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

FD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付仁等 譯
圖書標籤:
  • 自然災害
  • 災害防治
  • 應急管理
  • 生命安全
  • 生存技能
  • 環境科學
  • 地理學
  • 科普讀物
  • 防災減災
  • 風險評估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磐恒誌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29067
商品編碼:30278238756
叢書名: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
定價 109.00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版次 第1版
齣版時間 2017年12月
開本 16
作者 (美)Patrick,Leon,Abbott(帕特裏剋·李昂·艾博特)
裝幀 平塑勒
頁數 0
字數 0
ISBN編碼 9787121329067

內容介紹

    人類發展既依賴於自然,又要與自然抗爭。自然在給人類發展提供豐富資源的同時,會給人類社會和環境帶來巨大的危害。為此,人類必須科學地認識這些自然災害,並采取應對措施來將危害降至。本書主要討論自然災害的4大主要來源及其預防措施:引發地震和火山活動的地球內部能流;影響天氣和氣候變化的外部能流;引發滑坡的重力因素和降雪;小行星和彗星對生活的影響。詳細內容主要包括:自然災害與人口、內部能量與闆塊構造、地震、火山活動、海嘯、龍捲風、閃電、熱浪、寒流、颶風、氣候變化、洪水、火災、滑塊、海岸侵蝕、空間天體的影響等。


目錄

序言  能量流  1

第1章  自然災害和人口  3

1.1  2011年的自然災害  4

1.2  重大自然災害  4

1.3  自然災害的緻死人數和經濟損失  5

     1.3.1  自然災害中政府的作用  6

     1.3.2  人類對災害的響應  6

     1.3.3  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6

1.4  自然災害風險  8

     1.4.1  墨西哥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  8

     1.4.2  量級、頻率和重現期  9

     1.4.3  人口增長的影響  10

1.5  人口曆史概述  10

     1.5.1  指數型增長的力量  10

     1.5.2   過去1萬年的人類曆史  11

     1.5.3  的人口  12

1.6  未來世界人口  13

     1.6.1  人口轉型  15

     1.6.2  城市化和地震緻死人數  15

     1.6.3  瘟疫  16

     1.6.4  承載力  16

1.7  小結  18

復習題  19

思考題  19


第2章  地球內部能量與闆塊構造論  20

2.1  太陽和行星的起源  20

2.2  地球曆史  21

2.3  地球的分層  22

     2.3.1  物質的行為  24

     2.3.2  地殼均衡論  24

2.4  內部能量源  26

     2.4.1  碰撞能量和重力能量  26

     2.4.2  放射性同位素  27

     2.4.3  地球的年齡  29

2.5  闆塊構造論  30

     2.5.1  闆塊構造論概念的演化  30

     2.5.2  火山岩的磁化  32

2.6  大統一理論  38

2.7  怎樣瞭解地球  39

2.8  小結  39

復習題  40

思考題  40


第3章  地震地質學與地震學  41

3.1  理解地震  42

3.2  斷層類型  44

     3.2.1  傾滑斷層  45

     3.2.2  走滑斷層  46

     3.2.3  轉換斷層  48

3.3  地震學的發展  49

3.4  地震波  50

     3.4.1  體波  50

     3.4.2  地震波與地球內部構造  50

     3.4.3  麵波  50

     3.4.4  聲波與地震波  52

3.5  探測地震震源  53

3.6  地震的震級  54

     3.6.1  裏氏震級  54

     3.6.2  地震震級的其他測量方法  56

     3.6.3  前震、主震和餘震  56

     3.6.4  震級、斷層長度和地震波頻率  57

3.7  地震時的地麵運動  57

     3.7.1  加速度  57

     3.7.2  建築物的周期與地基的反應  58

3.8  地震烈度:地震中的感覺  58

     3.8.1  你感覺到瞭嗎?  59

     3.8.2  麥加利烈度錶變量  59

3.9  麥加利變量案例  60

3.10  多震國傢的建築物  63

     3.10.1  剪力牆  63

     3.10.2  建築物加固  64

     3.10.3  基礎隔震  65

3.11  小結  66

復習題  66

思考題  67


第4章  闆塊構造學和地震  68

4.1  闆塊構造邊緣和地震  68

4.2  擴張中心的地震  69

     4.3.1  冰島  69

     4.2.2  紅海和亞丁灣  69

     4.2.3  加利福尼亞灣  72

4.3  地震帶  72

4.4  俯衝帶  73

     4.4.1  日本311大地震  73

     4.4.2  2004年印度尼西亞海嘯  74

     4.4.3  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  75

     4.4.4  1960年智利地震  77

     4.4.5  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  77

     4.4.6  西北太平洋地震  77

4.5  陸陸闆塊碰撞産生的地震  79

     4.5.1  2008年中國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和2011年印度地震  80

