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计算 幼升小 20以内加减法 | ||
| 定价 | 19.80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第1版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张祖秀 | |
| 装帧 | 平塑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21335945 | |
目 录
部分 专项练习
专项一 5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1
1. 5以内数的认识(1)/ 1
2. 5以内数的认识(2)/ 2
3. 5以内数的分与合(1)/ 3
4. 5以内数的分与合(2)/ 4
5. 5以内数的分与合(3)/ 5
6. 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 6
7. 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2)/ 7
8. 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3)/ 8
9. 5以内数的加法(1)/ 9
10. 5以内数的加法(2)/ 10
11. 5以内数的加法(3)/ 11
12. 5以内数的减法(1)/ 12
13. 5以内数的减法(2)/ 13
14. 5以内数的减法(3)/ 14
15. 5以内数的加减法(1)/ 15
16. 5以内数的加减法(2)/ 16
17. 5以内数的加减法(3)/ 17
专项二 6~10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18
1. 6~10各数的认识(1)/ 18
2. 6~10各数的认识(2)/ 19
3. 6、7的分与合(1)/ 20
4. 6、7的分与合(2)/ 21
5. 8、9的分与合(1)/ 22
6. 8、9的分与合(2)/ 23
7. 10的分与合/ 24
8. 分与合的练习(1)/ 25
9. 分与合的练习(2)/ 26
10. 分与合的练习(3)/ 27
11. 6~10各数的大小比较(1)/ 28
12. 6~10各数的大小比较(2)/ 29
13. 10以内数的加法(1)/ 30
14. 10以内数的加法(2)/ 31
15. 10以内数的减法(1)/ 32
16. 10以内数的减法(2)/ 33
17. 10以内数的加减法(1)/ 34
18. 10以内数的加减法(2)/ 35
19. 10以内的应用题(1)/ 36
20. 10以内的应用题(2)/ 37
专项三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38
1. 数11~20各数/ 38
2. 11~20各数的读写/ 39
3. 11~20各数的分与合(1)/ 40
4. 11~20各数的分与合(2)/ 41
5.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 42
6.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2)/ 43
7. 11~20的加法/ 44
8. 11~20的减法/ 45
9. 11~20的加减法(1)/ 46
10. 11~20的加减法(2)/ 47
1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1)/ 48
12. 20以内的进位加法(2)/ 49
1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3)/ 50
14. 20以内的应用题(1)/ 51
15. 20以内的应用题(2)/ 52
第二部分 分项计算测评卷
1. 5以内数的计算测评卷/ 53
2. 10以内数的计算测评卷/ 55
3. 20以内数的计算测评卷/ 57
第三部分 综合计算测评卷
参考答案/ 61
本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内容针对幼儿与小学一年级衔接,设题形式多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算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快速、准确的心算能力。
张祖秀,女,湖北小学数学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25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她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参与编写了多种小学数学教辅图书,主要作品有《锦囊妙解小升初总复习大全 语文》《提优小博士 小学语文 丛书》《神机妙算丛书》等。
哇!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 FD 趣味计算 幼升小 20以内加减法 》的书,虽然名字是这么写的,但翻开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内容可远不止20以内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我家小朋友刚上一年级,对数学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以为会看到很多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没想到,这本书的设计真的太有创意了!里面用了很多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场景,比如小兔子采蘑菇、小熊搬蜂蜜,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把数学概念融入其中。 举个例子,一道“5+3”的题目,书里不是直接给一个算式,而是画了一个小兔子有5根胡萝卜,又跑来3根,问它一共有多少根。小朋友在看图的同时,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包含了一些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比如“哪只小鸡少了一只蛋?”,“把这些积木按大小顺序排好”之类的题目。这些题目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而且,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小游戏,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死记硬背。比如,有一页是让孩子给小猫找回家,需要根据算式的结果找到对应的路径。这样一来,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不再是“我必须学数学”,而是“我好想玩这个数学游戏!”。
评分我之前给孩子买过一些数学启蒙书,但总感觉内容比较单一,要么就是纯粹的算术题,要么就是零散的数学概念。这次看到《 FD 趣味计算 幼升小 20以内加减法 》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没想到它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绝对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枯燥的练习册,它的内容延展性非常强,远不止20以内的加减法。 我最喜欢的是,它将数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各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比如,书中有关于“认识时间”的板块,但不是死记硬背时钟,而是通过小动物们安排一天活动的日程表,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比如“小鸟什么时候唱歌”,“小蜗牛什么时候睡觉”。还有关于“测量”的知识,也不是直接给出尺子,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小手或者身边的物品去测量物品的长度,然后进行比较。这些内容,让孩子觉得数学就在生活中,非常实用。 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棒的逻辑推理和分类练习,比如让孩子根据小动物的喜好,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家园里,需要用到逻辑判断和集合概念。这些内容,看似和加减法不直接相关,但却是孩子未来学习更复杂数学知识的基础。孩子现在每天都抱着这本书玩,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乐趣,真的太棒了!
