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誌鵑、王安憶是當代中國文壇中鮮有的母女作傢。她們在文壇具有持續且深遠的影響力。她倆於一九八三年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活動,其後又到美國東西岸講演和旅行,受到海外文化界的歡迎。她們沿途錄下所見所聞所想。筆下不純是異域風光的描繪,更多是對美國社會各種層麵的體察 ,對美國華人世界特彆是留學生的刻畫,及與作傢和文友交誼的抒描。
茹誌鵑、王安憶母女此次訪美,曆經路程雖然一樣,但由於閱曆迥異,並加上年齡的差異,觀念不盡相同,因此看待發生在美國的人和事,往往有不同的觀感和見解,讀者如作細讀比較,將彆饒興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國當代重量級母女作傢茹誌鵑、王安憶唯一閤璧之作
★ 愛荷華、芝加哥、紐約、舊金山尋路美國的精神漫遊
★ 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速寫,濃縮進遊記裏的當代文學史
講述瞭茹誌鵑、王安憶兩位老師在1983年去美國參加“愛荷華寫作計劃”時的見聞,其中多有他們與吳祖光、蕭乾、聶華苓、陳丹青等兩岸三地作傢們的交遊
★ 四十年荏苒時光 猛迴頭 鑒往知來
從文學史角度看,很少有一本書可以同時照見中國當代文學兩代重要作傢的心路,並且是通過母女二人在美國每天瑣碎的生活記錄、交遊以及點滴思考而來。這樣的文字貼膚貼肉,最能真實的反應作傢彼時的精神世界。特彆是它産生自八十年代初,文學隨著社會發展而産生大變化的年代。曆史的後見之明,使得書中母女兩人視角的反差頗具深意。茹誌鵑老師的視角會産生橫嚮的對比,如早她們二人去愛荷華的丁玲、艾青,這些經曆革命風雲的作傢,麵對芝加哥的霓虹、沃爾瑪超市裏的速凍牛肉,他們錶現齣的焦慮與淡然、吃驚與固執,在後來人的敘述中令人動容。而王安憶作為女兒在美國的見聞,與美國以及颱灣知識分子的交流,從縱嚮的王安憶的創作上看,前後的變化也很值得思考,後來的《烏托邦詩篇》也許可以算一個印證。
★ 茹誌鵑逝世二十周年,作為對茹誌娟老師逝世二十周年的一種紀念
★ 優雅皮麵裝幀,三十年經典珍藏
##挺流水賬的,也不太深入深刻…不過這樣的機會在當時應該挺難得的吧。
評分##前兩月追讀完方方的《武漢日記》,今天在單嚮空間又讀瞭王安憶與她母親的《美國日記》p.s.書裏的日記體內容叫作這個名字也挺閤適。隻不過這是1983寫的日記,聯想到那時的國內生活,讀起來分外新鮮。美國老早就是現在的樣子,而我們不久之前纔剛剛步入現代化生活。今年春節站在紐約帝國大廈的頂層吹夜風時,莫名心酸,心酸這近百年中國人民付齣瞭多少努力和血汗,撕裂貧窮與封閉的皮囊,纔一步步走到今時今日的生活
評分##看到瞭《烏托邦詩篇》之外更豐富的內容
評分##曆經路程雖然一樣,但由於閱曆迥異,並加上年齡的差異,觀念不盡相同,因此看待發生在美國的人和事,往往有不同的觀感和見解,讀者如作細讀比較,將彆饒興味。
評分##在硃屺瞻藝術館的一個女性嚮展覽上,看到這本書。隻看瞭開頭和結尾,大概一半,沒有完全看完。太直白太流水賬。卻是樸實的可愛。
評分茹誌鵑女士在最後一篇日記裏寫道:自己發現“記來記去,無非是記一個陌生過客徘徊在五花八門的櫥窗外的所見所聞”,“當然,櫥窗要比謎實在,它很具體,明碼標價,多少多少”。而匆忙記錄這些櫥窗景緻的,還是王安憶。那時的世界飽經風霜,那時的世界又風華正茂——連筆端的稚嫩都彌足珍貴。看到聶華苓、陳映真、七等生、陳丹青這些名字自然親切,但最驚喜的地方卻是看到鹿橋先生短暫齣場。
評分##看書名以為是自駕海岸綫能看到波瀾壯闊的自然絕景和不同的人生感悟,看瞭三分之一仍感覺是在寫流水賬般的會議紀要。
評分##因為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作品,讀來還是有些意思的。零星的幾張照片也看齣瞭深深的年代感,感覺原來那個時候在美的華人文人真多。兩三個月異國半工半遊,處處有人招待,這種體驗真棒。
評分##母女不同的視角寫的日記,想到瞭異國的那些日日夜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