     4.5.2  1556年中國緻命的地震  81

4.6  阿拉伯闆塊  81

     4.6.1  大陸之間碰撞産生的地震  81

     4.6.2  1962—2011年伊朗:緻命的泥塊建築物  81

4.7  斷層地震  82

     4.7.1  2010年海地地震:建築物不閤格引發的災難  83

     4.7.2  1999年土耳其:一連串的地震  83

     4.7.3  聖安德烈亞斯構造斷層與地震  84

     4.7.4  灣區過去和未來的地震  92

小結  95

復習題  95

思考題  96


第5章  美國和加拿大的地震  97

5.1  斷層是怎樣運動的  97

     5.1.1  彈性迴跳理論  97

     5.1.2  新觀點  98

5.2  逆斷層地震  100

     5.2.1  2011年弗吉尼亞州地震:古斷層被激活  100

     5.2.2  1994年加州北嶺地震:大拐彎處的擠壓  100

     5.2.3  華盛頓州西雅圖  101

5.3  正斷層地震  102

     5.3.1  1949年、1965年和2001年華盛頓州皮吉特灣:俯衝闆塊破裂  102

     5.3.2  皮吉特灣下方的深部地震  102

5.4  新構造運動和古地震學  103

5.5  地震預測  105

     5.5.1  長期地震預測  105

     5.5.2  短期地震預測  105

     5.5.3  預測的風險:對科技工作者的審判  106

5.6  人為引發的地震  107

     5.6.1  處理井引發地震  107

     5.6.2  石油和天然氣增産的水力壓裂技術  107

     5.6.3  大壩引發地震  108

     5.6.4  炸彈爆炸  108

5.7  地震烈度圖  108

     5.7.1  你感覺到瞭嗎?  108

     5.7.2  烈度圖  108

5.8  加州地震情景  110

     5.8.1  年均地震損失  110

     5.8.2  地震避險演習  110

5.9  美國和加拿大的地震  111

5.10  北美西部  113

     5.10.1  西部大盆地  114

     5.10.2  山區地震帶  116

     5.10.3  裏奧格蘭德裂榖  117

5.11  闆塊內部地震  118

     5.11.1  1811—1812年密蘇裏州的新馬德裏地震  119

     5.11.2  裏爾富特裂榖  121

     5.11.3  美國中部的古裂榖  122

5.12   北美東北部的闆內地震  123

     5.12.1  新英格蘭  124

     5.12.2  聖勞倫斯河流域  124

     5.12.3  1886年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市  125

5.13  夏威夷的地震和火山活動  126

     5.13.1  1975年地震  127

     5.13.2  2006年地震  128

5.14  小結  128

復習題  128

思考題  129


第6章  火山噴發:構造闆塊和岩漿  130

6.1  如何理解火山爆發  130

6.2  火山的闆塊構造背景  130

6.3  岩漿的化學成分  133

6.4  岩漿的黏度、溫度和含水量  134

6.5  火山是怎樣爆發的?  137

     6.5.1  噴發方式和含水量的作用  138

     6.5.2  一些火山物質  138

6.6  火山的黏度、揮發性和體積  141

     6.6.1  盾狀火山  142

     6.6.2  溢流玄武岩  144

     6.6.3  火山錐  144

     6.6.4  成層火山  144

     6.6.5  熔岩穹隆  146

     6.6.6  火山口  148

小結  154

復習題  155

思考題  155


第7章  火山曆史案例:殺人事件  156

7.1  擴張中心處的火山活動  156

7.2  俯衝帶處的火山活動  157

7.3  火山過程和殺人事件  166

     7.3.1  火山緻死人數的曆史記錄  166

     7.3.2  火山碎屑噴發  166

     7.3.3  海嘯  170

     7.3.4  火山泥流  170

     7.3.5  岩石崩塌  173

     7.3.6  間接飢荒  173

     7.3.6  火山氣體  173

     7.3.8  熔岩流  176

7.4  一些殺人噴發的噴發指數  176

7.5  火山監控和預警  177

     7.5.1  1982年加利福尼亞州長榖火山  177

     7.5.2  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  179

     7.5.3  即將噴發的徵兆  179

     7.5.4  火山觀測站  180

小結  180

復習題  180

思考題  181


第8章  海嘯與風浪  182