评分拿到《 FD 趣味计算 幼升小 20以内加减法 》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它比我想象中的要厚实,内容也比书名暗示的要丰富得多。我原以为它会是那种针对幼升小阶段的,以20以内加减法为主的练习本,但实际翻开才发现,这本书简直是一个小型的数学游乐园! 我尤其赞赏书中的“数学故事”板块,它不是简单地将算式堆砌起来,而是用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将数学概念娓娓道来。比如,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小蜜蜂采集花蜜的,需要计算有多少朵花,采集了多少花蜜,才能酿出多少蜂蜜。通过这样的故事,孩子能深刻理解加法的含义,并且觉得数学非常有意思。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引入了非常多的空间想象和几何启蒙内容。比如,有让孩子根据指示,用积木拼搭出各种形状的小动物,或者根据提示,在图画上找到隐藏的图形。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和观察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我孩子现在已经开始主动去数身边的东西,去比较大小,去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学习主动性的提升,真是让我非常高兴。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孩子对数学的无限潜能。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我孩子本来对数学有点抵触,觉得很枯燥,但自从有了这本《 FD 趣味计算 幼升小 20以内加减法 》,他每天都主动要翻开来看看。一开始我以为书名里写了“20以内加减法”,应该就是纯粹的算术题,但实际内容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这本书巧妙地将数学概念融入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游戏和互动环节中,让学习过程变得像玩耍一样有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板块,是关于“数量守恒”和“比较大小”的概念,通过各种色彩鲜艳的插画和简单的故事来呈现。比如,书中有一页是关于小蚂蚁搬食物的,通过蚂蚁搬运不同数量食物的场景,让孩子直观地理解“多”和“少”的概念,以及在不同形状容器里,液体或固体的数量并没有改变。还有一些找规律、图形组合的小挑战,都做得非常巧妙,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最让我满意的是,这本书没有那种填鸭式的练习,而是通过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在玩乐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孩子现在看到数字,不再是头疼,而是充满好奇,会主动去数一数、比一比,这种转变真的太让我欣慰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 FD 趣味计算 幼升小 20以内加减法 》这个书名,我以为就是一本普通的儿童算术练习册,毕竟“幼升小”和“20以内加减法”这些词语都指向这个方向。但当我收到书,翻开第一页,我完全惊呆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把我对儿童数学启蒙书的认知颠覆了。它不仅仅局限于20以内的加减法,而是以一种极其有趣、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数学世界。 书中大量的插图,都充满了童趣和故事性,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被这些生动的情节深深吸引。比如,里面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小精灵们在森林里收集魔法水晶,需要根据水晶的数量进行加减,才能制作出神奇的药水。这种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的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数学练习。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空间概念和图形认知。例如,让孩子帮忙小兔子搭建一个最牢固的窝,需要用到不同形状的积木,并理解它们的堆叠方式;又或者,让孩子为小松鼠规划一条最短的回家路线,需要用到简单的路径规划和长度比较。这些内容,虽然和“20以内加减法”的主题看似有些距离,但却极大地拓展了孩子的数学视野,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