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长物志(中华生活经典)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明)文震亨 | 页数: | 278 |
| 定价: | 37 | 出版时间: | 2012-07-01 |
| ISBN号: | 9787101086829 | 印刷时间: | 2012-07-01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
4534645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封面深深吸引。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质感,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回到了那个讲究“物”的年代。里头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一份匠心。字号大小适中,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睛。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对话的仪式。特别是那些配图,虽然不是那种高清数码照片,但那种古朴的线条勾勒出的器物形态,反而更添了几分韵味,让人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那些老物件的温度和历史的沉淀。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对于追求阅读体验,注重书籍审美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的一个亮点。它传递出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光是看着它放在书架上,心情都会变得宁静许多。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处理细节时的那种“较真劲儿”。比如,对于某种竹材的产地、某类茶具的烧制工艺,书里都有着近乎考据的描述,但这些严谨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强烈的热爱。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试图去重现那个时代人们对手工技艺的推崇与执着。这种对“本真”的追寻,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批量生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生活中那些“一次性”的习惯,以及我们是如何轻易地放弃了对细节的坚持。读完后,我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去修复一些旧物,虽然做得笨拙,但体会到了古人那种慢工出细活的踏实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物质世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每一个物件背后所蕴含的时间、汗水与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甚至略带戏谑的私人笔调来描述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生活器物的痴迷。有时候读到某处描述,会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原来古人也会为了一方砚台或是一把扇骨的纹理而辗转反侧,这瞬间就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感。作者似乎深谙“说理不如说故事”的精髓,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小片段,将那些枯燥的物件介绍得栩栩如生。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丝毫没有因为主题的“古典”而显得沉闷。它成功地将“收藏”、“审美”这些略显高冷的词汇,转化成了可以融入日常的感性体验。对于那些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片刻喘息,同时又渴望汲取文化养分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绝佳的伴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可企及的理想生活图景”。它描绘的那些生活场景,并非遥不可及的帝王之术或深宫秘闻,而是发生在文人雅士的居室之中,是围绕着一盏灯、一张案、几件清雅之物展开的。它告诉我们,美好的生活并非需要天量的财富堆砌,而在于你如何对待你身边那些最寻常的器物。这种“由内而外”的精致,才是真正的高级。当我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时,总觉得眼前的世界似乎也被这本书的滤镜柔化了许多。它像是一剂温和的清心剂,涤荡了心中那些浮躁和功利,让人重新专注于如何让自己的“小天地”变得更加舒适和有意义。这是一种关于如何安放自己灵魂的哲学探讨,隐藏在一件件精美器物的介绍之中,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受益匪浅。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是初步领略了这本书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它不像那种大部头的理论著作,而是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提升到了审美品位和处世哲学的层面。读到关于器皿的章节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里的那些碗碟杯盏。以前觉得能用就行,现在却开始琢磨,这个瓷器的釉色是否自然,它的弧度是否符合持握的习惯。书中对于“雅”与“俗”的界限划分,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基于一种长期与器物相处的细致观察。它引导你去体会,真正的雅致并非奢侈,而是源于对所用之物的尊重和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物尽其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节俭,而是融入了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敬畏。这感觉就像是跟一位深谙生活之道的老先生坐在暖炉边听他娓娓道来,没有说教,全是经验之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