8.1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嘯  182

     8.1.1  海嘯橫渡太平洋  183

     8.1.2  地麵沉降  183

     8.1.3  1700年1月26日卑詩省、華盛頓州、俄勒岡州  183

     8.1.4  海浪  184

8.2  風浪  184

     8.2.1  風浪為何會破碎  185

     8.2.2  瘋狗浪  185

8.3  海嘯  187

8.4  海嘯與風浪  188

8.5  地震引發的海嘯  191

     8.5.1  2004年印度洋海嘯  191

     8.5.2  1946年4月1日阿拉斯加:個大的波浪  193

     8.5.3  1960年5月22日智利:第三個大的波浪  193

     8.5.4  1964年3月27日阿拉斯加:第五個大的波浪  194

8.6  火山引發的海嘯  195

8.7  滑坡引發的海嘯  196

     8.7.1  火山坍塌  196

     8.7.2  地震引發的運動  197

     8.7.3  海灣和湖泊  199

8.8  假潮  200

8.9  海嘯和你  200

     8.9.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西姆爾勒島  201

     8.9.2  1992年9月1日尼加拉瓜  201

     8.9.3  人類加劇災難  201

     8.9.4  海嘯警報  201

8.10  小結  203

復習題  203

思考題  203


第9章  外部能源、天氣和氣候  204

9.1  外部能源  204

9.2  地球接收的太陽輻射  205

9.3  地球齣射的能量  206

     9.3.1  溫室效應  206

     9.3.2  反照率  206

9.4  水循環  208

9.5  水和熱量  208

     9.5.1  對流  209

     9.5.2  水汽和濕度  209

     9.5.3  潛熱  209

     9.5.4  絕熱過程  210

     9.5.5  遞減率  211

     9.5.6  陸地和水體的差溫加熱  211

9.6  大氣中的能量轉移  211

9.7  海洋中的能量轉移  212

9.8  低層大氣的分層  213

     9.8.1  溫度  213

     9.8.2  氣壓  214

9.9  地球自轉風  214

     9.9.1  氣壓梯度力  214

     9.2.2  氣鏇  215

9.10  大氣環流  216

     9.10.1  低緯度地區  217

     9.10.2  高緯度地區  218

     9.10.3  中緯度地區  218

     9.10.4  觀察到的大氣環流  221

9.11  海洋環流  221

     9.11.1  錶層環流  222

     9.11.2  深海環流  222

復習題  223

思考題  224


第10章  龍捲風、閃電、熱浪與寒流  1

10.1  惡劣天氣  1

10.2  暴風雪  226

     10.2.1  寒冷  226

     10.2.2  降雨  227

     10.2.3  東北風暴  227

     10.2.4  暴風雪  228

     10.2.5  冰暴  229

     10.2.6  大湖效應  230

10.3  雷暴的運作方式  230

10.4  氣團雷暴  232

10.5  強雷暴  232

     10.5.1  單體雷暴  233

     10.5.2  北美雷暴  233

     10.5.3  暴雨和山洪  235

     10.5.4  冰雹  236

     10.5.5  直行雷暴  236

10.6  龍捲風  237

10.7  龍捲風如何形成  237

     10.7.1  區域尺度  237

     10.7.2  單體雷暴尺度  237

     10.7.3  渦流尺度  239

     10.7.4  龍捲風的階段  239

     10.7.5  美國和加拿大的龍捲風  239

10.8  龍捲風爆發  243

     10.8.1  龍捲風和城市  245

     10.8.2  龍捲風摧毀房屋的方式  245

10.9  龍捲風安全  246

10.10  閃電  246

     10.10.1  閃電的成因  247

     10.10.2  避免雷擊  249

10.11  熱浪  249

     10.11.1  1995年7月芝加哥熱浪  249

     10.11.2  城市天氣  250

     10.11.3  2003年和2010年歐洲熱浪  250

10.12  小結  251

復習題  252

思考題  252


第11章  颶風  1

11.1  颶風  254

11.2  颶風的成因  255

11.3  颶風的運行方式  255

     11.3.1  眼壁和風眼  256

     11.3.2  颶風中的龍捲風  257

     11.3.3  颶風中的能流  257

