的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这些历史上的大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争鸣、他们的探索、他们的困惑,都历历在目。尤其是一些关于学术流派兴衰的描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精彩的“思想斗争史”,充满了戏剧张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常常一不留神就读到了深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