     11.3.4  颶風的能量釋放  257

11.4  颶風的起源  258

11.5  北大西洋颶風  259

     11.5.1  佛得角型颶風  260

     11.5.2  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型颶風  263

11.6  颶風預報  264

     11.6.1  颶風的命名  265

     11.6.2  大西洋盆地的颶風趨勢  266

11.7  颶風造成的損失  267

     11.7.1  風暴潮災害  268

     11.7.2  暴雨和內陸洪水  269

11.8  颶風和墨西哥灣沿岸  270

11.9  颶風和大西洋沿岸  273

11.10  疏散的睏境  274

11.11  降低颶風帶來的損失  274

     11.11.1  建築規範  274

     11.11.2  土地利用規劃  275

     11.11.3  限製沿海開發  275

11.12  海平麵上升  275

11.13  颶風和太平洋沿岸  276

11.14  颶風和孟加拉國  276

11.15  小結  278

復習題  278

思考題  279


第12章  氣候變化  280

12.1  早期的地球氣候  280

12.2  地球的氣候曆史:百萬年時間尺度  281

     12.2.1  晚古生代冰期  283

     12.2.2  晚古新世暖期  283

     12.2.3  晚新生代冰期  285

12.3  冰川進退:數韆年的時間尺度  285

12.4  氣候變化:數百年的時間尺度  288

12.5  短期氣候變化:數年的時間尺度  289

     12.5.1  厄爾尼諾現象  289

     12.5.2  拉尼娜現象  291

     12.5.3  太平洋年代際振蕩  292

     12.5.4  火山作用和氣候  293

     12.5.5  火山氣候的影響  295

12.6  過去的幾韆年  295

12.7  20世紀  296

12.8  太陽能量的變化  297

12.9  溫室氣體和懸浮微粒  299

     12.9.1  水蒸氣  299

     12.9.2  二氧化碳  299

     12.9.3  甲烷  300

     12.9.4  二氧化氮  300

     12.9.5  臭氧  300

     12.9.6  含氯氟烴  300

     12.9.7  20世紀溫室氣體的增長  300

     12.9.8  懸浮微粒  301

12.10  21世紀  301

     12.10.1  熱的年份  301

     12.10.2  氣候模型  302

     12.10.3  乾旱和飢荒  302

     12.10.4  冰川融化  304

     12.10.5  海平麵上升  306

     12.10.6  海洋環流  306

     12.10.7  變化信號  307

12.11  減排措施  307

     12.11.1  控製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307

     12.11.2  減少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能  308

     12.11.3  其他有效策略  308

12.12  小結  308

復習題  309

思考題  309


第13章  洪水  310

13.1  河流是如何起作用的  310

     13.1.1  均衡的河流  311

     13.1.2  洪泛區  314

13.2  洪水頻率  314

     13.2.1  意大利佛羅倫薩,1333年和1966年  314

     13.2.2  洪水頻率麯綫  314

     13.2.3  洪水的類型  315

     13.2.4  突發性洪水  317

     13.2.5  區域性洪水  320

     13.2.6  中國的洪水  325

13.3  社會對洪災的響應  326

     13.3.1  大壩、水庫和天然蓄水區  326

     13.3.2  防洪堤  326

     13.3.3  防洪沙袋  327

     13.3.4  洪水預測  328

     13.3.5  區劃和土地利用  328

     13.3.6  洪水保險  328

13.4  城市化與洪水  328

     13.4.1  洪水過程綫  328

     13.4.2  洪水頻率  329

     13.4.3  河道渠道化  329

13.5  大的洪水  332

13.6  小結  334

復習題  334

思考題  335


第14章  火災  336

14.1  火  336

14.2  什麼是火  337

14.3  火不可或缺  338

14.4  燃燒三要素  339

14.5  燃燒的各個階段  340

14.6  火的傳播  341

     14.6.1  可燃物  342

     14.6.2  風  342

     14.6.3  地形  343

     14.6.4  火的行為  343

14.7  可燃物  343

     14.7.1  草地  343

     14.7.2  灌木  343

     14.7.3  森林  344

14.8  火險天氣和大風  345

     14.8.1  冷鋒風  345

     14.8.2  下坡風  345

     14.8.3  局地風  346

     14.8.4  五大湖地區的風與火  346

     14.8.5  加利福尼亞州的風與火  347

14.9  房屋設計和火災  350

14.10  滅火  353

     14.10.1  黃石國傢公園火災  353

     14.10.2  加利福尼亞和下加利福尼亞:早晚償還  354

     14.10.3  2000年的美國西南部  356

     14.10.4  計劃林火  356

14.11  澳大利亞的火災  357

     14.11.1  厄爾尼諾現象  357

     14.11.2  提前撤離和就地避難  357

14.12  火災和洪水的相似性  358

14.13  小結  358

復習題  358

思考題  359


第15章  塊體移動  360

15.1  塊體移動中的重力作用  360

15.2  邊坡失穩的外因  363

15.3  邊坡失穩的內因  363

     15.3.1  內部的軟弱物質  363

     15.3.2  內因中水的作用  364

     15.3.3  凝聚力降低  367

     15.3.4  不良地質結構  367

     15.3.5  塊體移動的觸發因素  368

15.4  塊體移動的分類  368

15.5  崩塌  369

15.6  滑坡  370

     15.6.1  鏇轉滑坡  370

     15.6.2  平移滑坡  372

15.7  流動  374

     15.7.1  加利福尼亞州葡萄牙彎的土流  374

     15.7.2  1995年和2005年拉肯奇塔社區的滑坡與泥石流  375

     15.7.3  長程泥石流  376

15.8  雪崩  378

15.9  海底滑坡  379

15.10  減災措施  379

15.11  沉陷  381

     15.11.1  災難性沉陷  381

     15.11.2  緩慢沉陷  382

15.12  小結  385

復習題  385

思考題  386


第16章  海岸過程和災害  387

16.1  沙石  387

16.2  波浪  388

     16.2.1  湍流  388

     16.2.2  波浪摺射  389

     16.2.3  沿岸漂移  390

16.3  潮汐  391

16.4  海岸控製結構  392

     16.4.1  海堤  392

     16.4.2  海崖加固  393

     16.4.3  丁壩  393

     16.4.4  防浪堤  394

16.5  小結  394

復習題  395

思考題  395


第17章  太空物體的撞擊  396

17.1  能量和碰撞  396

17.2  撞擊坑  397

17.3  宇宙碎片的來源  398

     17.3.1  小行星  398

     17.3.2  彗星  400

17.4  流星體的流入率  401

     17.4.1  宇宙塵埃  403

     17.4.2  流星  403

     17.4.3  隕石  403

17.5  撞擊坑的形成過程  404

17.6  撞擊坑的形成  407

17.7  切薩皮剋灣隕石坑的起源  408

17.8  白堊紀末期的撞擊  408

     17.8.1  白堊紀末期撞擊的證據  409

     17.8.2  白堊紀末期的撞擊地點  409

     17.8.3  小行星的尺寸和速度  410

     17.8.4  撞擊角度  410

     17.8.5  白堊紀末期撞擊對生命的影響  410

17.9  20世紀和21世紀大的事件  411

     17.9.1  1908年西伯利亞通古斯事件  411

     17.9.2  大的“近期事件”  412

17.10  大撞擊的頻率  413

     17.10.1  一生中遭受撞擊的風險  413

     17.10.2  阻止撞擊  414

17.11  小結  415

復習題  415

思考題  415



作者介紹

    Patrick Leon Abbott (美)帕特裏剋.李昂.艾博特,得剋薩斯大學學士與博士,地理科學係教授,研究方嚮為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岩和古地理學。齣版圖書多部,發錶論文多篇。
薑付仁,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專業本科畢業,吉林大學水文工程專業博士,曾作為訪問學者赴日,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長期從事水文與城市化等相關的研究工作,著有多本專著,發錶論文多篇。


關聯推薦
本書可作為高校地理學、環境學等學科相關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供需要瞭解自然災害成因及其預防的相關人員閱讀和參考。
《環境、風險與應對:一個多維度視角》 前言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演變始終緊密交織,而其中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之一,便是如何理解、預見並有效應對源於自然界的各類風險。從古至今,人類文明的進程無不受到自然力量的塑造,飢荒、洪水、地震、風暴等災害的衝擊,不僅塑造瞭我們的地理景觀,更深刻地影響瞭我們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以及生存策略。當代社會,盡管科技飛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顯著增強,但我們卻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風險。氣候變化、生態係統的退化,以及日益增長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進程,都極大地加劇瞭我們與自然災害之間的脆弱性。 本書《環境、風險與應對:一個多維度視角》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影響,以及人類社會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建立韌性、減少損失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將焦點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自然災害,而是緻力於探討貫穿於各種風險事件背後的普遍性原理和規律。本書的目的是激發讀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培養一種係統性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應對當前和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 第一部分:自然力量的本源與錶現 第一章:地球係統的動態與驅動力 本章我們將從宏觀角度審視孕育和驅動自然現象的地球係統。我們將深入探討構成地球的各個圈層——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作用機製。例如,闆塊構造理論如何解釋地震和火山活動,大陸漂移如何塑造地形地貌。水循環的動力學過程,從蒸發、凝結到降水和徑流,如何影響著洪澇和乾旱的發生。大氣環流模式,包括信風、西風帶以及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現象,如何驅動全球的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圈的演化與地質過程的互動,如植被覆蓋對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的影響,以及生態係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我們將分析驅動這些過程的能量來源,包括太陽輻射、地球內部熱能。氣候係統中的反饋機製,如冰雪反照率反饋、水汽反饋,將是重點討論的內容。理解這些基本的地質和氣候學原理,是認識自然災害發生基礎的關鍵。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冰川的進退如何影響地錶形態,火山噴發如何改變大氣成分,來具象化這些抽象的概念。 第二章:氣候的脈搏:變化、趨勢與極端事件 氣候是影響人類生存環境最核心的因素之一。本章將聚焦氣候的演變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追溯地球氣候曆史上的主要波動,瞭解自然氣候變化周期,例如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太陽活動變化、火山活動)和人為因素(如溫室氣體排放、土地利用變化)。 本書將詳細闡述溫室效應的科學原理,分析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變化及其來源。我們將審視氣候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不確定性,以及它們對未來氣候情景的預測。本章的重點將放在分析氣候變化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如熱浪、乾旱、強降雨、強風暴和海平麵上升的頻率和強度的變化。我們將討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生態係統、農業生産、水資源供應以及人類居住地。 第三章:陸地的震顫與火焰:地質災害的隱患 地質災害是地球內部活動最直接的體現。本章將深入剖析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等陸地錶麵劇烈變動的成因、分布規律和潛在影響。我們將從闆塊構造理論齣發,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以及地震波的傳播方式和造成的破壞。不同類型的地震(如淺源地震、深源地震)及其特點。 火山活動作為地質災害的另一重要錶現,我們將探討火山的形成機製,不同類型的火山(如盾狀火山、復式火山)及其噴發特徵。火山灰、熔岩流、火山碎屑流等火山災害的形態和危害。滑坡和泥石流作為坡麵災害,我們將分析其誘發因素,包括地質構造、降雨、地震、植被破壞以及人類活動。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地質勘察、工程措施和土地利用規劃來減緩這些災害的風險。 第四章:水的力量:洪澇與乾旱的循環 水是生命之源,但過量或不足的水都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本章將全麵審視與水相關的兩大極端現象:洪澇與乾旱。我們將詳細分析洪澇的成因,包括持續性強降雨、融雪、冰川潰決、風暴潮以及河流潰堤等。不同類型的洪澇(如山洪、河流洪水、城市內澇、海岸洪水)及其特點。我們將探討水文模型在預測洪水發生和傳播中的作用。 乾旱作為另一種極端水文現象,其形成原因復雜,涉及大氣環流異常、降水持續偏少、蒸發量增加等。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乾旱(如氣象乾旱、農業乾旱、水文乾旱、社會經濟乾旱)。乾旱對農業、畜牧業、水資源供應、生態係統以及人類健康的影響。本書還將探討水資源的管理和調配策略,以及如何在水資源短缺和過剩的極端情況下實現可持續利用。 第五章:風的怒吼與海的咆哮:氣象災害與海洋動力 大氣運動帶來的風暴是自然界中最具破壞力的力量之一。本章將聚焦影響範圍廣泛的氣象災害,包括熱帶氣鏇(颱風/颶風)、溫帶氣鏇、龍捲風、冰雹、雷暴以及極端高低溫天氣。我們將深入瞭解這些氣象現象的形成機製、結構特徵和發展規律。以熱帶氣鏇為例,我們將分析其生成條件、路徑預測以及帶來的強風、暴雨和風暴潮。 同時,我們將探討海洋動力學在極端天氣事件中的作用。例如,風暴潮的形成與洋流、潮汐以及海底地形的相互作用。海平麵上升如何加劇海岸侵蝕和洪水風險。我們將審視氣象預報技術的發展,以及早期預警係統在減少生命和財産損失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風險的社會維度與人類應對 第六章:風險的感知與評估:不確定性中的決策 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而人類對風險的認知和評估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應對方式。本章將探討風險的社會構建過程,即風險並非完全客觀存在,而是人類通過觀察、經驗、文化以及傳播來解讀和賦予意義的。我們將審視不同個體、群體和文化背景下,對同一種自然現象可能存在的風險認知差異。 我們將介紹風險評估的基本方法,包括概率分析、後果評估以及脆弱性分析。脆弱性並非僅指物理上的暴露,更包括社會、經濟、文化、製度等多層麵的易損性。我們將探討風險感知的影響因素,如媒體報道、個人經曆、科學信息的可及性以及社會信任度。理解風險的感知與評估過程,有助於我們設計更有效的風險溝通和公眾教育策略。 第七章:脆弱性與韌性:社會係統的應對能力 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韌性(Resilience)是理解人類社會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兩個核心概念。本章將深入分析社會係統的脆弱性來源,包括貧睏、不平等、缺乏基礎設施、製度薄弱、環境退化以及曆史創傷等。我們將討論社會經濟因素如何加劇某些群體對災害的易感性。 與此同時,我們將重點闡述韌性的構建。韌性不是簡單的恢復原狀,而是在災害衝擊後,能夠適應、學習和轉型的能力。我們將探討韌性體現在個體、社區、城市和國傢層麵。這包括建立強大的社會網絡、多元化的經濟結構、靈活的治理體係、有效的應急響應機製以及可持續的環境管理。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如何通過提升韌性來最小化災害的長遠影響。 第八章:適應與減緩:麵嚮未來的策略 麵對日益嚴峻的自然災害挑戰,人類社會需要采取前瞻性的策略。本章將區分並闡述“適應”(Adaptation)和“減緩”(Mitigation)兩大應對方嚮。適應是指調整自然或人類係統以應對實際或預期的氣候影響和其後果,以減少其危害或利用其有利機會。例如,修建防洪堤壩、改變農業種植模式、開發耐旱作物、建設更堅固的建築。 減緩是指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其他減少影響因素的活動,來限製或延遲氣候變化的速度和程度。例如,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發展碳匯、改變消費模式。我們將探討適應與減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權衡,以及如何製定綜閤性的氣候變化應對政策。本書還將關注技術創新在適應與減緩中的作用,以及國際閤作在應對全球性環境風險中的重要性。 第九章:災害管理與風險治理:從響應到預防 有效的災害管理和風險治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關鍵。本章將係統介紹災害管理的全過程,包括災前預防、災時響應和災後恢復。我們將詳細探討風險預防的措施,如風險評估、預警係統、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公眾教育和演習。 在災時響應方麵,我們將分析應急管理體係的運作,包括指揮協調、資源調配、搜救行動、醫療援助和信息傳播。災後恢復的重點將放在重建、心理援助、經濟復蘇以及經驗總結和學習。本書還將討論風險治理的理念,即強調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閤作,以及引入公眾參與,以建立更全麵、更包容的風險治理框架。 第十章: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的未來 最終,我們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挑戰,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連。本章將探討環境可持續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公平性三者之間的內在聯係。我們將分析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汙染以及生物多樣性喪失如何加劇自然災害的風險。 本書將強調,構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徵服自然”轉嚮“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意味著推動綠色經濟轉型、發展循環經濟、保護和修復生態係統、推廣可持續的生産和消費模式。最終,通過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應對當前的自然災害,更能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更安全、更繁榮、更具韌性的世界。 結語 《環境、風險與應對:一個多維度視角》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應對自然挑戰的全麵框架。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我們所處星球的深刻理解,培養批判性思維,並鼓勵積極行動。認識到自然的偉力,理解風險的復雜性,並掌握有效的應對策略,是我們邁嚮可持續未來的必由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哇,拿到這本《FD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真是太棒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翻看目錄和大緻瀏覽一下,我就已經被它宏大的格局和深入的探討所吸引。我特彆期待它在“自然災害的社會經濟影響”這一章節中會呈現哪些案例分析。畢竟,我們都知道,災害的發生不僅僅是地理和物理層麵的衝擊,它更會像一張網一樣,將社會經濟的方方麵麵都籠罩在陰影之下。從農業生産的中斷,到工業産能的驟降,再到旅遊業的蕭條,甚至是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這些連鎖反應都值得我們深入剖析。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詳實的統計數據和實際的案例,為我們揭示這些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並進一步探討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如何纔能更有效地恢復和發展經濟,減少對社會底層的衝擊。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傢,自然災害往往會將原本就脆弱的經濟體係推嚮崩潰的邊緣,而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藉鑒性的思路和策略,來幫助它們更好地應對和修復,這讓我充滿瞭期待。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絕不僅僅是一本介紹災害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如何與自然共存、如何在挑戰中尋求發展的智慧之書。

評分

我是一名對環境科學充滿好奇的大學生,一直想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瞭解各類自然災害的書籍。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瞭解到瞭《FD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雖然我還沒有細讀,但我被它涵蓋的廣泛主題所震撼,尤其是關於“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的關聯性”這一部分。我一直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感到擔憂,而這本書似乎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我希望它能夠詳細解釋,究竟是什麼樣的機製導緻瞭諸如颶風、乾旱、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的增加。是溫室氣體排放的纍積?是大氣環流模式的改變?亦或是海洋溫度升高的影響?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循序漸進地闡述這些復雜關係的。同時,我也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因氣候變化而遭受的重大乾旱,或者某個沿海城市因為海平麵上升而麵臨的威脅。這些真實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理論更能觸動人心,也能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緊迫性。這本書如果能在這個方麵做得深入細緻,無疑會極大地豐富我的專業知識,並加深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個對社會科學和人文關懷一直都很關注的讀者,我之所以對《FD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産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自然災害中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這一章節所呈現的視角。我知道,災難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損毀,更是對人類心理和精神的巨大考驗。我非常想瞭解,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地探討災難對個體心理造成的影響,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焦慮、抑鬱等。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心理乾預的案例和方法,來幫助受災者走齣陰影?更重要的是,我期望它能夠關注災難發生後,社會支持係統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社區的互助、誌願者的援助、專業的心理谘詢服務,這些都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真實的經曆和故事,展現人們在災難麵前所錶現齣的堅韌、善良和互助精神,同時也反思在災難應對中,如何纔能更好地構建一個更具同情心和支持性的社會環境。如果這本書能夠觸及到這些更深層的人文關懷議題,它對我而言,就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和共鳴的心靈之作。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城市規劃和應急管理的研究者,我對《FD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的“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建設”章節尤為關注。我一直在思考,在一個日益頻繁遭受自然災害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構建更加安全、更能抵禦衝擊的城市?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論和實用的方法?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在麵對地震、洪水、颱風等災害時,城市的交通係統、供水排水係統、電力通訊係統以及建築物的抗震抗洪能力,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纔能稱之為“韌性”?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國際上在城市韌性建設方麵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比如,某些國傢是如何通過智能化的監測預警係統來減少災害損失的?又或者,在災後重建中,是如何藉鑒災害經驗來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提高基礎設施的冗餘度的?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先進的工程技術和設計理念,來幫助城市管理者和規劃師們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各種挑戰。如果這本書在這方麵能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指導,那將對我未來的研究和工作有極大的價值。

評分

我是一個災害科普的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對地球上發生的各種奇妙而又危險的自然現象充滿瞭好奇。當我看到《FD 自然災害與生活(原書第9版)》的封麵,尤其是瞭解到它涵蓋瞭從地震、火山爆發到海嘯、龍捲風等幾乎所有主要的自然災害時,我便被深深吸引瞭。我特彆期待它在“火山活動與地球內部動力學”這個部分會給齣怎樣的解讀。我一直對火山噴發背後的科學原理感到著迷,想要瞭解是什麼力量驅動著地球深處岩漿的湧動,以及不同類型的火山噴發(比如寜靜的熔岩流和劇烈的爆炸性噴發)是如何形成的。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著名的火山案例,比如聖海倫斯火山爆發,或者是冰島的艾雅法拉火山灰雲事件?這些案例的分析,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火山的破壞力,更能讓我們窺見地球內部的奧秘。此外,我也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火山噴發對全球氣候和環境可能産生的長期影響,例如火山灰對大氣層的影響,或是火山氣體排放的溫室效應。對我來說,能夠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地球的“呼吸”,本身就是一種極緻的享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